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i
shān

朝代:清作者:顾炎武浏览量:3
dōng
lín
zhēn
dìng
běi
yún
zhōng
pán
yōu
bìng
tōng
bǎo
shān
shàng
shì
cān
huà
rén
gōng

译文

五台山位于真定的东部,云雾笼罩,如同与天空融为一体。要想得到国家的政权,何须求助于神仙,在这五台山上就可得到“宝符”(政权)。

逐句剖析

"东临真定北云中":五台山位于真定的东部,

# 云中:府名。宋宣和四年改辽大同府预置,治所在今大同市。

"盘薄幽并一气通":云雾笼罩,如同与天空融为一体。

# 一:指混沌之气。古代认为是构成天地万物之本原。,并:并州,古九州之一。其地约相当于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带地区。,幽:幽州。古九州之一。即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欲得宝符山上是":要想得到国家的政权,

# 宝符:古代朝廷用作信物的符节用。一说所谓代表天命的符节。

"不须参礼化人宫":何须求助于神仙,在这五台山上就可得到“宝符”(政权)。

# 化人宫:仙人所居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五台山》乃清代顾炎武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前两句描绘五台山方位与雄伟气势,无需赘述。后两句意即欲得上天恩赐、驱邪避难真经,上五台山便可,无需赴他处朝拜。可见诗人对五台山这一佛教名山持肯定、推崇态度,字里行间满是激赏之情。其考证订正五台山相关文献与传言中的失实之处,实则是尊崇呵护五台山的别样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清之际思想家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本名绛,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早年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积极参与抗清起义,失败后游历华北等地,不忘复国。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与归庄有“归奇顾怪”之称。其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其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的乾嘉学派有很大影响。主张“经世致用”,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等观点。政治上,他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文学上,他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其诗学杜甫,风格苍凉沉郁、慷慨悲壮。代表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康熙二年(1663)春,彼时作者在太原与傅山会面后,北上游览五台山,并撰写了《五台山游记》以及本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五台山》是清代诗人顾炎武的一首作品。全诗通过勾勒北方山川的雄浑地势与历史底蕴,抒发了诗人对山河形胜的赞叹,以及对自然“宝符”(即天地灵气)的推崇,暗含超越宗教形式、直抵本真的哲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人以赵襄子登五台山“无恤台”观代国、得宝符而成就霸业的历史事件为喻,将五台山与“政权象征”关联。既紧扣地理实景,又借古喻今,暗示自己欲在反清斗争中效仿古人,于山区积蓄力量、夺取政权,使抽象的反清理想具象化为可追溯的历史参照,增强诗歌的历史厚重感与政治隐喻性。化用周穆王依赖“化人”游历幻境的故事,以“不须参礼化人宫”直接否定对神灵的依赖。通过对比,鲜明表达诗人“不靠神仙靠自身”的斗争信念,凸显其务实的政治策略,典故的批判性与诗人的主动性形成强烈呼应,强化了诗歌的现实指向性。

3. 分段赏析

首句“东临真定北云中”,点明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东临”一词营造出一种开阔的视野,仿佛诗人站在高处,俯瞰着真定以北的云中地区,为全诗奠定了宏大的基调。次句“盘薄幽并一气通”,“盘薄”描绘出山势的迂回曲折、磅礴厚重,“幽并”指代幽州与并州,强调此地山川相连、气势贯通,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地理风貌,也暗示了这里蕴含着独特的灵气与力量。后两句“欲得宝符山上是,不须参礼化人宫”,诗人笔锋一转,提到想要得到象征祥瑞、权力的“宝符”,只需在这山上探寻即可,无需前往那供奉神佛、祈求庇佑的“化人宫”。此句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神明庇护的依赖,凸显出诗人对眼前山川的自信与敬畏,认为此地本身便具有孕育祥瑞、成就大业的神奇特质,流露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从侧面赞美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与重要价值。

4. 作品点评

这两句诗含两个典故。其一源于《史记·赵世家》无恤得宝符而得天下之事,五台山东台顶有“无恤台”遗址,《广清凉传》载“无恤台常山顶是也”,赵襄子名无恤曾登此山观代国。其二“化人宫”出自《列子》,周穆王欲往西域,西域化人邀其同游,穆王抓化人衣衿腾空而起,游览化人之宫。顾炎武“不须参礼化人宫”,意为问鼎国家政权不靠神仙,要像赵无恤于常山顶寻宝符般,在清廷统治薄弱山区积蓄反清势力,与清政府长期斗争以反清复明。由此,其后不久在五台山下“雁北垦荒”的目的便不难理解。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能有如此思想,殊为不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杂诗》

下一篇:清·乾隆《黛螺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