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pān
mín
yuán
yùn

朝代:清作者:查慎行浏览量:3
piàn
西
fēng
zuò
chǔ
shēng
wén
luò
chuāng
míng
zhī
shí
yuè
jiāng
hán
zhòng
dǒu
jué
sān
gēng
bèi
qīng
shuāng
jīng
yuè
shàng
jiāo
shǔ
kàn
dēng
míng
huán
jiā
mèng
rào
jiāng
kuò
zuì
xǐng
lái
chéng

译文

一阵西风飒飒作响,传来楚地的秋声,我卧在床上,听闻落叶敲打着窗户。不知不觉十月的江面寒气浓重,陡然间觉得三更时布被如此轻薄。秋霜浓重,压得啼叫的乌鸦被升起的月亮惊起,夜晚饥饿的老鼠在嚣张地窥视着灯光。梦中总是萦绕着回家的念头,江湖广阔难归,略带醉意醒来,诗句忽然成篇。

逐句剖析

"一片西风作楚声":一阵西风飒飒作响,传来楚地的秋声,

"卧闻落叶打窗鸣":我卧在床上,听闻落叶敲打着窗户。

"不知十月江寒重":不知不觉十月的江面寒气浓重,

"陡觉三更布被轻":陡然间觉得三更时布被如此轻薄。

"霜压啼乌惊月上":秋霜浓重,压得啼叫的乌鸦被升起的月亮惊起,

"夜骄饥鼠阚灯明":夜晚饥饿的老鼠在嚣张地窥视着灯光。

# 阚:俯视,窥看。

"还家梦绕江湖阔":梦中总是萦绕着回家的念头,江湖广阔难归,

"薄醉醒来句忽成":略带醉意醒来,诗句忽然成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寒夜次潘岷原韵》是清代查慎行创作的七言律诗,出自《敬业堂诗集》。此诗创作于康熙十八年诗人湖北旅途中,描绘夜宿客馆时的寒夜情景,通过西风落叶、霜乌饥鼠等景象,营造出凄清孤寂氛围。诗人将羁旅中的孤寂愁苦与深切的思乡之情融入诗中。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情景交融,细腻而深沉地表达了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馀。号他山,又号查田,晚年自号初白老人,海宁(今属浙江)人。少从黄宗羲、钱澄之受学,康熙间以举人召值南书房,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与宋琬、施闰章、王士祯、赵执信和朱彝尊并称“国初六家”。其诗多写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为清初宋诗派名家。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思乡诗。通过描写寒夜客馆中的景象,如西风落叶、霜压啼乌等,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孤寂愁苦,以及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2. 分段赏析

