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有志在四方":男子汉应当有志向在四方闯荡,
"欲求亲显须名扬":想要让亲人显达必须先扬名。
"自来尽忠难尽孝":自古以来尽忠很难同时尽孝,
"征人有母不遑将":出征的人有母亲却无暇奉养。
"提戎自少贫且贱":提戎从小贫穷又卑贱,
"学书不成去学剑":读书不成,便去学习剑术。
"膂力刚强原过人":体力刚强原本就超过常人,
"手挽乌号长独擅":尤其擅长挽弓射箭,那把乌号强弓在他手中更是运用自如。
"适值潢池盗弄兵":正值地方盗贼作乱,
"东南半壁烽烟横":东南半壁江山烽火连天、战火弥漫。
"我时陈师扫群丑":我当时率领军队扫荡群贼,
"三千貔虎屯长营":三千勇猛士兵驻扎在长长的军营。
"提戎牵裾别慈母":提戎拉着衣襟告别母亲,
"誓志从戎来江右":立下从军的志向,来到江右之地。
"隶我军籍随我征":编入我的军籍跟随我征战,
"勇气百倍无与偶":勇气百倍无人能比。
"浙闽东粤及秦中":在浙江、福建、广东和陕西,
"转战所向皆有功":辗转征战,所到之处都立下战功。
"戎马驰驱度西陇":骑着战马奔驰经过西陇,
"勋名懋著何英雄":功勋卓著,真是一位英雄豪杰。
"嗣后回酋肆猖獗":后来回族首领肆意猖狂,
"我复出关持节钺":我又一次出关,手持符节和斧钺,统领军队。
"提戎敌忾效前驱":提戎怀着对敌人的仇恨,奋勇向前,充当先锋,
"马蹄蹴破天山雪":马蹄踏破天山雪。
"万里遄征久未归":万里征战长久未归,
"远羁疏勒隔庭闱":被羁留在疏勒,与家乡的亲人天各一方。
"登亭南望一翘首":登上亭子向南远望抬起头,
"多情时逐白云飞":思乡之情常常随着白云飘飞。
"云弥高兮不可步":云彩高高难以攀登,
"亲舍迢遥渺何处":亲人的住所那么遥远,又在哪里呢?
"边塞秋风匝地寒":边塞秋风遍地寒冷,
"吹起心旌无定住":吹得他内心的思绪飘忽不定。
"迩年捧檄来闽疆":近年来捧着檄文来到闽疆,
"絮养犹然憾未遑":即便想尽孝奉养双亲,也依然遗憾没能做到。
"同是异乡空陟屺":我们同样身处异乡,徒然登上高山思念母亲,
"此怀绵邈长更长":这种思念之情悠长无尽,愈发绵长。
"嗟呼举世趋薄俗":唉,世上的人趋向轻薄的习俗,
"每以途人视骨肉":常常把骨肉亲人当作路人。
"提戎雅有至性存":提戎你向来有着高尚的品性和纯真的本性,
"尚有一言为尔勖":还有一句话勉励你。
"我今解组老归田":我现在辞官老来归田,
"不忘魏阙心犹悬":但心中依然牵挂着朝廷,难以忘怀。
"海防善后事孔急":海防善后的事情紧急,
"将士还须猛着鞭":将士们还需要加紧努力啊。
"提戎素来禀慈训":提戎向来禀承慈母的教诲,
"身受君恩逾感奋":身受君恩更加感奋。
"终当移孝作忠臣":最终应当把孝心转变为忠心,
"为我国家扶厄运":为我的国家挽救危运。
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
左宗棠(1812~1885),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谥文襄,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乡试中举,以军功步入仕途,官至浙江巡抚、闽浙总督、军机大臣等。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运动倡导者。左宗棠长于“义理经世之学”,对农事、舆地和兵法颇有研究。在军事上,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等,后收复新疆;在洋务方面,创办福州船政局等新式企业。著有《左文襄公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以晚清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为背景,描绘了边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生活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他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2. 分段赏析
“男儿有志在四方,欲求亲显须名扬。自来尽忠难尽孝,征人有母不遑将”,开篇点明主旨,提出男子汉应有远大志向,要建功立名来让亲人显达,但自古尽忠和尽孝难以兼顾,出征的人因征战无法奉养母亲,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提戎自少贫且贱,学书不成去学剑。膂力刚强原过人,手挽乌号长独擅”,介绍提戎的身世和经历,他从小贫穷卑贱,读书不成后选择学武,体力过人且擅长射箭,为后文他的英勇表现做铺垫。“适值潢池盗弄兵,东南半壁烽烟横。我时陈师扫群丑,三千貔虎屯长营。提戎牵裾别慈母,誓志从戎来江右”,描述当时的社会背景,地方盗贼作乱,左宗棠率领军队征战,提戎告别母亲投身军旅,展现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勇气。“隶我军籍随我征,勇气百倍无与偶。浙闽东粤及秦中,转战所向皆有功。戎马驰驱度西陇,勋名懋著何英雄”,叙述提戎跟随左宗棠征战的过程,他在各地作战都表现出色,立下赫赫战功,凸显了他的英勇和军事才能。“嗣后回酋肆猖獗,我复出关持节钺。提戎敌忾效前驱,马蹄蹴破天山雪”,讲述回族首领作乱,左宗棠再次出关征战,提戎奋勇杀敌的情景,进一步展现他的忠诚和勇敢。“万里遄征久未归,远羁疏勒隔庭闱。登亭南望一翘首,多情时逐白云飞”,描绘提戎长期征战在外,远离家乡,登上亭子向南眺望,思念亲人的情景,引发读者的同情和共鸣。“云弥高兮不可步,亲舍迢遥渺何处?边塞秋风匝地寒,吹起心旌无定住”,通过描写云彩高不可攀、亲人住所遥远以及边塞秋风的寒冷,烘托出提戎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迩年捧檄来闽疆,絮养犹然憾未遑。同是异乡空陟屺,此怀绵邈长更长”,诗人叙述自己近年来到闽疆任职,仍因忙于事务无法奉养母亲,与提戎产生共鸣,进一步深化了忠孝难以两全的主题。“嗟呼举世趋薄俗,每以途人视骨肉。提戎雅有至性存,尚有一言为尔勖”,诗人感慨世态炎凉,人们把骨肉亲人当作路人,而提戎却有高尚的品性,作者对他进行勉励。“我今解组老归田,不忘魏阙心犹悬。海防善后事孔急,将士还须猛着鞭”,诗人表明自己虽已辞官归田,但仍心系国家海防事务,希望将士们能赶快行动,体现出他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提戎素来禀慈训,身受君恩逾感奋。终当移孝作忠臣,为我国家扶厄运”,诗人勉励提戎将孝心转化为忠心,为国家挽救危运,升华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期望。
上一篇:清·乾隆《玉澜堂》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