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ǐ
chú
ǒu
chéng
èr
shǒu
èr

朝代:清作者:黄景仁浏览量:3
nián
nián
fèi
yín
shēn
ér
dēng
qián
qiè
xiào
pín
bèi
zhī
huǐ
wǎng
pāo
xīn
zuò
shī
rén

译文

每年的这个夜晚,我都要耗费心神苦苦吟咏,儿女们在灯前看着,常常偷偷地笑个不停。你们这些小辈哪里懂得我的心思,我正暗自悔恨,白白地耗费心血,做了这么一个诗人。

逐句剖析

"年年此夕费吟呻":每年的这个夜晚,我都要耗费心神苦苦吟咏,

# 吟呻:朗诵的声音,指作诗。

"儿女灯前窃笑频":儿女们在灯前看着,常常偷偷地笑个不停。

# 频:屡次。,窃笑:偷笑诗人作诗费神。私自、暗自。

"汝辈何知吾自悔":你们这些小辈哪里懂得我的心思,我正暗自悔恨,

# 汝辈:你们。

"枉抛心力作诗人":白白地耗费心血,做了这么一个诗人。

# 枉抛:空费。枉:白白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癸巳除夕偶成二首(其二)》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诗人每年除夕都耗费心力写诗;次句描绘儿女在灯前频频窃笑的场景;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儿女不懂自己内心的懊悔,感叹白白花费心力从事诗歌创作的感慨。全诗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语言贴近生活、朴实自然,将个人心绪融入日常场景中,言近旨远,既展现了写诗的执着与儿女的不解,也抒发了作者心中对现实的忧虑和感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黄景仁以诗名世,与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并称“毗陵七子”。其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另作有一些爱情诗,缠绵悱恻;有些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等;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则写得细致生动。黄景仁亦有词名,长调多凄怆悲凉,其咏物词亦有特点。小令明白晓畅,亦多悲感凄凉之调,稍嫌直露。有《两当轩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是组诗中的第二首作品。这组诗创作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当时正值乾隆中期,诗人二十五岁,在安徽督学朱筠的幕府中任职,除夕时节回到家中过年。诗人对社会将要出现的混乱现象已经有了预感,内心满是惆怅之情,又深感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有所触动,于是以“偶成”作为题目,创作了这组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即事抒怀诗。借除夕写诗的“吟呻”与儿女灯前“窃笑”的景象,写出了诗人对枉费心力作诗的懊悔及对现实的忧虑感愤之情。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儿女灯前窃笑频”通过描写儿女在灯前频频窃笑的场景,侧面烘托诗人除夕作诗的专注与执着。儿女的不解之笑与诗人内心的懊悔、忧虑形成对照,不直接写诗人的愁苦,却以儿女的反应衬出其复杂心绪,让情感表达更含蓄真切。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年年此夕费吟呻”,清晰展现出诗人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都会耗费大量的心力去苦吟作诗的长久习惯,这份坚持在岁月中不曾改变。次句“儿女灯前窃笑频”则细致描绘了具体场景:此时的地点并非在喧嚣的市桥之上,而是在温馨的家中,掌灯之后,诗人与自己的儿女围坐在桌旁,当诗人像往常一样为了捕捉恰当的诗情而陷入沉思默想,甚至眉头都紧紧蹙起时,他那尚处在懵懂无知年龄的一女一子,看到父亲这般模样,完全不能理解其中的缘由,只是在灯前掩着口频频地窃笑。“窃笑”二字生动地显出小儿女们似懂非懂的神态,而“频”字则更能让人感受到诗人“吟呻”作诗所花费的时间之久。后两句“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中,面对儿女这般不解的情景,诗人不禁心生悲慨,用一半责备一半自责的语气倾诉着内心的苦闷。“汝辈何知”这句是对儿女的回应,其中既带有一丝责备,更有着对他们的宽宥,毕竟儿女们太过幼小,很难从诗人热衷于吟诗的表面现象中,体察到他内心后悔写诗的另一面。“吾自悔”则将话题转到了自己身上,表达出后悔不该写诗的情绪,故而感叹“枉抛心力作诗人”,“抛”字意味着自己在作诗这件事上所花费的精力都白白浪费了,没有产生任何价值,而“抛”字前面加上的“枉”字,更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这种白费精力的行为感到的惋惜与痛心。其实,诗人并不是真的从内心后悔写诗,这些“自悔”“枉抛”的话语,实际上是他内心沉痛到了极点的激愤之词,是对那个埋没人才的黑暗政治现实的曲折抗议。

4. 作品点评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并非只属于他所处的那个特定时代,更是历史上所有怀才不遇的文人学士共同的心声。“枉抛心力作词人”与“枉抛心力作诗人”这两句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后两句补叙出前述是“悄立市桥”的情景。“人不识”,不是说人们不认识自己,而是说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心情;当然同时也表现人们忙于自顾,不会去想到别人的处境。所以,他只是独自久久地站在市桥上,专注于一颗如月般的明星,而陷入了沉思遐想。于是大星出现是凶象的俗传闪过脑际,便与“忧患”句完全联系了起来。写心境预感的诗,往往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妙处,此诗即是。

不详学者蔡义江《绝句三百首》

# “悄立市桥人不识”,寂寥萧瑟的气息扑面而来,诗人的身影在欢乐背景的映衬下更显落寞。全诗感伤低沉,韵味悠长。

不详学者蔡亚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汪揖《欢喜亭同玉明上人观云海》

下一篇:清·钱谦益《西湖杂感六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