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ǎn
jiù
shǒu

朝代:清作者:黄景仁浏览量:3
dào
qīng
lóu
wàng
zhē
nián
shí
zuì
liú
xiá
fēng
qián
dài
shì
tóng
xīn
jié
bēi
rén
jiě
huā
xià
chéng
biān
nán
běi
shàng
lán
mén
wài
lái
chē
cōng
cōng
jué
yáng
zhōu
mèng
jiǎn
diǎn
xián
chóu
zài
bìn
huá

译文

远望无遮的大道旁那高楼就是她的家,当年楼前系马我和她曾一起共醉流霞。衣带打成回文样式的同心结风中飘动,高举的酒杯她娇艳的容颜像解语之花。下杜城边,大路贯通南北,上阑门外,车子来来往往。这岁月匆匆,恍如一觉扬州之梦,试查点昔日的闲愁,都变成了鬓边星星的白发了。

逐句剖析

"大道青楼望不遮":远望无遮的大道旁那高楼就是她的家,

# 青楼:指豪华精美的楼房。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后常用指倡妓的居所。

"年时系马醉流霞":当年楼前系马我和她曾一起共醉流霞。

# 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仙酒名。《抱朴子。祛惑》:“仙人但以流霞一杯,与我饮之,辄不饥渴。”因以泛指美酒。,年时:当年或那时也。

"风前带是同心结":衣带打成回文样式的同心结风中飘动,

# 同心结:用锦带打成的连环回交样式的结子,用作男女相爱的象徵。

"杯底人如解语花":高举的酒杯她娇艳的容颜像解语之花。

# 解语花: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与贵戚们在太液池边赏白莲花时,指着杨贵妃对左右说:“争如我解语花?”后因用以比喻美人。

"下杜城边南北路":下杜城边,大路贯通南北,

# 下杜:地名,在陕西长安县南故杜县西。

"上阑门外去来车":上阑门外,车子来来往往。

# 上阑:即“上兰”,地名,在长安城西。下杜城与上阑门都是长安繁华的郊区,诗中借指扬州城郊。

"匆匆觉得扬州梦":这岁月匆匆,恍如一觉扬州之梦,

# 扬州梦:唐诗人杜牧管在扬州住过很久,沉沦下僚,生活放浪不检,纵情酒色,曾有《遣怀》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检点闲愁在鬓华":试查点昔日的闲愁,都变成了鬓边星星的白发了。

# 鬓华:指鬓边的花白的头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感旧四首(其一)》是清代诗人黄景仁的一首七言律诗,深情追忆了一段逝去的恋情。首联描绘了诗人与心上人初遇时的场景:高楼之上,诗人醉酒骑马,尽显风流倜傥之态。颔联则转入定情时刻,同心结为证,展现了女子的美丽多情。颈联笔锋一转,写别后寻访不得的怅惘,在长安的下杜城与上阑门间徘徊寻觅。尾联以梦寄情,道出了相见无期的深深惆怅,将全诗的感伤情绪推向高潮。整首诗通过四个联句的层层递进,完整展现了从相遇到别离的情感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黄景仁以诗名世,与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并称“毗陵七子”。其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另作有一些爱情诗,缠绵悱恻;有些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等;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则写得细致生动。黄景仁亦有词名,长调多凄怆悲凉,其咏物词亦有特点。小令明白晓畅,亦多悲感凄凉之调,稍嫌直露。有《两当轩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感旧四首(其一)》创作于乾隆三十年(1765),记录了黄景仁十六岁在宜兴氿里读书时的一段青涩恋情。全诗以细腻含蓄的笔触,通过精巧的意象铺陈和情感递进,将少年诗人对心上人的深切爱慕与绵长思念娓娓道来。诗中既有初遇时的悸动,定情时的甜蜜,又饱含别离后的怅惘,展现了诗人早慧的情感体验与卓越的艺术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爱情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深沉的情感变迁,在“醉流霞”的欢愉与“鬓华”的苍凉间形成强烈反差。诗人通过今昔对比,既流露出对青春欢宴的深切怀念,又透露出面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最终凝结为“扬州梦”的幻灭与“闲愁”的沉淀。

