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风秃树吼斜阳":凄冷的风卷着光秃的树木,在斜阳下呼啸,
"尚作悲声配国殇":风声还像悲泣的声音,悼念着为国牺牲的亡灵。
"千古无心夸节义":千百年来,她从未有意夸耀自己的节义,
"一身有死为纲常":却愿以一死来维护纲常伦理。
"由来此日称姜女":从来如今人们都称她为孟姜女,
"尽道当年哭杞梁":都说当年是她为丈夫杞梁痛哭而感动天地。
"长见秉彝公懿好":总能见到人秉持着恒久的善性与美好的品德,
"讹传是处也何妨":即便各处流传的传说有误差,又有什么妨碍呢。
"山海关外数里":山海关外几里地,
"姜女祠在焉":有一座孟姜女祠在那里。
"祠前土邱为姜女坟":祠堂前的土丘是孟姜女的坟墓,
"望夫石在其侧":望夫石就在坟墓旁边。
"俗传姜女为杞梁妻":民间传说孟姜女是杞梁的妻子,
"始皇时因哭其夫而崩长城":秦始皇时期,她因为痛哭丈夫而哭倒了长城,
"今山西潞安":如今山西潞安,
"直隶古北口":直隶古北口,
"并此处皆有姜女祠":连同这个地方都有孟姜女祠。
"考杞梁之事":考证杞梁的事迹,
"见于《左传》、":记载于《左传》、
"《孟子》":《孟子》,
"非始皇时人可知":由此可知他并非秦始皇时期的人。
"即《列女传》载有崩城之说亦无长城实据也":即便《列女传》记载了孟姜女哭倒城墙的说法,也没有哭倒长城的实际依据。
"然其节义有可尚者":然而她的气节和义行值得推崇,
"故题以诗并识其梗概焉":所以题写诗歌并记录其大概情况。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凄风秃树吼斜阳,尚作悲声吊国殇”,开篇以苍凉的景物起笔,营造悲怆氛围。寒风在光秃秃的树枝间呼啸,夕阳斜照,仿佛还在发出悲戚的声音,凭吊为国牺牲的人。“凄风”“秃树”“斜阳”勾勒出萧瑟的秋景,“悲声吊国殇”则将景物与孟姜女的故事关联,赋予自然景象以人的情感,奠定全诗悲壮的基调。颔联“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直抒对孟姜女精神的理解。千百年来,她并非有意要夸耀自己的节义,而是为了坚守纲常伦理,甘愿献出生命。“无心夸节义”显其品格的质朴,“有死为纲常”则点出其行为的本质,既赞美了孟姜女的忠贞,又将其行为与传统伦理联系,深化了主题。颈联“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哭杞梁”,追溯孟姜女故事的渊源。从过去到现在,人们都称她为姜女,都说当年她因丈夫杞梁战死而痛哭。“由来此日”“尽道当年”展现故事流传的久远与广泛,“哭杞梁”点明故事的核心情节,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体现出传说的影响力。颔联“长见秉彝公懿好,讹传是处也何妨”,以议论收束,升华对传说意义的认识。人们总能从这个故事中看到恒久不变的美好品德,即便在流传中有一些讹误,又有什么妨碍呢?“秉彝公懿好”点出故事的价值在于传递美德,“讹传何妨”则显对传说精神内核的重视,而非拘泥于细节,使诗歌的立意更为高远。
上一篇:清·乾隆《珍珠泉》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班婕妤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