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三株树":我曾听说有三株古树,树枝繁茂,
# 三株树:隐士邱至山家有古柏一株,两松夹之。
"峥嵘古至今":从古至今,长盛不衰。
# 峥嵘:形容植物茂盛。
"松知秦历短":它们曾见证过秦王朝的短暂历史,
"柏感汉恩深":也曾感受过四百年汉朝的雨露深恩。
"用尽风霜力":风霜就算用尽全力,
"难移草木心":也难以动摇它们的草木之心。
# 草木心:出自唐张九龄《感遇》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孤撑休抱恨":虽然孤立地支撑于天地之间,但知今后不必再为此孤独而抱恨了,
"苦楝亦成阴":因为我家的楝树已长大、亭亭如盖、树荫亦如松柏一般宽广。
# 苦楝:诗人家中所栽之树。
杜濬(1611~1687) 清初诗人。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又号西止,晚号半翁。黄冈(今属湖北)人。明崇祯时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避乱流转于南京、扬州,居南京达四十年,刻意为诗,诗多寓兴亡之感。著有《变雅堂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中借吟咏“三株树”(一柏二松),以比兴手法,将“秦”喻残暴的清朝,“汉”喻汉族创建的明室,通过描写古树历经“风霜力”却“难移草木心”,表达了对邱至山坚守遗民志节的称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身对这种高尚志节的向往之情。
2. 写作手法
互文:在颔联“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中运用互文手法。这里并非单指松树知晓秦朝国祚短暂,柏树感怀汉朝恩德深厚,而是松和柏共同见证了朝代兴衰,都知晓秦朝的短暂,也都感怀汉朝的恩德,通过这种手法,使表意更加丰富且简洁凝练。象征:颈联“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里,“风霜力”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明清易代之际,清王朝为稳固统治所采取的诸如血腥屠杀、威胁利诱等一系列残酷手段。而“草木心”则象征着古树,更暗指像邱至山这样的遗民,他们坚守内心的操守和志向,绝不轻易动摇。用典:颈联“难移草木心”巧妙化用了唐张九龄《感遇》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典故。通过用典,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更深刻地凸显出古树(以及邱至山等遗民)坚守自身品质,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比兴:整首诗运用比兴手法,以“闻道三株树,峥嵘古至今”开篇,借对古树的描写起兴,将古树比作邱至山。通过对古树历经岁月,如“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所展现的见证朝代更迭,以及“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所体现的坚守志节等方面的描述,来赞颂邱至山的遗民志节,同时寄托自己的向往之情。衬托:尾联“孤撑休抱恨,苦楝亦成阴”中,诗人以自家的“苦楝”自喻,衬托出古树(也就是邱至山)的坚贞。以苦楝树长大成荫表明自己作为遗民后辈,砥砺志节,可与邱至山相伴,丰富了诗歌的层次,深化了情感表达。
3. 分段赏析
首联“闻道三株树,峥嵘古至今”首联以“闻道”二字开篇,表明诗人听闻有三株树,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三株树”据清人李调元《雨林诗话》记载,是浙江鄞县邱至山家的一株古柏,被两株松树夹护,乃是南宋六百年的遗物。“峥嵘古至今”中,“峥嵘”一词在此并非形容山的高峻,而是取“头角峥嵘”之意,突出这三株树从古至今都具有不同凡响、超常异群的特质。“闻道”既写出了这三株树声名远扬,被人传颂,又避免了主观色彩,使读者更易信服其“峥嵘”之态,为全诗奠定了古朴而不凡的基调,引发读者对古树的好奇与探究欲。颔联“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此联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进一步阐述古树的特质。表面上是说松树知晓秦朝国祚短暂,柏树感怀汉朝恩德深厚,实际上在明清之际遗民作品的语境中,“秦”常被用来暗喻残暴的清朝,“汉”则指代汉族建立的明室。这意味着这三株古树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坚守着某种大节。诗人借此既高度褒扬了邱至山的遗民志节,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深念故国、蔑视新朝的心境,将古树与遗民的气节紧密相连,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沉厚重。颈联“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这一联是诗人对古树节操的直接赞美。“风霜力”象征着明清易代之际,清王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的血腥屠杀、威胁利诱等种种手段。“用尽”二字强调了这些手段的繁多与狠厉,是人为施加的强大压力。然而,即便在如此强大的压力摧残之下,“草木心”依然难以动摇。这里的“草木心”化用自唐张九龄《感遇》诗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代表着古树(实则暗指邱至山等遗民)坚守本心、不为功名利禄所动的高尚品质。此联一扬一抑,鲜明地凸显出古树在困境中坚守气节的凛然姿态,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其坚贞不屈的精神。尾联“孤撑休抱恨,苦楝亦成阴”尾联笔锋一转,诗人以自家所栽的“苦楝”自喻。前两联极力赞颂了三株古树的坚贞,而在尾联,诗人指出像古树这般孤高、坚贞地支撑于天地之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十分稀少的,流露出一种对遗民群体式微的感慨。但紧接着“休抱恨”三字又一转,诗人劝慰古树(也即邱至山)不必为这种孤独而抱憾,因为自家的苦楝树已经长大成荫,足以相伴。言外之意是,自己作为遗民后辈,多年来砥砺志节,已经能够追陪邱至山,成为其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此慰藉其寂寞。这一联一波三折,巧妙地从对邱至山的赞颂过渡到自我表白,既体现了诗人的志向,又以苦楝衬托古树,维护了邱氏前辈的身份,措辞得体,将诗人对邱至山的敬意与自身的追求表达得含蓄而深刻。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通篇运用比兴手法,不着痕迹地将情感与意象相融,笔力苍劲,浑然天成。诗人借古树展现高洁志向,遣词造句犀利刚劲,如刀刻斧凿般棱角分明,使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形式完美契合,堪称佳作。
上一篇:清·谭嗣同《似曾诗(其一)》
下一篇:清·吴敬梓《范进中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