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u

朝代:清作者:李鸿章浏览量:3
yuè
tiān
zuì
shān
yún
ruò
chī
cháo
tiān
hòu
chūn
dào
hán
jiāng
chí
mèng
jué
qīn
báo
dēng
hūn
lín
bēi
liú
nián
tǐng
sòng
jué
bìn

译文

这一月来,天空像是沉醉不醒,四周山峦的云仿佛痴傻般凝滞。连续降雨后,潮水不断上涨,春天来到这寒江却显得迟缓。从睡梦中醒来,觉得客居时盖的被子格外单薄,灯光昏暗,邻舟传来的笛声满是悲伤。年华在这孤舟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觉间,鬓发已添了丝丝白发。

逐句剖析

"一月天何醉":这一月来,天空像是沉醉不醒,

"四山云若痴":四周山峦的云仿佛痴傻般凝滞。

"潮添积雨后":连续降雨后,潮水不断上涨,

"春到寒江迟":春天来到这寒江却显得迟缓。

"梦觉客衾薄":从睡梦中醒来,觉得客居时盖的被子格外单薄,

"灯昏邻笛悲":灯光昏暗,邻舟传来的笛声满是悲伤。

"流年孤艇送":年华在这孤舟中悄然流逝,

"不觉鬓丝丝":不知不觉间,鬓发已添了丝丝白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舟夜苦雨》是清代李鸿章所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主题围绕诗人舟中雨夜的羁旅愁思。首联描绘雨夜阴沉之景,“天醉”“云痴”营造出压抑氛围;颔联写雨后江潮,暗示春天来得迟缓;颈联从触觉和听觉入手,“客衾薄”“邻笛悲”凸显羁旅孤寂;尾联感慨时光随孤艇流逝,鬓发渐白。该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深沉的情感,把个人漂泊之感与对时光的喟叹融入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一月天何醉,四山云若痴”:首联以奇特想象起笔,“天何醉”“云若痴”,将天空和云朵拟人化,营造出一种阴沉、迷醉且凝滞的氛围。“一月”点明时间,在这漫长的雨夜,天空仿佛沉醉不醒,四周山峦的云像是痴傻一般停滞不动,奠定了全诗愁苦、压抑的基调,暗示诗人内心的烦闷与迷茫。“潮添积雨后,春到寒江迟”:颔联从视觉角度描绘雨后景象。“潮添积雨后”,写出因连日降雨,江水潮涨的情景,暗示着雨水的连绵不绝。“春到寒江迟”,寒江与春天形成反差,即便春天已至,但江上依然透着寒意,春天似乎来得迟缓,借景传达出诗人在舟中等待的煎熬与对温暖、希望的渴望。“梦觉客衾薄,灯昏邻笛悲”:颈联从触觉和听觉入手。“梦觉客衾薄”,诗人从梦中醒来,感受到客居舟中被子的单薄,一个“薄”字,既写被子的实际触感,更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凄凉。“灯昏邻笛悲”,昏暗的灯光,邻舟传来的凄凉笛声,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进一步渲染出羁旅漂泊的愁苦氛围,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流年孤艇送,不觉鬓丝丝”:尾联直抒胸臆。“流年孤艇送”,诗人感慨时光随着孤艇不断流逝,“孤艇”象征着自己漂泊无依的人生境遇。“不觉鬓丝丝”,不经意间发现自己鬓发已斑白,写出岁月在身上留下的痕迹,抒发了对时光飞逝、年华老去的无奈与悲叹,将全诗的愁绪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7》

下一篇:清·陈维崧《秋雨过红板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