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yóu
dào
zhōng

朝代:清作者:查慎行浏览量:3
zhī
yín
lǎo
niè
chéng
gēn
dàn
kàn
shā
shuǐ
hén
guō
jiā
yóu
bàng
liǔ
biān
huái
dài
cūn
cháng
dòng
liè
gōng
nán
jiù
zhuó
làng
qīn
nán
shì
bēn
jiàn
mǎi
hái
fèi
zhù
zhōng
duō
shǎo
wèi
zhāo
hún

译文

我虽未目睹大水淹城,但城墙脚下留下的泥沙痕迹仍然可见。县城外还留下几家傍柳的人家?靠淮河一带一个村落也没有了。淮河堤岸冻裂,很难加固,一旦大水向南泛滥,其势难当,容易奔流而出。百姓们低价买来河里的鱼却因为内心痛苦放下了筷子,在这其中有多少因困苦死去却没有被招回的亡魂呢?

逐句剖析

"不知淫潦啮城根":我虽未目睹大水淹城,

# 啮:咬。这里是吞没、淹没之意。,淫潦:谓淫雨积水成灾。

"但看泥沙记水痕":但城墙脚下留下的泥沙痕迹仍然可见。

# 水痕:水淹的痕迹。

"去郭几家犹傍柳":县城外还留下几家傍柳的人家?

# 去郭:离城。

"边淮一带已无村":靠淮河一带一个村落也没有了。

# 边淮:靠近淮河。

"长堤冻裂功难就":淮河堤岸冻裂,很难加固,

# 长堤:高邮旧时有东堤、中堤、西堤,前两堤已埋没。西堤为明洪武时所筑,也称老堤,万历时重修。

"浊浪侵南势易奔":一旦大水向南泛滥,其势难当,容易奔流而出。

# 侵南:向南侵蚀,奔流。

"贱买河鱼还废箸":百姓们低价买来河里的鱼却因为内心痛苦放下了筷子,

# 废箸:放下筷子。

"此中多少未招魂":在这其中有多少因困苦死去却没有被招回的亡魂呢?

# 未招魂:谓全家人都死,无人为死者行丧葬之礼。招魂,古时迷信,认为将死者之衣升屋,北面而呼,即可招回死者之魂。后遂以为死者丧葬之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秦邮道中即目》为清代诗人查慎行所作七言律诗。全篇以水患灾情为脉络展开:首联以水患平息起笔,由城墙遗迹追溯昔日洪灾,暗含对民生疾苦的观照;颔联深入揭示灾后惨状,通过”败瓦“”颓垣“等意象具象化灾害场景;颈联转写灾情影响,借”粟米“”鱼虾“价格异常现象,折射社会经济秩序的破坏;尾联聚焦鱼价低廉却无人捕食的细节,在民生凋敝的对比中凸显人文关怀。作品延续查氏关注现实的创作传统,语言简练质朴,叙事客观冷静,以白描手法勾勒灾后图景,通过器物残损、物价反常等细节,构建起具有历史纵深感的现实主义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馀。号他山,又号查田,晚年自号初白老人,海宁(今属浙江)人。少从黄宗羲、钱澄之受学,康熙间以举人召值南书房,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与宋琬、施闰章、王士祯、赵执信和朱彝尊并称“国初六家”。其诗多写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为清初宋诗派名家。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军入关后,江南地区士人群体持续开展抗清活动。至查慎行成年时期,清初激烈的反满复明斗争已基本平息,除西南、西北边疆地区外,大规模公开的反清运动已成历史,清朝统治基础日趋稳固,政局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康熙朝廷采取刚柔并济的治理策略:一方面通过强化治安管理遏制汉族零星反抗,运用文字狱遏制知识界异端思想;另一方面大力倡导复古崇儒,通过文化政策笼络士人群体,尤其注重争取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这种双重治理手段对当时知识阶层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明末清初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士人群体相比,查慎行等新一代文人在政治取向上呈现显著变化。他们普遍选择积极入世的政治参与路径,将科举入仕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湖州庄氏史案引发的文字狱虽造成社会震动,但对该群体更深刻的影响在于强化了政治敏感性,促使他们在言行上更加审慎。检视查慎行等人的诗文创作可见,顾炎武式的激烈民族情绪已非主流,其作品更多聚焦现实社会。对这一代诗人的文学成就评估,宜突破传统满汉对立的认知框架,转而关注其诗作对时政的观照深度与批判力度。查慎行诗歌在思想内涵与情感表达层面,较之清初前辈呈现出明显差异,这一特征值得学界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反映灾荒的现实主义诗。通过描绘淫潦冲啮城根、长堤冻裂、浊浪横侵等触目惊心的灾异景象,揭露了淮河沿岸村庄凋敝、民生凋零的惨状,更以“贱买河鱼还废箸”的细节,暗含对苛政盘剥下百姓易子而食的深切悲悯,展现了诗人对灾民生计的痛切关怀。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颈联“长堤冻裂”等实景描写与“灾情必然再现”的预判相结合,在客观叙述中注入深沉忧虑,实现景物与情感的自然融合。用典:尾联化用《楚辞·招魂》典故,通过“未招魂”的慨叹,将现实灾情升华为对生命消逝的悲悯,强化了“鱼贱不忍食”的伦理困境。直抒胸臆:末句“多少未招魂”的直白喟叹,突破传统诗歌含蓄传统,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与道德自省直接呈现。

