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去台空屋数椽":鹿已远去,亭台空寂,只剩几间旧屋,
"置身就在阆风巅":身处云端,仿佛登上神话中的阆风仙山之巅。
"孤筇螟踏烟中路":拄着竹杖,踏着朦胧烟雾独行于山路,
"万壑春藏洞里天":千山万壑的春色,尽数藏于深邃山洞之中。
"乱后诸生虚讲席":战乱过后,学堂空荡,学子已无讲学之机,
"门前流水隔尘缘":门前流水潺潺,隔绝了俗世纷扰。
"低徊朱陆论心地":徘徊思索朱熹与陆九渊关于心性的辩论,
"思使薪穷火不传":唯愿即便柴薪燃尽,薪火仍永续不灭。
# 思:一作“忍”。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1. 分段赏析
首联“鹿去台空屋数椽,置身就在阆风巅”两句开篇点题,描绘鹿洞书院的衰败之景。“鹿去台空”四字简洁而有力,点明曾经的胜景如今已物是人非,鹿群不再,高台荒废,仅余几间破旧房屋,奠定了全诗苍凉的基调。“置身就在阆风巅”,诗人将自己所处之地比作传说中仙界的阆风巅,既写出鹿洞书院地势之高,也暗含此地超凡脱俗的意境,给人以空灵悠远之感。颔联“孤筇螟踏烟中路,万壑春藏洞里天”,此联为写景之笔。“孤筇”描绘出诗人独自一人拄杖而行的孤寂形象,“螟踏烟中路”则点明时间为黄昏,诗人在烟雾缭绕的道路上前行,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迷茫。“万壑春藏洞里天”,写鹿洞之中,万千山谷仿佛藏着一片春意盎然的天地,“藏”字生动地表现出鹿洞内部别有洞天的奇妙景致,一“孤”一“万”,一“螟”一“春”,相互映衬,营造出清幽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颈联“乱后诸生虚讲席,门前流水隔尘缘”,由景及情,转入对现实的感慨。“乱后”二字交代时代背景,历经战乱之后,书院中的学子们不再认真讲学,讲席空设,体现出文化教育在战乱冲击下的凋敝,令人惋惜。“门前流水隔尘缘”,以门前潺潺流水象征与尘世的隔绝,既暗示书院远离喧嚣尘世的宁静,也暗含对世事纷扰的无奈,仿佛这流水隔断的不仅是空间,更是书院与外界正常文化传承的联系。尾联“低徊朱陆论心地,思使薪穷火不传”,尾联表达诗人的深层思考。“低徊”写出诗人在此地徘徊沉思的状态,他回想起朱熹和陆九渊关于心性的论争,这些思想曾在鹿洞书院碰撞交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篇章。“思使薪穷火不传”,诗人忧虑的是,如今战乱致使文化传承如同柴薪将尽,唯恐这思想文化的火种就此熄灭。此句直接抒发诗人对文化传承困境的担忧,以及渴望延续文化之火的强烈愿望,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凸显出诗人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下一篇:清·屈大均《梦江南·悲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