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朝代:清作者:乾隆浏览量:2
shuǐ
zhì
qīng
rén
zhì
chá
fēi
shuǐ
shì
yún
shuǐ
qiǎn
yuān
zhuǎn
jiāng
rén
shì
shì
jiāng
yǒu
zhī
guì
zhī
èr
tōng
biàn
nǎi
cháng
亿
xiān
jué
liáng
chuī
sān
bǎi
rén
yǐn
xiào
xuān
wáng

译文

水如果过于清澈就不会有鱼,人要是过分苛察就没有追随者。没有鱼并非是水的本性,没有追随者则会让自己陷入孤立。鱼怎么能离开水呢,它在深潭中还会游向江湖。人又怎能脱离社会,若环境不适就会另谋出路。知道一方面更要知道另一方面,懂得变通才能通达常理。不事先臆测也不随意猜疑,具备先见之明才是良策。那吹竽的三百人,暗地里都在嘲笑齐宣王不能明察。

逐句剖析

"水至清无鱼":水如果过于清澈就不会有鱼,

"人至察无徒":人要是过分苛察就没有追随者。

# 无徒:没有朋友,没有同伴。

"无鱼非水德":没有鱼并非是水的本性,

# 水德:古代阴阳家称帝王受命的五德之一。谓以水而德王。

"无徒势云孤":没有追随者则会让自己陷入孤立。

# 孤:孤单。

"鱼岂离于水":鱼怎么能离开水呢,

"潜渊转江湖":它在深潭中还会游向江湖。

# 潜渊转江湖:从深水转到浅水,比喻失去安全环境。

"人岂离于世":人又怎能脱离社会,

"适将他有图":若环境不适就会另谋出路。

"知一贵知二":知道一方面更要知道另一方面,

"通变乃达常":懂得变通才能通达常理。

# 达常:知道怎么保持平安。,通变:晓变化之理。

"不逆复不亿":不事先臆测也不随意猜疑,

# 不亿:不臆测。亿,通“臆”。,不逆:不违反规律。

"抑亦先觉良":具备先见之明才是良策。

# 先觉:事先认识觉察。,抑亦: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也许”“或许”。

"吹竽三百人":那吹竽的三百人,

# 吹竽:指滥竽充数的故事。齐宣王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也混在这三百人里充数。竽:一作芋。

"隐笑齐宣王":暗地里都在嘲笑齐宣王不能明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诗》是清代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以鱼水设喻,阐述人才与君王的关联。若鱼缺乏适宜生存的“水”,便会“潜渊转江湖”另寻去处;若人才遇不到识才之君,就会“适将他有图”为他人所用。如齐宣王这般昏聩君主,不辨贤愚,竟让南郭先生这类庸才在朝为官,自然难逃世人嘲讽。“衡门有遗贤,安能致诸廷?”此二句体现乾隆对人才的渴慕之意。“衡门”代指简陋居所,诗意是说该如何让身居陋室的贤达之士为国尽忠呢?《杂诗》展现了乾隆对人才与用人之道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无鱼非水德,无徒势云孤”,开篇四句以“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这一广为流传的俗语起笔,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如果水过于清澈就难以有鱼生存,人若过分苛察、苛求就不会有追随者。接着“无鱼非水德,无徒势云孤”进一步阐述,没有鱼并非水的本性如此,而人没有追随者则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几句揭示了一种处世哲学,强调为人应当适度宽容,不可过于严苛,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也引发读者对于人际交往和领导用人方面的思考。“鱼岂离于水,潜渊转江湖,人岂离于世,适将他有图”,这四句继续深化前文的观点。“鱼岂离于水,潜渊转江湖”,指出鱼离不开水,即便在深潭中,也可能游向江湖,寓意着人才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但也需要合适的环境。“人岂离于世,适将他有图”,类比说明人同样离不开社会,当所处环境不适宜时,就会另谋出路。诗人借此表达了君主或领导者若不能营造良好的环境,人才就会流失的道理,委婉地告诫统治者要善于用人、留人,体现了对人才与环境关系的深刻洞察。“知一贵知二,通变乃达常,不逆复不亿,抑亦先觉良”,“知一贵知二,通变乃达常”,强调了认知事物要全面,懂得变通才能符合常理。在用人和处世方面,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要灵活应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不逆复不亿,抑亦先觉良”,意思是不要无端猜疑、臆测,具备先见之明才是良策。这几句体现了一种辩证且明智的思维方式,倡导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要保持理性、客观,具备前瞻性,进一步丰富了诗中的哲理内涵。“吹芋三百人,隐笑齐宣王”,诗的结尾引用“滥竽充数”的典故,“吹芋三百人,隐笑齐宣王”,说的是齐宣王让人吹竽,南郭处士不会吹竽却能混在三百人的乐队里充数,而齐宣王却未能察觉。诗人借此典故暗讽那些不能明辨人才优劣、不懂得合理用人的君主或领导者,指出其用人不当的弊端,同时也呼应了前文关于用人要明察、要营造良好环境等观点,使整首诗在对用人之道和处世哲理的探讨上更加完整、深刻,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与反思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天仙子·渌水亭秋夜》

下一篇:清·陈维崧《临江仙·寒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