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o
míng
yuè
chí

朝代:清作者:乾隆浏览量:2
pán
zhuǎn
shān
yāo
zhì
shān
cāng
sōng
guài
shí
qīng
jué
lún
é
míng
yuè
chí
sān
xún
shèng
xiào
fēi
zhēn
hóng
wǎn
yǐn
shí
xià
jiān
nǎi
zhān
shuǐ
lún
shè
yún
nǎi
míng
què
shì
zhōu
qiú
jiàn
rén

译文

盘旋转过山腰来到山寺,苍翠的松树与嶙峋的怪石清幽绝美到极点。寺门匾额上写着“明月池”三个字,寻访胜景时我笑前人题名并不真实。一汪池水只有碗口大小,隐藏在岩石缝隙间,白天哪里能看到如冰轮般的明月。若说这不过是空有其名,那题额者简直就是刻舟求剑的人。

逐句剖析

"盘转山腰至山寺":盘旋转过山腰来到山寺,

"苍松怪石清绝伦":苍翠的松树与嶙峋的怪石清幽绝美到极点。

"寺额明月池三字":寺门匾额上写着“明月池”三个字,

"寻胜笑昔题非真":寻访胜景时我笑前人题名并不真实。

"一泓椀大隐石罅":一汪池水只有碗口大小,隐藏在岩石缝隙间,

"日间那乃瞻水轮":白天哪里能看到如冰轮般的明月。

"设云无乃孤名也":若说这不过是空有其名,

"却是刻舟求剑人":那题额者简直就是刻舟求剑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笑题明月池》是清代乾隆皇帝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前两句描绘诗人盘绕山腰抵达山寺的过程,着重刻画山寺周边苍松挺拔、怪石嶙峋的清幽奇绝之景;次两句因见寺额“明月池”三字,引发对昔日题额“非真”的质疑,暗含对景观命名与实际不符的初步思考;后两句以“碗大”“隐石罅”形容池小而隐蔽,以“日间难瞻冰轮”直接点明“明月池”之名在白天的矛盾,坐实“题非真”的判断;结尾两句以“刻舟求剑人”为喻,批评固守虚名、不究实际的僵化认知,从对具体景观的审视上升到对名实关系的哲理思考。全诗以质朴语言,借景抒怀,批判了固守虚名、不究实际的现象,蕴含一定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盘转山腰至山寺,苍松怪石清绝伦”,交代行径路线,盘山绕腰抵达山寺,沿途所见苍松劲挺、怪石嶙峋,以“清绝伦”直抒对山寺周边清幽景致的赞叹,奠定全诗纪实与议论结合的基调。“寺额明月池三字,寻胜笑昔题非真”,聚焦寺中匾额“明月池”之名,以“寻胜”点出探访目的,“笑昔”二字引出质疑:认为前人题名有不符实景之嫌,初步表露对“明月池”虚名的否定态度,暗含理性审视的意味。“一泓碗大隐石罅,日间那得瞻冰轮”,具体描写所谓“明月池”:不过是石缝中隐藏的“碗大”小水潭,直白指出其体量狭小,且以“日间那得瞻冰轮”反问——白天如何能见到如冰轮般的月影?坐实“题非真”的判断,语言通俗而逻辑明晰。“设云无乃孤名也,却是刻舟求剑人”,针对“明月池”之名展开议论:若说此名仅是“孤名”,反问中已含否定;继而以“刻舟求剑人”类比批评固守虚名、不究实际者,借典故深化主题,指出命名当以实地观察为基,不可胶柱鼓瑟,体现务实的思辨态度。全诗以议论收束,兼具哲理与讽喻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浣溪沙》

下一篇:清·乾隆《高其佩指头画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