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黑星移灯屡闪":月色昏暗星辰移动,船灯忽明忽暗,
"依稀打过初更":恍惚间已敲过初更。
# 依稀:仿佛。
"清游如此太多情":这般清幽的夜游最是多情。
"豆花凉帖地":豆花清凉贴着地面,
"如雨咽虫声":虫鸣如细雨般呜咽。
# 如:一作“知”。
"渐逼疏篷风淅淅":渐近的疏篷传来淅沥风声,
# 淅淅:微风声。,篷:一作“蓬”。
"几家茅屋都扃":几处茅屋都已闭门。
# 扃:关闭。
"茨菇荷叶认零星":茨菇与荷叶在夜色中若隐若现。
# 菇:一作“茹”。
"不知潮欲落":不知不觉潮水将落,
"渔梦悄然生":渔人的梦境悄然浮现。
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吴锡麒(1746~1818),清代文学家。字圣徵,一字圣征,号穀人、伴云,别号清凉居士、东皋生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十年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乞养归里后,曾主讲扬州安定、乐仪书院。吴锡麒工诗词骈文。其诗清淡秀丽,古体有藻采丰赡之长,代表作有《双忠祠》《凤凰山怀古》《读放翁集》等。词学樊榭,为浙西词派嫡传。在骈文方面,效法唐人,其与邵齐焘、洪亮吉、刘星炜、袁枚、孙星衍、孔广森、曾燠并称为“八大家”,代表作如《广陵赋》《田居赋》《游泰山记》等。著有《有正味斋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田园词,通过夜泊瓜洲的所见所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江畔的静谧与孤寂,同时暗含超脱尘世、向往隐逸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双关:词末“渔梦悄然生”是采用了双关表达。字面指渔人夜眠的酣梦,呼应前文“茅屋都扃”“茨茹荷叶”的荒村静谧之景,暗示诗人夜泊时身心的疲惫与孤寂。暗喻文人归隐江湖的理想。“渔”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象征隐逸,而“梦”则指向对现实的疏离与超脱。此句既写实景,又以渔隐之思升华了羁旅愁绪,形成“身羁舟中,心向桃源”的张力。
3. 分段赏析
“月黑星移灯屡闪,依稀打过初更。”:开篇以“月黑”“星移”“灯闪”三个意象勾勒出晦暗朦胧的夜色,既暗示了时间推移,又烘托出诗人独行的孤寂心境。月色隐没、星光渐移,灯火的闪烁不定,既是实景描写,也暗含诗人内心的飘忽不定。这种对光影的敏感捕捉,体现了古典文人“以物观心”的审美习惯,外物的暗淡与内心的怅惘形成呼应。“清游如此太多情。”:此句为全词情感枢纽。“清游”本指超脱尘俗的闲适之游,诗人却自嘲“太多情”,暗含对自身敏感多思的无奈。这种“自恋式”的心理投射,恰如搜索结果所言,是古代文人“全能自恋期”的典型表现——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绪高度绑定,外物的细微变化皆被解读为对自身心境的回应。“豆花凉帖地,如雨咽虫声。”:此联以细腻笔触捕捉自然细节:豆花凋零贴地,寒凉触感与虫声呜咽交织。一“凉”字既写秋意渐浓,亦暗喻心境的孤寒;“咽虫声”,拟人化描写虫鸣被夜色压抑,仿佛万物皆含愁绪。“渐逼疏篷风淅淅,几家茅屋都扃。”:风势由远及近,疏蓬瑟瑟作响,暗示漂泊无依的动荡感;紧闭的门户与外界风雨形成对比,象征人间烟火与自然荒寒的隔阂,强化了诗人作为“夜泊者”的疏离感。“茨菇荷叶认零星。不知潮欲落,渔梦悄然生。”:残荷衰草的模糊轮廓,暗示时光流逝与生命凋零;双关语,既指渔人夜眠的酣梦,亦隐喻诗人对归隐江湖的向往。末句以“潮落”暗喻人生盛衰,渔梦的“悄然”则传递出超脱尘嚣的淡泊心境,与开篇的暗淡形成闭环,余韵悠长。
上一篇:清·洪秀全《吟剑》
下一篇:清·查慎行《寒夜次潘岷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