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é
·
·
yáng
huā

朝代:清作者:宋徵舆浏览量:3
huáng
jīn
máng
máng
shí
chūn
yún
bái
chūn
yún
bái
mǎn
yǎn
jiāng
nán
jiāng
běi
lái
shí
nài
zhū
lián
shí
zhuó
jìn
dōng
fēng
dōng
fēng
liú
mèng
sòng

译文

在铺满金黄油菜花的田野间,一片洁白如雪的杨花茫茫无际,绵延十里,犹如漫天春云。那洁白的杨花呵,让人眼神迷离,放眼望去,江南江北,处处都是它飘荡的身影。杨花来时,无奈被珠帘阻隔,不能尽情观赏,它离去的时候,用尽了东风的力量。那强劲的东风啊,想要留住杨花,却如同留住一场虚幻的梦一般难以实现,而送别杨花,又如同送别一位匆匆过客,无可奈何。

逐句剖析

"黄金陌":在铺满金黄油菜花的田野间,

# 黄金陌:指江南开满金黄色菜花的田间小路。

"茫茫十里春云白":一片洁白如雪的杨花茫茫无际,绵延十里,犹如漫天春云。

# 春云白:形容杨花飘白,如春云回荡。

"春云白":那洁白的杨花呵,

"迷离满眼":让人眼神迷离,

"江南江北":放眼望去,江南江北,处处都是它飘荡的身影。

"来时无奈珠帘隔":杨花来时,无奈被珠帘阻隔,不能尽情观赏,

"去时着尽东风力":它离去的时候,用尽了东风的力量。

"东风力":那强劲的东风啊,

"留他如梦":想要留住杨花,却如同留住一场虚幻的梦一般难以实现,

# 他:指杨花。

"送他如客":而送别杨花,又如同送别一位匆匆过客,无可奈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这是一首词,以咏杨花为题材。上阕描绘黄金陌上,十里杨花如茫茫春云,满眼迷离,铺天盖地于江南江北,展现杨花之繁盛。下阕写杨花来时被珠帘阻隔,去时借东风之力,以“如梦”“如客”形容其短暂易逝,表达对杨花命运的感慨及美好事物难以留存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清初诗人

宋徵舆(公元一六一八年至一六六七年)字直方,一字辕文,江苏华亭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六年,年五十岁。顺治四年(公元一六四七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徵舆为诸生时,与陈子龙、李雯等倡几社,以古学相砥砺,故所作以博瞻见长,《四库全书提要》云:“徵舆为诸生时,与陈子龙、李雯等以古学相砥砺,所作以博赡见长,其才气睥睨一世,而精练不及子龙,故声誉亦稍亚之云。”有《林屋文稿》十六卷,诗稿十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物词。描绘了黄金陌上杨花似茫茫春云,满眼迷离,遍布江南江北的景象,刻画杨花来时受珠帘阻挡,去时借助东风之力的状态。通过对杨花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美好却易逝的氛围,表达了对杨花命运的怜惜以及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无奈与伤感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来时无奈珠帘隔,去时着尽东风力”,赋予杨花人的情感和行为,“无奈”一词写出杨花仿佛有无奈之情,“着尽东风力”则好似杨花凭借东风的力量离去,生动地表现出杨花生命的短暂和身不由己。“留他如梦,送他如客”也将杨花拟人化,把挽留杨花比作留梦,送杨花比作送客,细腻地传达出词人对杨花的怜惜之情。借景抒情:“留他如梦,送他如客”,借杨花来去,将人生聚散无奈融于景物,以景传情,含蓄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阕起笔便以宏大视角铺展杨花开时的盛景。“黄金陌,茫茫十里春云白”,开篇三字不落窠臼,未直写杨花,反而先勾勒出四野油菜花盛放如金的图景。古时称田地为“陌”,金黄花海铺满阡陌,故以“黄金陌”形容。此处采用欲擒故纵之法,虽题咏“杨花”,却先着墨于油菜花,实则是为杨花的登场精心铺垫,营造出明艳灿烂的背景。笔锋一转,作者将目光投向杨花:极目远眺,天地间尽是纷飞飘落的白色杨花,浩浩荡荡,仿若春云漫卷,于路边、田野、村庄间肆意飘荡。以“春云”喻杨花,巧妙凸显出杨花数量之繁多、声势之浩大,足见作者构思之精妙。短短十字,便勾勒出一幅绚丽斑斓的春日画卷——广袤无垠的金黄油菜花田之上,白云般的杨花轻盈起舞,天地间仿佛化作一片五彩交织的梦幻世界,令人心醉神迷。继而,作者进一步拓宽视野,将笔触从“茫茫十里”延伸至“江南江北”,让这份春日盛景的范围无限延展。在辽阔广袤的大地上,杨花如漫天白云四处飞舞,铺天盖地,令人目眩神迷,不辨方向。“迷离”一词化用《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原指眼神朦胧,此处生动描绘出人们置身纷飞杨花中,目眩神迷、不知所措的情状。下阕笔锋陡然转向,作者借杨花抒发内心感慨,着重描绘其生命的短暂无常。“来时无奈珠帘隔,去时著尽东风力”,杨花悄然来临时,被重重珠帘阻隔,难以得见;离去时,却在东风的强劲吹拂下,瞬间消逝殆尽。其来也无声,去也匆匆,这般倏忽即逝的命运,怎能不令人黯然神伤?词的最后三句,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杨花鲜活的生命与人格。在狂风的猛烈侵袭下,想要留住杨花,恰似挽留一场虚幻的梦境,终究是徒劳无功;而送别杨花,却又如同送别友人一般,自然且轻易。这几句看似咏叹杨花,实则蕴含着对人生短暂易逝的深沉感慨,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一丝悲观的情绪,引人深思。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委婉曲折之笔,勾勒出一幅意蕴悠长的杨花图卷。词人既细致描摹杨花纷飞的景致,又将惜花伤春之情藏于字里行间,含蓄深致,余韵袅袅。其笔下的杨花,不仅是自然物象的写照,更承载着对生命无常的哲思。这种虚实相生的表达,如同一幅留白的水墨,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令人掩卷之后,仍能于思绪深处,回味那份萦绕心头的怅惘与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曹雪芹《智通寺对联》

下一篇:清·王士祯《秦淮杂诗二十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