"不知淫潦啮城根":我虽未目睹大水淹城,
# 啮:咬。这里是吞没、淹没之意。,淫潦:谓淫雨积水成灾。
"但看泥沙记水痕":但城墙脚下留下的泥沙痕迹仍然可见。
# 水痕:水淹的痕迹。
"去郭几家犹傍柳":县城外还留下几家傍柳的人家?
# 去郭:离城。
"边淮一带已无村":靠淮河一带一个村落也没有了。
# 边淮:靠近淮河。
"长堤冻裂功难就":淮河堤岸冻裂,很难加固,
# 长堤:高邮旧时有东堤、中堤、西堤,前两堤已埋没。西堤为明洪武时所筑,也称老堤,万历时重修。
"浊浪侵南势易奔":一旦大水向南泛滥,其势难当,容易奔流而出。
# 侵南:向南侵蚀,奔流。
"贱买河鱼还废箸":百姓们低价买来河里的鱼却因为内心痛苦放下了筷子,
# 废箸:放下筷子。
"此中多少未招魂":在这其中有多少因困苦死去却没有被招回的亡魂呢?
# 未招魂:谓全家人都死,无人为死者行丧葬之礼。招魂,古时迷信,认为将死者之衣升屋,北面而呼,即可招回死者之魂。后遂以为死者丧葬之礼。
清代诗人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馀。号他山,又号查田,晚年自号初白老人,海宁(今属浙江)人。少从黄宗羲、钱澄之受学,康熙间以举人召值南书房,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与宋琬、施闰章、王士祯、赵执信和朱彝尊并称“国初六家”。其诗多写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为清初宋诗派名家。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反映灾荒的现实主义诗。通过描绘淫潦冲啮城根、长堤冻裂、浊浪横侵等触目惊心的灾异景象,揭露了淮河沿岸村庄凋敝、民生凋零的惨状,更以“贱买河鱼还废箸”的细节,暗含对苛政盘剥下百姓易子而食的深切悲悯,展现了诗人对灾民生计的痛切关怀。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颈联“长堤冻裂”等实景描写与“灾情必然再现”的预判相结合,在客观叙述中注入深沉忧虑,实现景物与情感的自然融合。用典:尾联化用《楚辞·招魂》典故,通过“未招魂”的慨叹,将现实灾情升华为对生命消逝的悲悯,强化了“鱼贱不忍食”的伦理困境。直抒胸臆:末句“多少未招魂”的直白喟叹,突破传统诗歌含蓄传统,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与道德自省直接呈现。
3. 分段赏析
首联”即目“之眼在”着“字,”但看“与”不知“形成对照。诗人未睹洪水漫城之景,唯见灾后惨状:城根积水已退,唯余滔天巨浸的遗迹。这种以今昔对比的开篇手法,符合沈德潜所谓”起手贵突兀“的创作理念,将沉痛情感熔铸于客观白描中。”即目“二字既点明题旨,又暗合全篇实录视角。颔联如实摹写灾情,平实叙述中暗含悲悯。水势退却后的荒芜场景,通过”但看“二字串联,既延续首联的观察视角,又为后续议论埋下伏笔。诗人以白描手法记录灾痕,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民生疾苦的深切观照。颈联转入灾害影响,”长堤冻裂“的现状与”更恐“的忧思构成递进。这种由实及虚的笔法,既延续前文”即目“所见,又自然引申对未来的忧虑。与杜甫《遣怀》中由景入情的抒写方式一脉相承,体现关注现实的创作传统。尾联”贱买河鱼“的细节描写极具张力:市价低贱却难以下箸,折射出灾情深重的现实——渔获虽丰因人烟稀少,看似矛盾实则深刻。结句”未招魂“的悲叹,将自然灾异与人间苦难勾连,既有对生命逝去的痛惜,亦含对民生凋敝的忧思,收束全篇于沉郁顿挫之境。全诗以纪实笔法贯穿,通过”即目“所见展开叙事:从洪水遗迹到灾后荒村,从堤防隐患到市井惨象,最终凝结为”未招魂“的深沉慨叹。诗人将主观情思寄寓于客观记述,在平实叙述中完成对民生疾苦的深切观照,体现清代诗人重写实、重忧患的创作倾向。
4. 作品点评
该作品以淮河流域水患为背景,通过作者行经秦邮道时的实地观察,真实记录了洪涝灾害后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深刻展现了诗人对黎民百姓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怀。全篇立意新颖而用语凝练,采用白描叙事手法客观呈现灾情,语言风格质朴无华却具有感染力。
# 借河鱼以形漂没之多,笔下疑有冤魂屯聚。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
# 此诗反映水灾造成的悲惨景象,极真切感人。“长堤冻裂”而不预先修缮,大水渍堤,人为鱼鳖。“此中多少未招魂”,皆冤魂也,言外之意可想。
现代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