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ān
féng
qiū

朝代:清作者:计东浏览量:3
qiū
suǒ
ài
biān
chéng
tài
zǎo
hán
qiú
sān
guàn
yōng
bèi
gēng
cán
fēng
cháng
chéng
luò
tiān
lián
kuān
xiāo
xiàn
yīng
sǔn
jiàn
ěr
fēi
tuán

译文

我喜欢秋天清爽的气候,可这边城却过早地寒冷起来。习惯了在三伏天披着皮衣,到了五更天还裹着被子。风从长城那边吹来,天空与广袤的大漠相连。仰望天空羡慕那高飞的鹰隼,你们凭借着矫健的翅膀奋力高飞盘旋吧。

逐句剖析

"秋气吾所爱":我喜欢秋天清爽的气候,

"边城太早寒":可这边城却过早地寒冷起来。

"披裘三伏惯":习惯了在三伏天披着皮衣,

"拥被五更残":到了五更天还裹着被子。

"风自长城落":风从长城那边吹来,

"天连大漠宽":天空与广袤的大漠相连。

# 大漠:指长城外的蒙古沙漠。

"摩霄羡鹰隼":仰望天空羡慕那高飞的鹰隼,

# 鹰隼:都是鸷鸟能高飞。,摩霄:飞上高空。

"健翮尔飞抟":你们凭借着矫健的翅膀奋力高飞盘旋吧。

# 抟:一作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宣府逢立秋》为清代诗人计东笔下的五言律诗。诗中看似描绘宣府地区早至的寒意,以及雄浑壮阔的塞外风光,实则在冷峻苍茫的意境之下,诗人以含蓄委婉的笔触,巧妙寄寓个人心绪。其语言质朴自然,毫无雕琢痕迹,于疏朗简淡间,将内心深处的凄清孤寂与怅惘之情展露无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计东与顾茂伦(顾有孝)、潘稼堂(潘耒)、吴汉槎(吴兆骞)合称为“吴中四才子”。

计东(1625—1676)乃明末清初颇具影响力的学者,籍贯江南吴江,字甫草,号改亭。身为明朝诸生,他亦是明末慎交社的重要成员,早年曾向史可法进献方略,可惜未获采纳。入清之后,计东积极投身科举,于顺治十四年(1657)高中举人。然而命运弄人,三十三岁那年,因“江南奏销案”牵连,其举人功名被革除。此后,计东师从汤斌研习理学精要,又跟随汪琬领悟古文创作的义法精髓。他一生纵情山水,足迹遍布四方,广结天下贤士。当友人吴兆骞远戍关外时,计东不仅对其家人关怀备至,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吴兆骞之子,尽显重情重义。其诗文笔力雄健,气势不凡,字里行间洋溢着奇崛之气,著有传世之作《改亭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亦属于边塞诗范畴。全诗以边城宣府为背景,通过描摹当地早寒时节的气候特征与雄浑的自然景象,既展现出诗人对秋意的独特体察,又以含蓄笔触抒发了内心深藏的复杂情愫。

2.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开篇便点明“立秋”时节。自宋玉《九辩》、董仲舒《春秋繁露》以降,在古人的笔下,秋天常被渲染成令人伤感悲戚的季节,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形容其“其色惨淡”“其气凛冽”“其意萧条”,这种悲秋传统绵延千年。然而,计东却独辟蹊径,对秋气流露出真挚的喜爱之情。不过,即便他钟情于秋,也不禁感叹边城宣府的寒意来得过于急促。此地的气候与关内差异显著,立秋之后本还有“一伏”,关内依旧暑热蒸腾,宣府却已寒意侵人。一个“太”字,精准地传递出诗人对这反常气候变化的惊异之感,也让读者对宣化地区立秋早寒、气候凉爽的特点有了初步认知。颔联进一步描绘边城早寒的独特景象。“三伏”本是一年中最为酷热难耐之时,在宣化却大相径庭。因寒意早早降临,当地百姓甚至养成了三伏天身披皮裘的特殊习惯,清晨凉意深重时用以保暖,午间稍热便将其褪去。“拥被五更残”则细腻刻画了破晓时分,寒气彻骨,即便拥被而卧,也难以入眠的情景。这一联如同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卷,不仅真实地展现了当地的气候特征与生活习俗,也为久处炎夏的南方人带来别样的清凉体验与新鲜感受。颈联“风自长城落,天连大漠宽”笔锋一转,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边城雄浑壮阔的自然风貌。短短十字,如同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水长卷,给人以豁达豪迈之感,尽显北方地域的粗犷与壮美。联系计东的人生经历,不难发现这两句写景之中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计东年少时便胸怀经世济民之才,意气风发,曾自比王猛、马周。明末动荡之际,他写下《筹南五论》,见解深刻独到,可惜未被史可法重用。此后,他隐匿乡里,后为生计参加科举,却又遭黜落,失意之下开始四处游历。此时的他,正处于人生低谷,满心皆是失意与愤懑。然而,当他面对长城上呼啸而下的劲风,眺望与天际相连的广袤大漠时,胸中的郁结之气仿佛被一扫而空,心胸豁然开朗,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再度涌上心头。这份豪情在尾联“摩霄羡鹰隼,健翮尔飞抟”中达到顶峰。“抟”意为凭借风力直上云霄,诗人将自己渴望报效祖国的壮志雄心,寄托于对鹰隼的倾慕之中。他渴望如鹰隼般展开强健的翅膀,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直冲云霄。字里行间,涌动着炽热的报国情怀与强烈的用世之心,令人为之振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确是直抒胸臆,毫不拐弯抹角,事真、意真、景真、情真,语言上不雕琢,不藻饰,质朴健康,接近口语,很少用典用事。在清初诗坛,他属于顾炎武、黄宗羲一派,与明代复古摹古的形式主义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清诗的开拓发展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现代全球汉诗总会名誉理事夏传才《中国古典诗词分类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李鸿章《入都十首(其五)》

下一篇:清·孙洤《黄山杂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