首联:“一片西风作楚声”,点明季节为秋,身处客地,同时也隐隐透露出思乡之情。“卧闻落叶打窗鸣”,交代了时间是夜晚,地点在客居之所,描绘出诗人的独特感受。夜深人静,思乡之情悄然涌上心头,此时便觉得西风猛烈,声音格外响亮,落叶脱离树枝,在风中肆意飞舞,不断拍打着窗户。当时诗人游历荆湘之地,满怀着秋意,那浓浓的乡情,都通过眼前“西风”“落叶”“楚声”“窗鸣”这些秋日的景色与声音抒发出来,颇有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牧“秋尽江南草木凋”所蕴含的诗情画意。颔联:“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上联提到的季节分明是西风萧瑟的秋天,而此联却提及“十月”,已是冬季。查阅最早出版的《敬业堂诗集》以及近年出版的众多选本,文字均无差异,这并非诗人的疏忽。诗题不称“秋夜”而叫“寒夜”,特意突出“寒”字,足见诗人用心之精细。从全诗所描绘的时间与景物来看,确实是秋末冬初的夜晚。查慎行在年近三十时便诗才出众,虽生活在所谓的“康熙盛世”,但与清廷关系微妙,当时“三藩”动乱,“西南余寇未殄”,他对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前途感到迷茫,正可谓“世事茫茫难自料”。再加上长期漂泊江湖,时光匆匆,秋意渐老,又“早失怙恃,终远兄弟”(出自《慎旃集》自题集序,本诗即选自该集)。在这个夜晚,诗人客居他乡,听到“西风一片”“落叶打窗”,怎能不百感交集,那悠悠的思乡之情,茫茫的客居之愁,在心头交织缠绕,别有一番滋味。“陡觉”一词,将天气由凉转寒,起初未察觉,继而突然感受到,最终深切体会的心理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也委婉地包含着思乡之情与内心隐情。颈联:“霜压啼乌惊月上”,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初夜和“三更”时的景象与感受,此句接着描绘“月上”时分的情景。上半夜风急天寒,下半夜寒霜悄然凝结,刺骨的寒气从各个方向侵袭着诗人夜宿的客馆。迟升的下弦月升起后,仿佛一切都焕然一新。明月高悬天际,白霜铺满大地,就连树上栖息的鸟儿都被惊醒,一声啼叫打破了长夜的寂静。“霜压”“啼乌”“月上”这些景象,不仅加深了秋色秋意,还为自然界增添了一丝光亮与活力;既暗示了离情别绪和羁旅之思,也隐含着诗人随着时间推移,对山乡幽美景色有了新的感悟。“霜压啼乌惊月上”明显借鉴了前人“月出惊山鸟”和“月落乌啼霜满天”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引发的联想,又别具一格。“夜骄饥鼠阚灯明”,生动描绘了“寒夜次潘岷原”时的独特景象。老鼠在旅舍中较为常见,常言“胆小如鼠”,但这家客馆的老鼠胆子却出奇大。即便室内客人醒着,灯还亮着,它们仍不时在床头屋角出没,鬼鬼祟祟,窥探着动静,伺机而动。一个“阚”字,将“饥鼠”的丑态和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夜骄”表明老鼠的“骄横”与夜晚有关;老鼠的“阚”则体现出与“夜骄”“饥饿”“灯明”三者之间的关联。此句既说明了饥鼠胆大的缘由,也展现出诗人思维的缜密和对事理分析的深刻。整联用十四个字,将当时室内外、天地间所见所闻所感的形态、颜色、声音、光线都融入笔端,写成诗句,宛如美妙的画卷,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绝妙境界。而且所有景象都和谐地统一在山乡秋夜幽寂清凉的氛围以及羁旅之人孤独清远的感受之中。尾联:“还乡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还乡”与诗的首句“楚声”,一个明说,一个暗指,前后相互呼应。诗人故乡在浙东,却身处楚地,长期漂泊江湖,与亲人相隔甚远。这个夜晚,他本想借酒消愁,却独自饮酒毫无兴致,只能喝个“薄醉”;本希望在梦中回到家乡,无奈夜寒霜重难以入眠,即便在浅睡中做梦,也依旧是在江湖漂泊,无法还乡。此时诗人的羁旅思乡之情愈发浓烈。“句忽成”看似轻松,实则一夜的思乡客愁只是暂时被搁置,新一天的羁旅生活又等待着他去经历。结尾意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3. 作品点评

整首诗中,每一句都饱含着羁旅中的乡思之情。开篇起笔不凡,给人以意外之感;结尾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中间两联衔接自然流畅,对仗十分工整,诗句灵动鲜活,并且能够与首尾相互呼应。诗中的第五、六句,不仅将事物的原理探究到极致,更有言外之意。“打”“压”“惊”“骄”“阚”“陡觉”等字词,经过精心锤炼,精准贴切。这些章法、句法、词法上的精妙运用,既展现出诗人“才气纵横,功力深厚”,也传递出其内心世界的清远纯净。这首诗不愧是清初的优秀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吴锡麒《临江仙·夜泊瓜洲》

下一篇:清·金人瑞《宿野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