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ù

朝代:清作者:杜濬浏览量:3
wén
dào
sān
zhū
shù
zhēng
róng
zhì
jīn
sōng
zhī
qín
duǎn
bǎi
gǎn
hàn
ēn
shēn
yòng
jìn
fēng
shuāng
nán
cǎo
xīn
chēng
xiū
bào
hèn
liàn
chéng
yīn

译文

我曾听说有三株古树,树枝繁茂,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它们曾见证过秦王朝的短暂历史,也曾感受过四百年汉朝的雨露深恩。风霜就算用尽全力,也难以动摇它们的草木之心。虽然孤立地支撑于天地之间,但知今后不必再为此孤独而抱恨了,因为我家的楝树已长大、亭亭如盖、树荫亦如松柏一般宽广。

逐句剖析

"闻道三株树":我曾听说有三株古树,树枝繁茂,

# 三株树:隐士邱至山家有古柏一株,两松夹之。

"峥嵘古至今":从古至今,长盛不衰。

# 峥嵘:形容植物茂盛。

"松知秦历短":它们曾见证过秦王朝的短暂历史,

"柏感汉恩深":也曾感受过四百年汉朝的雨露深恩。

"用尽风霜力":风霜就算用尽全力,

"难移草木心":也难以动摇它们的草木之心。

# 草木心:出自唐张九龄《感遇》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孤撑休抱恨":虽然孤立地支撑于天地之间,但知今后不必再为此孤独而抱恨了,

"苦楝亦成阴":因为我家的楝树已长大、亭亭如盖、树荫亦如松柏一般宽广。

# 苦楝:诗人家中所栽之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树》是清代杜濬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古树为吟咏对象,实则借古树喻浙江四明的邱至山,称美其遗民志节,也寄托诗人自身向往之情。首联“闻道三株树,峥嵘古至今”,以听闻引入三株古树,赞其从古至今的不凡。颔联“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用互文手法,以秦喻清、汉喻明,写古树历经朝代更迭,坚守大节。颈联“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直言赞美古树在清王朝威逼利诱下仍坚守本心。尾联“孤撑休抱恨,苦楝亦成阴”,以自家苦楝自喻,表明愿与邱氏为伴。层层递进,从引入古树到赞其志节,再到自表心迹。深刻体现明清之际遗民的心境与操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杜濬(1611~1687) 清初诗人。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又号西止,晚号半翁。黄冈(今属湖北)人。明崇祯时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避乱流转于南京、扬州,居南京达四十年,刻意为诗,诗多寓兴亡之感。著有《变雅堂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中借吟咏“三株树”(一柏二松),以比兴手法,将“秦”喻残暴的清朝,“汉”喻汉族创建的明室,通过描写古树历经“风霜力”却“难移草木心”,表达了对邱至山坚守遗民志节的称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身对这种高尚志节的向往之情。

2. 写作手法

互文:在颔联“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中运用互文手法。这里并非单指松树知晓秦朝国祚短暂,柏树感怀汉朝恩德深厚,而是松和柏共同见证了朝代兴衰,都知晓秦朝的短暂,也都感怀汉朝的恩德,通过这种手法,使表意更加丰富且简洁凝练。象征:颈联“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里,“风霜力”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明清易代之际,清王朝为稳固统治所采取的诸如血腥屠杀、威胁利诱等一系列残酷手段。而“草木心”则象征着古树,更暗指像邱至山这样的遗民,他们坚守内心的操守和志向,绝不轻易动摇。用典:颈联“难移草木心”巧妙化用了唐张九龄《感遇》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典故。通过用典,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更深刻地凸显出古树(以及邱至山等遗民)坚守自身品质,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比兴:整首诗运用比兴手法,以“闻道三株树,峥嵘古至今”开篇,借对古树的描写起兴,将古树比作邱至山。通过对古树历经岁月,如“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所展现的见证朝代更迭,以及“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所体现的坚守志节等方面的描述,来赞颂邱至山的遗民志节,同时寄托自己的向往之情。衬托:尾联“孤撑休抱恨,苦楝亦成阴”中,诗人以自家的“苦楝”自喻,衬托出古树(也就是邱至山)的坚贞。以苦楝树长大成荫表明自己作为遗民后辈,砥砺志节,可与邱至山相伴,丰富了诗歌的层次,深化了情感表达。

3. 分段赏析

首联“闻道三株树,峥嵘古至今”首联以“闻道”二字开篇,表明诗人听闻有三株树,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三株树”据清人李调元《雨林诗话》记载,是浙江鄞县邱至山家的一株古柏,被两株松树夹护,乃是南宋六百年的遗物。“峥嵘古至今”中,“峥嵘”一词在此并非形容山的高峻,而是取“头角峥嵘”之意,突出这三株树从古至今都具有不同凡响、超常异群的特质。“闻道”既写出了这三株树声名远扬,被人传颂,又避免了主观色彩,使读者更易信服其“峥嵘”之态,为全诗奠定了古朴而不凡的基调,引发读者对古树的好奇与探究欲。颔联“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此联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进一步阐述古树的特质。表面上是说松树知晓秦朝国祚短暂,柏树感怀汉朝恩德深厚,实际上在明清之际遗民作品的语境中,“秦”常被用来暗喻残暴的清朝,“汉”则指代汉族建立的明室。这意味着这三株古树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坚守着某种大节。诗人借此既高度褒扬了邱至山的遗民志节,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深念故国、蔑视新朝的心境,将古树与遗民的气节紧密相连,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沉厚重。颈联“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这一联是诗人对古树节操的直接赞美。“风霜力”象征着明清易代之际,清王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的血腥屠杀、威胁利诱等种种手段。“用尽”二字强调了这些手段的繁多与狠厉,是人为施加的强大压力。然而,即便在如此强大的压力摧残之下,“草木心”依然难以动摇。这里的“草木心”化用自唐张九龄《感遇》诗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代表着古树(实则暗指邱至山等遗民)坚守本心、不为功名利禄所动的高尚品质。此联一扬一抑,鲜明地凸显出古树在困境中坚守气节的凛然姿态,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其坚贞不屈的精神。尾联“孤撑休抱恨,苦楝亦成阴”尾联笔锋一转,诗人以自家所栽的“苦楝”自喻。前两联极力赞颂了三株古树的坚贞,而在尾联,诗人指出像古树这般孤高、坚贞地支撑于天地之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十分稀少的,流露出一种对遗民群体式微的感慨。但紧接着“休抱恨”三字又一转,诗人劝慰古树(也即邱至山)不必为这种孤独而抱憾,因为自家的苦楝树已经长大成荫,足以相伴。言外之意是,自己作为遗民后辈,多年来砥砺志节,已经能够追陪邱至山,成为其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此慰藉其寂寞。这一联一波三折,巧妙地从对邱至山的赞颂过渡到自我表白,既体现了诗人的志向,又以苦楝衬托古树,维护了邱氏前辈的身份,措辞得体,将诗人对邱至山的敬意与自身的追求表达得含蓄而深刻。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通篇运用比兴手法,不着痕迹地将情感与意象相融,笔力苍劲,浑然天成。诗人借古树展现高洁志向,遣词造句犀利刚劲,如刀刻斧凿般棱角分明,使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形式完美契合,堪称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谭嗣同《似曾诗(其一)》

下一篇:清·吴敬梓《范进中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