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鹊声唶唶":喜鹊发出“唶唶”的叫声,
"俗云报喜鸣":按照世俗的说法,这是报喜的鸣叫。
"我属望雨候":我正处于盼望下雨的时候,
"厌听为呼晴":厌恶听到喜鹊叫,觉得它像是在呼唤晴天。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1. 分段赏析
“喜鹊声唶唶”:“唶唶”一词生动地模拟出喜鹊的叫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听到喜鹊清脆的啼鸣。“声唶唶”不仅描绘了声音的特点,还为全诗营造了一种生动的氛围。此句通过对喜鹊叫声的描写,引出了下文关于喜鹊的传统说法以及诗人对此的态度。“俗云报喜鸣”:“俗云”表明这是民间流传的说法,“报喜鸣”则具体说明了这种说法的内容,即认为喜鹊叫是报喜的象征。此句承接上句,进一步阐述了民间对喜鹊叫声的理解,为后文诗人的态度形成对比做准备。“我属望雨候”:“我属”明确指出是诗人自己的情况,“望雨候”表示诗人正处于盼望下雨的时候。此句点明了诗人当下的处境和心情,是理解诗人对喜鹊叫声态度的关键。因为盼雨,所以对可能预示晴天的喜鹊叫声产生了厌恶之情。“厌听为呼晴”:“厌听”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喜鹊叫声的态度,即厌恶听到它的叫声。“为呼晴”则解释了厌恶的原因,诗人觉得喜鹊的叫声像是在呼唤晴天,这与他盼雨的心情相悖。此句作为全诗的结尾,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盼雨心切的情感,同时也体现出他对民间传统说法的一种别样思考。全诗通过对喜鹊叫声及诗人感受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盼雨心切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民间传统说法的独特态度。
上一篇:清·郑燮《踏莎行·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