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浴凉蟾风入袂":池塘水波清澈,金色月亮倒映水中,秋风徐来,掀起一片涟漪,
# 袂:指衣袖。,凉蟾:倒映在水面上的月影。
"鱼鳞触损金波碎":水波荡漾,像抛下了一把细碎的金子。
# 鱼鳞触损金波碎:谓水中鱼儿游泳,搅碎了水中的月色。金波,指水中之月光。触:一作蹙。
"好天良夜酒盈樽":如此良辰美景本该邀朋唤友,对酒当歌,
# 樽:一作尊。,好天良夜:好时光,好日子。
"心自醉":心早已沉醉在这氛围之中,
"愁难睡":然而,心中的忧愁却挥之不去,让我难以入睡。
"西南月落城乌起":直至看尽月落乌啼,天际破晓,竟是通宵未眠。
# 城乌:城楼上的乌鸦。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属于抒情词。通过描绘渌水亭秋夜,晚风吹拂、月影碎金、美酒盈樽等景象,营造出清幽寂寥氛围,表达了词人面对良辰美景却暗自怀愁、难以入眠的孤寂愁闷心境。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开篇“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触损金波碎”,从触觉写风入袂的感受,从视觉写月影如金波碎的画面,调动多种感官描绘秋夜之景。情景交融:全词借渌水亭秋夜之景,如“西南月落城乌起”,抒发词人内心孤寂愁闷之情,景与情自然融合。以景结情:结尾“西南月落城乌起”,以景语收束,既写实景,又暗示词人烦乱愁绪,含蓄蕴藉。
3. 分段赏析
开篇二句:“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触损金波碎”。晚风吹拂,词人衣袂轻扬,营造出一种清幽氛围。明月如水,倒映于水面,鱼儿在水中游动,触碰得水波荡漾,月影闪烁如细碎金鳞。此句从视觉、触觉等多感官角度描绘,将渌水亭秋夜的静谧与灵动之景生动呈现,如一幅细腻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展开,为全词奠定了清幽而略带寂寥的基调。中间三句:“好天良夜酒盈樽,心自醉,愁难睡”。词人紧承前文秋夜之景,叙述当下之事。如此美好的夜晚,美酒满杯,本应惬意畅然。然而,词人却“心自醉,愁难睡”,美酒虽让他心醉,却难以消解内心的愁绪,致使长夜漫漫,难以入眠。这几句简洁而深刻地刻画了词人独饮时,借酒浇愁却愁绪难消的矛盾心境。结尾一句:“西南月落城乌起”。此句以景语作结,是对全词的归纳。夜深时分,西南方向月亮渐渐西落,城上乌鸦惊飞。这一景象不仅是对秋夜实景的描写,更暗示出词人内心如群鸦乱飞般烦乱的愁绪。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将词人的清夜浓愁表达得余韵悠长,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愁绪之深、之绵。
4. 作品点评
从整体看,开篇是两句押韵的七言,奠定韵律基调,构成第一个层次。中间为一句不押韵七言和两句押韵三言,节奏多变,是第二个层次。结尾一句单独押韵,余味悠长,为第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不断变化,给倚声填词的创作者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 好天良夜,清风明月,使人心醉,但诗人却无法入睡。他对着月亮,从它升起到下坠。外界美妙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愁闷,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代学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