2. 写作手法

比喻:“杯底人如解语花”,“解语花”将心上人比作能解人意的花朵,突出其善解人意的特质,表达了诗人少年时与歌姬相恋的旖旎情致。化用:“匆匆觉得扬州梦”,这句诗化用了杜牧《遣怀》中“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典故。表面上看似乎是在追悔过往的风流韵事,实则流露出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深深感慨与无奈,既含蓄地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怅惘,又暗含了对青春易逝的叹息。反衬:以乐衬苦,“大道青楼望不遮,年时系马醉流霞”,“匆匆觉得扬州梦,检点闲愁在鬓华”,“醉流霞”的纵酒狂欢与尾联“鬓华”的苍老萧索形成今昔对比,昔日欢宴愈热烈,愈反衬现实孤寂之痛。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大道青楼望不遮”开篇,生动再现了诗人与心上人的初遇场景。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这段记忆的珍视程度令人动容,在十余年后的《绮怀》诗中仍以“可怜杯酒不曾消”的意象反复追忆。既展现了少年恋情的纯粹炽烈,也印证了诗人情感记忆的深刻持久。关于“青楼”意象的解读,实为化用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的典故,暗喻深闺女子难以相见的情状。诗人通过“望不遮”三字精妙传达出两情相悦的欣喜,与李商隐《无题》中“金蟾啮锁”的意象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共同构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独特的闺情表达范式。颔联“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用两个生动的比喻描写了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同心结”是古代男女表达爱意的信物,用丝带编成连环形状,象征着两颗心紧紧相连。早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就在诗中写过“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解语花”这个说法,最早是唐玄宗用来形容杨贵妃的,意思是说人像花儿一样美丽,还能懂得人的心思。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把恋人的深情和美丽都写出来了。这两句诗写得很有分寸,虽然描写爱情,但一点都不轻浮。我们可以对照着看诗人另一首《如梦令》小词:“一抹蓬松香鬋,绣带绾春深浅”,这里说的“绣带”就是诗里“同心结”的意思;而“忽地转星眸,因甚红潮晕脸”这几句,描写的正是诗中“解语花”那样动人的情态。两相对照,更能看出诗人写爱情时那种含蓄又深情的笔调。颈联描写了诗人与恋人分别后的思念之情。“下杜城”和“上阑门”都是长安西郊的地名,诗人用这两个地方来代表当初和心上人一起游玩的地方。“南北路”三个字,写出了两人相隔千里的遥远距离,让人想起晏殊《蝶恋花》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句子,都是说思念的人远在天边,想寄封信都不知道往哪里送。“去来车”则表现了诗人一次次等待又失望的心情,就像温庭筠《梦江南》中“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期盼,也像柳永《八声甘州》里“误几回、天际识孤舟”的怅惘,只不过这里把船换成了车而已。尾联“匆匆觉得扬州梦,检点闲愁在鬓华”道尽了诗人别后的深切思念。这里借用了杜牧《遣怀》中“十年一觉扬州梦”的典故,表面看是在感叹往日情事,实则吐露了相见无期的无奈。杜牧至少还能做十年的长梦,而诗人却只能“匆匆觉得”,更显凄凉。“检点闲愁在鬓华”一句,写出了诗人因思念而早生的华发。他在《秋兴》诗序中曾自述二十三岁就已白发丛生,所以这里说十七岁两鬓斑白也完全可能。这不仅是写实,更暗含了《古诗十九首》中“思君令人老”的深意,说明诗人的白发都是因为思念心上人而生。

4. 作品点评

此诗的前四句描绘了相见时的愉悦氛围,而后四句则表达分别后的惆怅之情。通过当时相聚之欢乐,来反衬今日离别之悲伤,前后对比鲜明,强烈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尤为突出的是中间两联,它们一气呵成,承上启下,不仅结构严谨,针线细密,而且寓意深远,含蓄蕴藉,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匠心独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陈维崧《题曹实庵珂雪词》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2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