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fàn
zhōu
zhì
wàn
shòu
寿
shān
qīng
yuán

朝代:清作者:乾隆浏览量:2
quán
zhōu
xià
tōng
fēng
xióng
zhǐ
bái
qīng
jǐng
yǒu
wàng
yuān
fēi
yuè
xìng
qióng
qīng
shuǐ
cóng
xīn
xiù
wàn
shòu
寿
shān
guāng
jiàn
róng
xíng
yín
shù
shǒu
péi
jiā
gòu
huò
xiāng
tóng

译文

从玉泉山乘船而下,玉河河道通畅,天气晴朗,微风和煦,水波并不汹涌。白芷洁白,蒲草青绿,这样的景色值得欣赏,空中有鸢鸟飞翔,水中有鱼儿跳跃,让人兴致无穷。清漪园的水色清新秀丽,万寿山的风光也渐渐与周围融合。没过多久就吟诵了几首诗,或许和裴家的构思有相同之处。

逐句剖析

"玉泉舟下玉河通":从玉泉山乘船而下,玉河河道通畅,

"日丽风和波不雄":天气晴朗,微风和煦,水波并不汹涌。

"芷白蒲青景有望":白芷洁白,蒲草青绿,这样的景色值得欣赏,

# 芷白蒲青景有望:今岁春寒芷蒲尚未发生。

"鸢飞鱼跃兴无穷":空中有鸢鸟飞翔,水中有鱼儿跳跃,让人兴致无穷。

"清漪水色从新秀":清漪园的水色清新秀丽,

"万寿山光即渐融":万寿山的风光也渐渐与周围融合。

"行不须臾吟数首":没过多久就吟诵了几首诗,

"裴家构思或相同":或许和裴家的构思有相同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由玉河泛舟至万寿山清漪园》是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作者从玉泉山乘船前往清漪园途中的见闻与感受。首联点明泛舟路线与风和日丽的气候环境;颔联化用典故,以芷白蒲青、鸢飞鱼跃的意象烘托春日活力;颈联描绘清漪园的水色山光,展现出景色的清新与融合之美;尾联写行船不久便吟出数首诗,流露创作的兴致。全诗以自然的笔触,勾勒出玉河泛舟所见的春日美景,读来让人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生机与诗人的闲适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漪园作为颐和园的前身,始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其建造初衷是为了庆贺崇庆皇太后的六十大寿。这座园林的营建以疏浚昆明湖、修建大报恩延寿寺为核心工程,由此构建起山水相互映衬的景观体系。乾隆帝晚年再度游览这片熟悉的地方时,已至八十五岁高龄,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游园诗。此诗通过“玉河泛舟”的行船视角展开,描绘了作者从玉泉山乘船前往清漪园途中所见的山水景色,记录了乾隆八十五岁时重游清漪园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芷白蒲青景有望,鸢飞鱼跃兴无穷”两句化用《诗经·大雅》“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典故:诗经原句以苍鹰振翅高飞直抵云天、游鱼摆尾腾跃潜入深渊的生动景象,描绘了天地间万物各得其所、自在舒展的蓬勃生机。这一典故后世常被引申为万物顺应天性、各展其能的象征,诗人此处化用,意在以生机勃勃的植物和鹰在天空翱翔、鱼在水中跳跃的动态画面,展现出万物舒展的活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玉泉舟下玉河通,日丽风和波不雄”点明了泛舟的路线和途中的气候环境。“玉泉舟下玉河通”清晰交代了从玉泉山乘船顺流而下,玉河相连的行程;“日丽风和波不雄”则描绘出阳光明媚、微风和煦、水波平静的景象,“波不雄”一词简洁地写出了水面的平稳,为整首诗奠定了闲适平和的基调。颔联“芷白蒲青景有望,鸢飞鱼跃兴无穷”通过自然景物展现春日活力。“芷白蒲青”描绘出白芷洁白、蒲草青翠的春日景致,色彩鲜明,让人仿佛能看见两岸生机勃勃的植物;“鸢飞鱼跃”化用《诗经·大雅》“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典故,以鹰在天空翱翔、鱼在水中跳跃的动态画面,展现出万物舒展的活力。而“兴无穷”直接抒发了诗人面对这般景象时难以抑制的兴致。颈联“清漪水色从新秀,万寿山光即渐融”刻画了清漪园的山水之美。“清漪水色从新秀”写出了清漪园的水色清新秀丽,带着初春的崭新鲜活;“万寿山光即渐融”则描绘出万寿山的山光逐渐与周围景致融合的景象,山水相映,展现出一种和谐交融的清新之美。尾联“行不须臾吟数首,裴家构思或相同”流露了诗人的创作兴致。“行不须臾吟数首”写出船行没多久,诗人就吟诵出了好几首诗,可见美景触发了他浓厚的创作灵感;“裴家构思或相同”化用典故,暗示自己此刻的创作状态或许与裴氏家族中善于创作的人相似,既体现了对自身创作的自得,也进一步凸显了眼前景色的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曾国藩《初入四川境喜晴》

下一篇:清·曾国藩《忆弟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