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接长城东属海":西边接长城东边到海岸,
"柳条结边画内外":柳条边划分出边内边外。
"不关厄塞守藩篱":不是军事要塞只是蕃禽,
# 厄塞:要塞。
"更匪舂筑劳民惫":更非烦劳百姓春天修筑。
"取之不尽山本多":因为山地林木取之不尽,
# 本:一作木。
"植援因以限人过":插栽柳条限制流民越过。
# 援:一作楦。
"盛京吉林各分界":盛京与吉林间各有分界,
"蒙古执役严谁何":蒙族守边官兵威严无比。
"譬之文囿七十里":蒙族守边官兵威严无比。
# 囿:养动物的园子。
"围场岂止逾倍蓰":这里的猎场岂止是五倍。
# 蓰:倍数,五倍为蓰。
"周防节制存古风":周边设防保护满族旧俗,
"结绳示禁斯足矣":插柳结绳表示禁入足笑。
"我来策马循边东":联骑马前来东巡柳条边,
"高可逾越疏可通":高矮可逾越稀疏可通过。
"麋鹿来往外时获":鹿来往过边时可捕获,
"其设还与不设同":边墙设与不设没有区别。
"意存制具细何有":若问设立边墙有何意义,
"前人之法后人守":这是先人规制后人遵守。
"金汤巩固万年清":大清帝国千秋万代永固,
"讵系区区此树柳":安危岂是靠此柳条边墙。
# 讵:岂。表示反问。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述怀诗。诗歌介绍了柳条边“西接长城东属海”的地理位置,描述了其以柳条结边划分区域、限制通行的功能,提及了前人设立此边的初衷与相关规制,又写到作者策马循边所见其“高可踰越疏可通”的现状,最终表达了前人之法应遵守,但国家的长久稳固并非仅依赖于柳条边这类设施的观点。
2. 分段赏析
柳条边是清王朝为维系满语、骑射等传统风俗,保障满清贵族经济利益而修建的篱笆屏障,横跨辽吉两地,其作用在于禁止外族入内从事采集、放牧、狩猎等活动。此诗前八句以艺术化的笔触,揭示了柳条边的本质。这条西连长城、东抵大海的设施,既非清王朝的北部疆界,也不是为镇守边疆而建于险关要隘的军事堡垒,仅仅是实施封禁政策时划分内外的禁线,同时也是分隔盛京、吉林与蒙古的行政界线。诗的中间八句引古证今,点明柳条边是效仿古制设立的园囿与围场。其形制简易,核心目的在于昭示禁令,却因高度有限、布局稀疏而难以真正阻隔,不仅人可轻易逾越穿行,就连边内的野鹿也常跑到边外去。末尾部分则盛赞清王朝国基稳固、天下太平,足以传之万代,并非依赖这区区柳条边。而诗人自身严守边制,不过是继承先圣家法罢了。
3. 作品点评
此诗以四句为节换韵,于规整中见错落,读来自然晓畅。字里行间,尽显以一代圣王自许的气度,更洋溢着对大清帝国强盛昌隆的十足信心与豪迈情怀。诗中对柳条边的属性、功能及规制的刻画,亦具备较高的史料价值。
上一篇:清·马宗霍《欧阳询观碑》
下一篇:清·黄景仁《感旧四首·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