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i
luó
dǐng

朝代:清作者:乾隆浏览量:3
luán
huí
bào
chóng
chóng
luó
dǐng
zuǒ
lín
bié
fēng
yún
zhàn
pán
xiāo
hàn
huā
gōng
yǒng
xiàn
róng
chuāng
qián
dōng
hǎi
chū
shēng
jiē
xià
qiān
nián
lǎo
sōng
gòng
yǎng
​​tái
màn
shū
xiàng
​​shé​
wèi
shí
zhēn
zōng

译文

山峦回环山谷环抱重重叠叠,黛螺顶与左侧山峰相邻独自占据一峰。云雾中的栈道曲折盘旋直上云霄,华丽的寺庙独自如芙蓉般涌现。窗前可见东海方向初升的太阳,台阶下有千年不枯萎的老松树。这里供养着五台的文殊菩萨像,高僧们或许还未认识到真正的佛法宗旨。

逐句剖析

"峦回谷抱自重重":山峦回环山谷环抱重重叠叠,

"螺顶左邻据别峰":黛螺顶与左侧山峰相邻独自占据一峰。

"云栈屈盘历霄汉":云雾中的栈道曲折盘旋直上云霄,

"花宫独涌现芙蓉":华丽的寺庙独自如芙蓉般涌现。

"窗前东海初升日":窗前可见东海方向初升的太阳,

"阶下千年不老松":台阶下有千年不枯萎的老松树。

"供养五台曼殊象":这里供养着五台的文殊菩萨像,

"阇黎疑未识真宗":高僧们或许还未认识到真正的佛法宗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黛螺顶》是清代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登黛螺顶的经历与所见,以“黛螺不比叶斗高”等意象展现黛螺顶的地势特征,用“五步十步率一息”生动记录登山过程,借“更东望海峰实近”呈现远眺景象。诗中着重描写了黛螺顶寺内五台文殊菩萨像的布局,虽指出其属于傅会之说,却认为这种布局契合佛教“金刚六如”的观想理念。全诗以纪实的笔触勾勒登山见闻与寺内情景,兼具纪游的真实性与对佛教理念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纪游诗。描绘了登黛螺顶时所见的地势特征、登山过程、远眺景象以及寺内五台文殊菩萨像的布局,体现了黛螺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风貌,表达了对其景观的观感及对佛教相关理念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黛螺不比叶斗高”将黛螺顶与叶斗峰作高度对比,突出黛螺顶地势稍低的地理特征,直观展现两山的差异。白描:“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以简洁笔墨勾勒山峦环抱、螺顶独居别峰的地貌轮廓,不事雕琢却清晰呈现五台山群峰环绕、黛螺顶独显的格局,画面感鲜明。

3. 分段赏析

首联:“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写黛螺顶处于五台山重重山谷回抱之中,但又在五大台顶之外独立成峰,从宏观角度交代了黛螺顶的地理形势,给人一种气势宏大之感。颔联:“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写历经屈曲盘旋的云中小路可到达高入云霄的山顶佛寺,寺庙如同独自涌现的芙蓉,运用比喻,将寺庙比作芙蓉,生动地展现出寺庙的优美与神圣,给人以空灵、美妙的感觉。颈联:“窗前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写进入寺内看到的外界景色,临窗能看到东海升起的红日,出门下台阶可见千年不老松,通过“东海初升日”与“千年不老松”,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且又具有历史沧桑感的氛围。尾联:“供养五台曼殊象,阇黎疑未识真宗”,由寺内供奉的五台曼殊像引发议论,认为有些高僧可能都未真正领悟净土真宗,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思考,也使诗歌从单纯的写景转向了对宗教文化的深层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顾炎武《五台山》

下一篇:清·乾隆《拟古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