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2
shēn
xiàng
yún
shān
pàn
xíng
běi
fēng
chuī
duàn
shēng
shēn
qiū
yuǎn
sài
ruò
wéi
qíng
wǎn
yān
huāng
shù
lěi
bàn
gān
竿
xié
jiù
guān
chéng
jīn
yōu
hèn
shí
píng

译文

我向着高耸入云的山那边前进,北风呼啸,湮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遥远的边塞,何以为情!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破败的关城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逐句剖析

"身向云山那畔行":我向着高耸入云的山那边前进,

# 那畔:那边。

"北风吹断马嘶声":北风呼啸,湮没了战马的嘶鸣声,

# 嘶声:鸣叫声。,吹断:吹散。

"深秋远塞若为情":深秋遥远的边塞,何以为情!

# 若为:怎样的。,远塞:遥远的边塞。

"一抹晚烟荒戍垒":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破败的关城上。

# 关城:关塞上的城堡。,斜日:斜挂的红日。

"古今幽恨几时平":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 幽恨:怨恨。,古今:古往今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纳兰性德的一首边塞词。前五句以冷峻笔触勾勒塞外图景,将边塞的荒凉与内心的悲怆交织成苍茫画卷。凛冽秋风割裂行军途中的声景,残阳斜照映照荒芜关城,自然物象与历史沧桑在词句间悄然共振。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突破个体哀愁,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边塞词,词作通过刻画边塞之景的荒凉,抒发词人内心的悲怆。

2. 写作手法

对偶:“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用工整的对偶句勾勒出“远塞”荒凉破败的景象,引出末句所写之情,抒发对人生、世事以及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景交融:“北风吹断马嘶声”以听觉切入秋景,凛冽北风割裂了行军途中的声景,马嘶声被狂风碾碎的细节,强化了边塞特有的荒寒意境。秋声不只是自然声响,更化作刺痛心灵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身向云山那畔行”开篇,直接点明此行目的地,令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纳兰容若《长相思》中“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之句,皆以“身向”二字领起,在平实质朴中透出行旅的艰辛与坚定。“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以“北风”点明时节已届深秋,此风亦被称作“秋声”。唐代苏颋《汾上惊秋》有言:“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边地的北风向来以声声肃杀著称,闻此凛冽之音,最易勾起游子愁绪纷扰、悲从中来之感。而纳兰此处特意点明“北风吹断马嘶声”,想象如此强劲寒冷的北风中,马嘶之声犹被吹断,作者于此时此刻的内心,必是烦闷难耐、愁绪萦怀。也难怪他会不由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下片“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作者以简古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一抹晚烟,袅袅升起,飘荡于天际,而荒凉萧瑟的营垒静立其中;时值黄昏,落日半斜,将旗杆笼罩于余晖之中,而古老的关城却依旧矗立。词中这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忆起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句所描绘的塞外壮阔,以及范仲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边塞的寂寥。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评论道,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所写皆是对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式呈现,作者自身并未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自然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相提并论。不过,纳兰边塞词里那种漂泊漂泊的诗意自我放逐感,的确是其词作的独特之处。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尽写出塞远行之清苦以及古今幽恨。此句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所发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与卫边士卒万里怀乡的浩叹有别,而是纳兰对浩渺宇宙、纷繁人生以及无常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其感悟或许囿于一己,但其情真挚动人,其感深切动人,读来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纳兰此词以景语构筑情感脉络,通篇未见直抒胸臆之笔,却在草木山川间暗藏情思涌动。北风呜咽的边声、斜日荒凉的戍垒,皆化作情感载体。枯草寒烟里摇曳着时空交织的怅惘,霜凝的铠甲上凝结着征人未言的乡愁。末句“古今幽恨”如暮鼓惊雷,在静默的天地间炸响永恒的生命叩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金人瑞《上巳日,天畅晴甚,觉《兰亭》“天朗气清”句为右军入化之笔,昭明忽然出手,岂谓年年有印板上巳耶?诗以纪》

下一篇:清·乾隆《笑题明月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