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跸重听龙井泉":我乘着御驾再次来到龙井聆听泉声,
"明将归辔启华旃":明天清晨就要启程返回京城了。
"问山得路宜晴后":向山民问路得知晴天后最适宜攀登,
"汲水烹茶正雨前":正逢雨前时节最适合汲水烹茶。
"入目光景真迅尔":入眼的美景在眼前飞速掠过,
"向人花木似依然":迎面而来的花木似乎和从前一样。
"斯诚佳矣予无梦":这里确实是美景胜地,但我并无流连的闲梦,
"天姥那希李谪仙":更不会去羡慕李白当年梦游天姥山那般的虚幻意境。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巡游山水茶事诗,描绘了乾隆帝重游龙井时乘舆听泉、雨前汲水烹茶的雅致场景。表达了虽身处高位却更珍视眼前真实山水之美的高雅情趣,以及对神仙幻境的不屑与对当下清欢的满足。
2. 写作手法
用典:“天姥那希李谪仙”一句巧用典故,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诗人描绘了梦游天姥山的奇幻经历,那里“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山被赋予了神秘浪漫的色彩,是李白浪漫想象和追求自由、超脱尘世的象征。乾隆帝在此句中运用此典,是将龙井的美景与天姥山作对比,体现出乾隆帝对龙井现实之美的欣赏。
3. 分段赏析
首联:“清跸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此联以行程起笔,交代了诗人的身份与动向。“清跸”指帝王出行时肃清道路的仪仗,凸显乾隆帝的尊贵身份;“重听龙井泉”点明此行目的是再次聆听龙井泉声,暗含对龙井之景的熟悉与喜爱。“明将归辔启华旃”则透露出时间线索——明日即将启程返京,“启华旃”(启程返京)与“重听”形成对比,既展现行程的紧迫感,又暗含对龙井之景的留恋。颔联:“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此联聚焦龙井山水的细节,以“问山”“汲水”两个动作串联起游山品茶的雅趣。“问山得路宜晴后”写诗人向山民询问路径,得知晴日登山最为适宜,暗含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汲水烹茶正雨前”则点出“雨前茶”这一关键信息——谷雨前采摘的茶叶最是珍贵,而此刻正逢烹茶佳期。此联既展现龙井的地域特色(茶文化),又通过“晴后”“雨前”的时间对照,传递出诗人对时令与自然的敏锐感知。颈联:“入目景光真迅尔,向人花木似依然。”此联转向对景物的观感,以“迅尔”与“依然”的对比强化情感张力。“入目景光真迅尔”写眼前景色在眼前飞速掠过,既可能是舟车行进中的真实体验,亦隐喻时光流逝之快;“向人花木似依然”则写草木依旧如旧,以“似依然”的含蓄表达,暗含物是人非的微妙感慨。此联通过动态与静态的对照,传递出诗人对龙井之景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心境。尾联:“斯诚佳矣予无梦,天姥那希李谪仙。”此联以议论收束全诗,既赞龙井之美,又抒超然之志。“斯诚佳矣”直抒胸臆,直言龙井确实是绝佳胜境;“予无梦”则表明诗人并无他求,心境平和而满足。“天姥那希李谪仙”借用李白梦游天姥山的典故(李白号“谪仙人”),以“那希”(不向往)表明自己不同于李白的浪漫想象——龙井虽美,但诗人更珍视眼前的真实山水,而非虚幻的仙境梦境。此联既呼应首联的帝王身份,又以自谦口吻传递出对自然之美的理性态度。
上一篇:清·宋琬《舟中见猎犬有感》
下一篇:清·郑燮《道情十首(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