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采茶我不喜":前日采茶我不喜欢,
"率缘供览官经理":只因是官府安排供观赏。
"今日采茶我爱观":今日采茶我乐意看,
"吴民生计勤自然":吴地百姓生计勤勉又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云栖就近跋涉山路,
"都非吏备清跸处":都不是官吏预备清道处。
"无事回避出采茶":无须回避出来采茶,
"相将男妇实劳劬":男女相伴确实很辛苦。
# 劬:一作叶。
"嫩荚新芽细拨挑":嫩叶新芽仔细拨挑,
"趁忙谷雨临明朝":赶着谷雨节气明朝到。
"雨前价贵雨后贱":雨前价贵雨后价贱,
"民艰触目陈鸣镳":民生艰难看在眼前铃铛响。
"由来贵诚不贵伪":从来贵重真诚不贵虚假,
"嗟哉老幼赴时意":唉,老幼赶着时令的心意。
"弊衣粝食曾不敷":粗布衣糙米饭总不够,
# 弊:一作敝。
"龙团凤饼真无味":龙团凤饼实在没滋味。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1. 分段赏析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这两句写诗人对采茶态度的转变。“前日”与“今日”形成对比,之前不喜欢采茶,是因为官员为了迎接视察而刻意安排;“率缘”二字点明原因,说明这种“供览”是形式化的表演,并非真实的民生场景。诗人直白地表达了对虚假应酬的反感,为后文转向关注真实民情做铺垫。“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此句“今日”与“前日”对比,突出诗人态度的转变,现在喜欢看采茶,是因为看到了吴地百姓靠采茶维持生计的自然状态。“勤自然”三个字,既概括了茶农劳作的日常性,又暗含对他们勤劳品质的认可。这里的“爱观”,本质是对真实生活的关注,而非刻意的表演。“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此句“云栖”是杭州西湖边的地名,“跋山路”说明诗人走了较为偏远的山路;“吏备清跸处”指官员为皇帝准备的专用通道。这两句强调诗人没有走官员安排的“清跸”路线,而是主动选择了贴近百姓生活的山路,体现了他对民间真实情况的重视,也为后文观察茶农劳作提供了场景基础。“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此句“无事回避”指诗人没有因自己是皇帝而回避劳作场景,“相将男妇”写茶农们带着家人一起采茶;“实劳劬”直接点出茶农劳作的辛苦。这几句描绘了一幅官民共同参与采茶的画面(虽非实际劳作,但诗人以“相将”融入场景),突出了茶农生活的艰辛,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试图贴近民生的姿态。“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此句“嫩荚新芽”指刚长出的茶芽,“细拨挑”形容茶农采摘时的细致动作;“趁忙谷雨”点明时间是谷雨前,这是采茶的关键时节。这两句具体描写了采茶的场景,通过“嫩”“细”“趁”等字,展现了茶农对茶叶品质的重视,以及抢抓农时的忙碌,进一步强化了“勤自然”的主题。“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此句“雨前”“雨后”对比,说明茶叶价格随时间变化剧烈;“民艰触目”直接点出诗人看到的茶农生活艰难;“陈鸣镳”指用马鞭(代指官员)来呈现这种艰辛。这两句由采茶场景转向对民生的思考,揭示了茶农收入不稳定、生活困苦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此句“贵诚不贵伪”是全诗的核心观点,强调真诚比虚假更重要;“嗟哉”表示感叹,“老幼赴时”指老人和小孩都为了采茶赶时间。这两句由具体的采茶场景上升到价值观层面,批评了形式主义(如官员安排的“供览”),肯定了茶农“赴时”的真诚劳动,也暗含对统治者应重视民生的呼吁。“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此句“敝衣粝食”形容茶农穿着破旧、吃着粗劣的食物,“曾不敷”说明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龙团凤饼”是古代贡茶的名称,“真无味”则是对贡茶的否定。这两句通过对比茶农的贫困与贡茶的奢华,进一步深化了“贵诚不贵伪”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茶农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者忽视民生的反思。
上一篇:清·乾隆《松花江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