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梁画栋原无数":那华丽的雕梁画栋原本多得数不胜数,
"不问主人随意住":燕子全然不问主人是谁,随心所欲地选择地方栖息居住。
"红襟惹尽百花香":它红色的襟羽穿梭在百花丛中,沾染尽了百花的芬芳,
# 红襟:指燕子前胸的红羽毛。
"翠尾扫开三月雨":翠绿的尾巴轻轻摆动,仿佛扫开了三月的如丝细雨。
# 翠尾:史达祖《双双燕》:“翠尾分开红影。”
"半年别我归何处":你与我分别已有半年之久,如今归来,你究竟是从何处而来呢?
"相见如将离恨诉":我们相见时,就好像要把这分别后的离愁别恨都倾诉出来。
"海棠枝上立多时":你静静地立在海棠枝上,许久许久都不动弹,
"飞向小桥西畔去":最后又展翅飞向了小桥的西畔离去。
明末清初诗人
宋徵舆(公元一六一八年至一六六七年)字直方,一字辕文,江苏华亭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六年,年五十岁。顺治四年(公元一六四七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徵舆为诸生时,与陈子龙、李雯等倡几社,以古学相砥砺,故所作以博瞻见长,《四库全书提要》云:“徵舆为诸生时,与陈子龙、李雯等以古学相砥砺,所作以博赡见长,其才气睥睨一世,而精练不及子龙,故声誉亦稍亚之云。”有《林屋文稿》十六卷,诗稿十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此词描绘了燕子自在栖息于雕梁画栋间,穿梭百花丛沾染花香、轻舞翠尾拂开春雨的灵动画面,体现了燕子无拘无束、活泼俏皮的姿态。词人借与燕子分别半年后重逢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略带惆怅的氛围,表达了朝代更迭动荡时局下自身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感,以及对时光匆匆、聚散无常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拟人:“红襟惹尽百花香,翠尾扫开三月雨”在这句诗里,“红襟”指的是燕子胸前红色的羽毛,诗人将燕子拟人化,仿佛燕子穿着带有红色衣襟的衣裳,它在花丛中穿梭,就像是一个爱美且喜爱花香的人,尽情地招惹着百花的香气,把自己浑身都沾染上了芬芳。“翠尾”则是燕子那翠绿色的尾巴,诗人赋予燕子以人的动作和力量,说它的尾巴轻轻一扫,就如同人挥动扫帚一般,把三月的细雨都扫开了。通过这样的描写,将燕子活泼灵动、充满生机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燕子仿佛是一个有情感、有活力的精灵在自然中嬉戏。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雕梁画栋原无数,不问主人随意住”,描绘出燕子栖息环境的多样,它不拘泥于某一处雕梁,自由随性地选择住处,展现出燕子的自在洒脱。“红襟惹尽百花香,翠尾扫开三月雨”,运用细腻的笔触,从视觉和嗅觉角度刻画燕子形象。“红襟”点明燕子色彩,“惹尽百花香”赋予燕子灵动活泼之感,仿佛它穿梭花丛,尽情享受芬芳;“翠尾”描绘燕子尾巴,“扫开三月雨”则赋予燕子一种动态美,仿佛它轻舞尾巴,便驱散了春雨,画面生动鲜活。下片“半年别我归何处?相见如将离恨诉”,笔锋一转,由景入情。词人以拟人手法,借燕子“半年别我”后的归来,抒发离愁别恨。仿佛燕子也懂得离情,归来后要与词人倾诉离恨。“海棠枝上立多时,飞向小桥西畔去”,进一步刻画燕子神态。燕子在海棠枝上久久伫立,似在沉思、回味,又似在与词人默默交流,最后飞向小桥西畔,给人一种惆怅、不舍之感。全词借咏燕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流逝、聚散无常的感慨,情感真挚动人。
下一篇:清·乾隆《阅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