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ō
xíng
·
·

朝代:清作者:郑燮浏览量:2
zhōng
biǎo
yīn
qīn
shī
wén
qíng
shí
nián
yòu
xiǎo
jiāo
xiāng
yàn
yǐn
rén
xíng
huà
táng
dào
chóng
chóng
diān
dǎo
liáng
méng
lóng
jié
shù
ǒu
duàn
lián
xīn
fēn
míng
jiàn
xiāo
hún
què
chóu
dào
xiāo
hún
chù

译文

中表亲戚的关系,因诗文产生的情感,十年幼小的时候相互娇惯呵护。不需要燕子引导人行走,能够走到画堂的重重门户。翻来覆去地思考,模糊不清的劫数,藕丝牵连不断,莲心味道苦涩。明明知道见一面就怕让人销魂,却又愁绪满怀,担心到不了让人销魂的地方。

逐句剖析

"中表姻亲":中表亲戚的关系,

"诗文情愫":因诗文产生的情感,

"十年幼小娇相护":十年幼小的时候相互娇惯呵护。

"不须燕子引人行":不需要燕子引导人行走,

"画堂到得重重户":能够走到画堂的重重门户。

"颠倒思量":翻来覆去地思考,

"朦胧劫数":模糊不清的劫数,

"藕丝不断莲心苦":藕丝牵连不断,莲心味道苦涩。

"分明一见怕销魂":明明知道见一面就怕让人销魂,

"却愁不到销魂处":却又愁绪满怀,担心到不了让人销魂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踏莎行·无题》是清代郑燮所作的一首词,上片回忆与中表姻亲间自幼因诗文结下情愫、十年相互娇护的过往,下片抒发对这段情感的颠倒思量,叹其似朦胧劫数,以“藕丝不断莲心苦”喻情感纠葛之苦,末句写“一见怕销魂却又愁不到销魂处”的矛盾心境。全词运用比喻手法,语言含蓄,细致展现了复杂的情感,是一首情感深沉的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中表姻亲,诗文情愫,十年幼小娇相护”:这句开篇点明了两人的关系与情感基础。“中表姻亲”说明他们是有血缘关联的亲戚,在传统社会里,这种关系既亲近又受伦理约束。“诗文情愫”则点出情感的纽带,对诗文的共同喜好让彼此心生好感,超越了普通的亲戚情谊。“十年幼小娇相护”更是勾勒出漫长时光里的相处画面:从懵懂孩童到渐知人事的十年间,两人相互疼爱、彼此呵护,那些细碎的关怀、天真的陪伴,都藏在这句简短的叙述里,为后文的情感纠葛埋下了温暖而厚重的伏笔,让读者能感受到这段关系始于纯真、源于长久的陪伴。“不须燕子引人行,画堂到得重重户”:这句通过描绘熟悉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过往相处的亲密无间。“燕子”在古典诗词中常被赋予信使或引路的意象,而这里“不须燕子引人行”,意味着无需外物指引,就能轻车熟路地走到对方所在的“画堂”。“画堂到得重重户”中,“重重户”本是幽深阻隔的象征,却因“到得”二字显得不再遥远,反而凸显出两人过往相处的频繁与自然,无论是庭院深深的画堂,还是层层叠叠的门户,都挡不住彼此的脚步,这熟悉背后,是无数次的往来、是无需言说的默契,无声地诉说着曾经毫无隔阂的亲近。下片“颠倒思量,朦胧劫数,藕丝不断莲心苦”:这句深入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情感的苦涩。“颠倒思量”不是简单的思考,而是翻来覆去、无法平静的纠结,可见这段感情在他心中的分量之重,让人难以释怀。“朦胧劫数”则给这份情感蒙上了一层宿命感,仿佛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难以挣脱的困境,模糊却又清晰地压在心头。“藕丝不断莲心苦”用了贴切的比喻:藕丝纤细却坚韧,象征着两人之间剪不断的联系,即便有阻碍也始终牵连;莲心自带的苦涩,则直白道出了这份情感带来的真实感受,即便牵挂不断,相伴的滋味更多是苦涩,道尽了爱恨交织的无奈。“分明一见怕销魂,却愁不到销魂处”:这句将内心的矛盾推向极致,细腻展现了复杂的情感状态。“分明一见怕销魂”,“销魂”本是极度喜悦或痛苦的状态,这里指相见时可能引发的强烈情感冲击,主人公害怕这种冲击带来的失控,或许是怕打破现有的平衡,或许是怕情感太过汹涌难以承受。但“却愁不到销魂处”更添一层无奈:即便害怕相见的“销魂”,内心深处却又隐隐担忧,连这样能让人“销魂”的相见机会都没有。这种既怕又盼、既抗拒又渴望的心理,把那份爱而不得、求而不得的怅惘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体会到情感中难以言说的卑微与煎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丘逢甲《韩江有感》

下一篇:清·乾隆《喜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