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iǎn
chú
宿
qiān
xiàn
děng
fēn
zhèng

朝代:清作者:乾隆浏览量:3
sān
fān
céng
guò
mǎn
mín
jiān
tōng
guān
shì
juān
jiā
zhèn
shǎo
jìn
jiū
néng
chuāng
wěi
rén
zhī
suì
fǎng
访
lüè
jué
zhōng
yuán
wěi
yīn
wèi
shū
liù
táng
guǒ
rán
lǎo
jìn
kān
gēng
rén
shì
jìn
ér
tiān
kuàng
suí
lián
suì
qiū
shōu
jiē
huò
měi
lái
shū
jué
gǎi
guān
píng
lǎn
xīn
shēng
yǒu
gài
cáng
tún
xiān
liè
shàn
zāi
zhèn
suǒ
jiā
jiū
jiā
niàn
yīn
shí
xún
miǎn
zhèng
gòng​
shí
fēn
zhī
sān
cháng
ěr
shù
xiàn
yīng
bèi
lián
èr
zhì
guó
yǒu
yòng
máo
yán
jiǎn
bàn
wéi
tóu
xuán
guǐ
zhù
kàn
yuán
yán
shù
xié
xiū
zhù

译文

回忆起我曾经三次路过此地,满眼看到的都是百姓生活的艰难,我感同身受,忧心如焚。我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增加赈济,从不吝啬,但最终还是没能让百姓从困苦中彻底恢复过来。壬午那年,我广泛咨询、多方查访,大致了解到其中的根源和原委。于是下令疏浚清理六塘河,果然水患消除,土地又可以耕种了。我们尽力采取了治理措施,上天也给予了庇佑,此后连年秋天都获得了丰收。这次来到这里,明显感觉到这里的面貌大大改变,我坐在车中四处巡视,心中充满喜悦。家家户户都有了粮食储备,还能养鸡养猪,百姓的衣衫不再破破烂烂,也有能力赡养妻儿。如今没有灾害,也无需赈济,还能怎么帮助他们呢,但我始终想着要进一步施恩,这个念头一直没有停止。因此想到,以往南巡时免除赋税,按惯例是免除十分之三而已。这几个县土地贫瘠,更应该多加怜悯,增加到免除十分之五才合适。国家财政有余力,就应该用来帮助这些贫苦百姓,减免一半赋税,以此来表达我的心意。期待着百姓们能恢复生机活力,这样才有助于国家的安定和治理。

