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朝代:清作者:乾隆浏览量:3
fēng
shù
hǒu
xié
yáng
shàng
zuò
bēi
shēng
pèi
guó
shāng
qiān
xīn
kuā
jié
shēn
yǒu
wèi
gāng
cháng
yóu
lái
chēng
jiāng
jìn
dào
dāng
nián
liáng
cháng
jiàn
bǐng
gōng
hǎo
é
chuán
shì
chù
fáng
shān
hǎi
guān
wài
shù
jiāng
zài
yān
qián
qiū
wéi
jiāng
fén
wàng
shí
zài
chuán
jiāng
wéi
liáng
shǐ
huáng
shí
yīn
ér
bēng
cháng
chéng
jīn
shān
西
ān
zhí
běi
kǒu
bìng
chù
jiē
yǒu
jiāng
kǎo
liáng
zhī
shì
jiàn
zuǒ
zhuàn
mèng
fēi
shǐ
huáng
shí
rén
zhī
liè
zhuàn
zǎi
yǒu
bēng
chéng
zhī
shuō
cháng
chéng
shí
rán
jié
yǒu
shàng
zhě
shī
bìng
shí
gěng
gài
yān

译文

凄冷的风卷着光秃的树木,在斜阳下呼啸,风声还像悲泣的声音,悼念着为国牺牲的亡灵。千百年来,她从未有意夸耀自己的节义,却愿以一死来维护纲常伦理。从来如今人们都称她为孟姜女,都说当年是她为丈夫杞梁痛哭而感动天地。总能见到人秉持着恒久的善性与美好的品德,即便各处流传的传说有误差,又有什么妨碍呢。山海关外几里地,有一座孟姜女祠在那里。祠堂前的土丘是孟姜女的坟墓,望夫石就在坟墓旁边。民间传说孟姜女是杞梁的妻子,秦始皇时期,她因为痛哭丈夫而哭倒了长城,如今山西潞安,直隶古北口,连同这个地方都有孟姜女祠。考证杞梁的事迹,记载于《左传》、《孟子》,由此可知他并非秦始皇时期的人。即便《列女传》记载了孟姜女哭倒城墙的说法,也没有哭倒长城的实际依据。然而她的气节和义行值得推崇,所以题写诗歌并记录其大概情况。

逐句剖析

"凄风秃树吼斜阳":凄冷的风卷着光秃的树木,在斜阳下呼啸,

"尚作悲声配国殇":风声还像悲泣的声音,悼念着为国牺牲的亡灵。

"千古无心夸节义":千百年来,她从未有意夸耀自己的节义,

"一身有死为纲常":却愿以一死来维护纲常伦理。

"由来此日称姜女":从来如今人们都称她为孟姜女,

"尽道当年哭杞梁":都说当年是她为丈夫杞梁痛哭而感动天地。

"长见秉彝公懿好":总能见到人秉持着恒久的善性与美好的品德,

"讹传是处也何妨":即便各处流传的传说有误差,又有什么妨碍呢。

"山海关外数里":山海关外几里地,

"姜女祠在焉":有一座孟姜女祠在那里。

"祠前土邱为姜女坟":祠堂前的土丘是孟姜女的坟墓,

"望夫石在其侧":望夫石就在坟墓旁边。

"俗传姜女为杞梁妻":民间传说孟姜女是杞梁的妻子,

"始皇时因哭其夫而崩长城":秦始皇时期,她因为痛哭丈夫而哭倒了长城,

"今山西潞安":如今山西潞安,

"直隶古北口":直隶古北口,

"并此处皆有姜女祠":连同这个地方都有孟姜女祠。

"考杞梁之事":考证杞梁的事迹,

"见于《左传》、":记载于《左传》、

"《孟子》":《孟子》,

"非始皇时人可知":由此可知他并非秦始皇时期的人。

"即《列女传》载有崩城之说亦无长城实据也":即便《列女传》记载了孟姜女哭倒城墙的说法,也没有哭倒长城的实际依据。

"然其节义有可尚者":然而她的气节和义行值得推崇,

"故题以诗并识其梗概焉":所以题写诗歌并记录其大概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姜女祠》是清代弘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描绘凄风、秃树、斜阳的萧瑟景象,似有悲声凭吊亡灵;颔联赞姜女并非有意夸耀节义,而是为纲常赴死;颈联提及姜女之名与哭杞梁的传说;尾联认为人们崇尚其秉持的常道美德,即便传说有讹传也无妨。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语言庄重沉郁。通过对姜女祠及相关传说的吟咏,赞扬了姜女的节义精神,强调了人们对美好品德的推崇,情感恳切,寓意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凄风秃树吼斜阳,尚作悲声吊国殇”,开篇以苍凉的景物起笔,营造悲怆氛围。寒风在光秃秃的树枝间呼啸,夕阳斜照,仿佛还在发出悲戚的声音,凭吊为国牺牲的人。“凄风”“秃树”“斜阳”勾勒出萧瑟的秋景,“悲声吊国殇”则将景物与孟姜女的故事关联,赋予自然景象以人的情感,奠定全诗悲壮的基调。颔联“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直抒对孟姜女精神的理解。千百年来,她并非有意要夸耀自己的节义,而是为了坚守纲常伦理,甘愿献出生命。“无心夸节义”显其品格的质朴,“有死为纲常”则点出其行为的本质,既赞美了孟姜女的忠贞,又将其行为与传统伦理联系,深化了主题。颈联“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哭杞梁”,追溯孟姜女故事的渊源。从过去到现在,人们都称她为姜女,都说当年她因丈夫杞梁战死而痛哭。“由来此日”“尽道当年”展现故事流传的久远与广泛,“哭杞梁”点明故事的核心情节,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体现出传说的影响力。颔联“长见秉彝公懿好,讹传是处也何妨”,以议论收束,升华对传说意义的认识。人们总能从这个故事中看到恒久不变的美好品德,即便在流传中有一些讹误,又有什么妨碍呢?“秉彝公懿好”点出故事的价值在于传递美德,“讹传何妨”则显对传说精神内核的重视,而非拘泥于细节,使诗歌的立意更为高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乾隆《珍珠泉》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班婕妤怨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