3. 分段赏析

首联”即目“之眼在”着“字,”但看“与”不知“形成对照。诗人未睹洪水漫城之景,唯见灾后惨状:城根积水已退,唯余滔天巨浸的遗迹。这种以今昔对比的开篇手法,符合沈德潜所谓”起手贵突兀“的创作理念,将沉痛情感熔铸于客观白描中。”即目“二字既点明题旨,又暗合全篇实录视角。颔联如实摹写灾情,平实叙述中暗含悲悯。水势退却后的荒芜场景,通过”但看“二字串联,既延续首联的观察视角,又为后续议论埋下伏笔。诗人以白描手法记录灾痕,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民生疾苦的深切观照。颈联转入灾害影响,”长堤冻裂“的现状与”更恐“的忧思构成递进。这种由实及虚的笔法,既延续前文”即目“所见,又自然引申对未来的忧虑。与杜甫《遣怀》中由景入情的抒写方式一脉相承,体现关注现实的创作传统。尾联”贱买河鱼“的细节描写极具张力:市价低贱却难以下箸,折射出灾情深重的现实——渔获虽丰因人烟稀少,看似矛盾实则深刻。结句”未招魂“的悲叹,将自然灾异与人间苦难勾连,既有对生命逝去的痛惜,亦含对民生凋敝的忧思,收束全篇于沉郁顿挫之境。全诗以纪实笔法贯穿,通过”即目“所见展开叙事:从洪水遗迹到灾后荒村,从堤防隐患到市井惨象,最终凝结为”未招魂“的深沉慨叹。诗人将主观情思寄寓于客观记述,在平实叙述中完成对民生疾苦的深切观照,体现清代诗人重写实、重忧患的创作倾向。

4. 作品点评

该作品以淮河流域水患为背景,通过作者行经秦邮道时的实地观察,真实记录了洪涝灾害后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深刻展现了诗人对黎民百姓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怀。全篇立意新颖而用语凝练,采用白描叙事手法客观呈现灾情,语言风格质朴无华却具有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借河鱼以形漂没之多,笔下疑有冤魂屯聚。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

# 此诗反映水灾造成的悲惨景象,极真切感人。“长堤冻裂”而不预先修缮,大水渍堤,人为鱼鳖。“此中多少未招魂”,皆冤魂也,言外之意可想。

现代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谈迁《渡江》

下一篇:清·缪彤《渡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