逐句剖析

"忆我三番曾过此":回忆起我曾经三次路过此地,

"满目民艰恫瘝视":满眼看到的都是百姓生活的艰难,我感同身受,忧心如焚。

"蠲租加赈不少靳":我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增加赈济,从不吝啬,

# 靳:吝惜。

"究亦无能疮痏起":但最终还是没能让百姓从困苦中彻底恢复过来。

# 痏:瘢痕。

"壬午之岁博咨访":壬午那年,我广泛咨询、多方查访,

"略觉其中悉源委":大致了解到其中的根源和原委。

"因为疏剔六塘河":于是下令疏浚清理六塘河,

"果然潦尽堪耕耜":果然水患消除,土地又可以耕种了。

# 耜:古代称犁上的铧叫耜。在这里是耕种的意思。

"人事尽而天贶随":我们尽力采取了治理措施,上天也给予了庇佑,

# 贶:赠送。

"连岁秋收皆获美":此后连年秋天都获得了丰收。

"兹来殊觉大改观":这次来到这里,明显感觉到这里的面貌大大改变,

"凭舆历览心生喜":我坐在车中四处巡视,心中充满喜悦。

"户有盖藏育鸡豚":家家户户都有了粮食储备,还能养鸡养猪,

"衣鲜褛裂赡妇子":百姓的衣衫不再破破烂烂,也有能力赡养妻儿。

# 鲜:少也。

"不灾不赈奚所加":如今没有灾害,也无需赈济,还能怎么帮助他们呢,

"究欲加思念无已":但我始终想着要进一步施恩,这个念头一直没有停止。

"因思时巡免正供":因此想到,以往南巡时免除赋税,

"十分之三常例耳":按惯例是免除十分之三而已。

"数县瘠土应倍怜":这几个县土地贫瘠,更应该多加怜悯,

"益二至五斯可矣":增加到免除十分之五才合适。

"国有余用苏茆簷":国家财政有余力,就应该用来帮助这些贫苦百姓,

# 茆:同茅。

"减一半惟投悬匦":减免一半赋税,以此来表达我的心意。

# 匦:箱子、匣子。

"伫看元气复闾阎":期待着百姓们能恢复生机活力,

"庶协以休以助理":这样才有助于国家的安定和治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免除宿迁县等地部分正赋》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在1762年(壬午年)南巡期间创作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记录其施政过程的记事诗。诗中“忆我三番曾过此”的开篇表明作者基于此前三次巡视宿迁县目睹的民生困苦,决定实施惠民政策,包括减免赋税和疏浚六塘河。通过“蠲租加赈不少靳”、“益二至五斯可矣”等诗句,明确记录了当时朝廷对宿迁等县的赋税减免力度:在常规免收三成赋税的基础上,额外增加额度,最高达到五成;并用“户有盖藏育鸡豚”描绘了政策推行后百姓生活改善的景象。这首诗同时具有施政记录和文学表达的双重功能,是研究乾隆时期江南赋税政策及帝王诗歌创作的重要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乾隆二十七年孟夏,清高宗开启第六次南巡,第三次踏上宿迁县的土地。往昔六塘河水患肆虐,沿岸百姓深陷困顿,即便朝廷施以常规赈济,却难解根本之困。乾隆壬午年(1762年),朝廷主持疏浚六塘河,河道畅通后,水患渐消,土地重现生机,“潦尽堪耕耜”,农田得以复耕,粮食产量逐年攀升。此番故地重游,乾隆见村落间仓廪充实,农户饲鸡养猪,一派“户有盖藏育鸡豚”的兴旺景象,触景生情,遂以诗记之,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反映民生题材的诗。描绘了作者多次行旅宿迁等地,目睹百姓生活状况,表达对百姓艰难生活的同情,体现了采取治理措施后见百姓生活改善的喜悦,以及最终决定加大免除正赋比例以减轻百姓负担的决心。

2. 分段赏析

上篇:“忆我三番曾过此,满目民艰恫瘝视。蠲租加赈不少靳,究亦无能疮痏起。”乾隆回忆前三次南巡时,目睹宿迁等地百姓生活困苦,内心如感同身受般忧虑。虽多次减免赋税、大力赈济,但始终未能根治民生疾苦。开篇以“忆”字回溯历史,“满目民艰”直观展现昔日惨状,“蠲租加赈”与“无能疮痏起”的反差,既体现施政努力,又道出帝王面对民生困境的无奈,为后文改革埋下伏笔。“壬午之岁博咨访,略觉其中悉源委。因为疏剔六塘河,果然潦尽堪耕耜。”乾隆二十七年,经广泛调研,乾隆探明当地水患根源,下令疏浚六塘河。河道疏通后,水涝消退,土地重归耕种。此段聚焦具体治理措施,“博咨访”凸显调研的严谨态度,“疏剔六塘河”直指问题核心,“果然潦尽”的直白表述,以实际成果印证政策的有效性,暗含对治水决策的肯定。下篇:“人事尽而天贶随,连岁秋收皆获美。兹来殊觉大改观,凭舆历览心生喜。”乾隆认为,人力充分投入后,上天也予以眷顾,此后连年丰收。此次南巡,他欣喜发现当地面貌焕然一新。“人事尽而天贶随”将成效归因于人为努力与天意,既展现帝王的施政自信,又带有天命观色彩;“心生喜”与开篇的忧虑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展现民生改善带来的情感转变。“户有盖藏育鸡豚,衣鲜褛裂赡妇子。不灾不赈奚所加,究欲加思念无已。”如今百姓家中有粮储、能养殖禽畜,衣着整洁,足以养家。即便无需赈灾,乾隆仍想进一步施恩。“户有盖藏”“育鸡豚”等细节,质朴地勾勒出百姓生活的好转;“究欲加思”则体现帝王对民生的持续关怀,即便无灾也希望“锦上添花”,为下文减免赋税做铺垫。“因思时巡免正供,十分之三常例耳。数县瘠土应倍怜,益二至五斯可矣。国有余用苏茆簷,减一半惟投悬匦。伫看元气复闾阎,庶协以休以助理。”乾隆提出,以往南巡减免赋税为十分之三,而宿迁等地本就贫瘠,应增至十分之五;国库充裕时,更应全力救助百姓。他期待此举能让民间恢复生机,助力国家治理。此段以“因思”转折,从现状反思政策,“益二至五”“减一半”的具体决策,展现施政的灵活性与魄力;“庶协以休以助理”则点明减免赋税的终极目标——维护统治与民生的和谐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汪琬《传是楼记》

下一篇:清·陈维崧《正月二十日,从吴天石处读纬云弟京邸春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