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贺鉴湖":我听说贺知章,
"不惜金龟掷酒垆":曾毫不吝惜地将御赐的金龟扔进酒垆换酒痛饮。
"又闻阮遥集":又听说阮孚,
"直卸金貂作鲸吸":甚至直接摘下官帽上的金貂,像鲸鱼吸水般狂饮不止。
"嗟余本非二子狂":唉,我本不是他们那样的狂士,
"腰间更无黄金珰":腰间连一枚贵重的黄金耳珰都没有。
"秋气酿寒风雨恶":秋日的寒气裹挟着冷雨,风雨凄厉,
"满园榆柳飞苍黄":满园的榆树柳树,叶子已枯黄纷飞。
"主人未出童子睡":主人还未出门,童仆已酣然入睡,
"斝乾瓮涩何可当":酒器里已空,酒坛也堵塞不通——这困境叫人如何承受。
"相逢况是淳于辈":好在今日相遇的是像淳于髡这样的海量酒友,
"一石差可温枯肠":哪怕喝上一石酒,也能勉强温暖我空荡的肠胃。
"身外长物亦何有":除了自身,我已没有多余的东西,
"鸾刀昨夜磨秋霜":唯有那把装饰华美的鸾刀,昨夜还被我磨得如秋霜般锋利。
"且酌满眼作软饱":暂且斟满酒杯,借酒充饥,
"谁暇齐鬲分低昂":哪有闲工夫去计较什么高低贵贱。
"元忠两褥何妨质":就像李膺曾用两床锦褥换酒一样,我即便典当衣物又何妨,
"孙济缊袍须先尝":哪怕像孙济穿着旧棉袍,也要先痛饮一场。
"我今此刀空作佩":如今我这把刀徒然挂在腰间,
"岂是吕虔遗王祥":哪有当年吕虔赠王祥宝刀时的际遇。
"欲耕不值买犍犊":想归耕田亩,却连买头健壮小牛的钱都没有,
"杀贼何能临边疆":想上阵杀敌,又如何能奔赴边疆。
"未若一斗复一斗":倒不如一杯接一杯地痛饮,
"令此肝肺生角芒":让胸中的块垒化作锐利的锋芒。
"曹子大笑称快哉":友人曹子听后放声大笑,连称痛快,
"击石作歌声琅琅":他击打着石头,歌声清脆激昂。
"知君诗胆昔如铁":我知道你的诗胆向来如钢铁般刚硬,
"堪与刀颖交寒光":足以与刀刃的寒光交相辉映。
"我有古剑尚在匣":我有一柄古剑仍收在剑匣中,
"一条秋水苍波凉":剑身如秋水般清冷,泛着苍波般的幽光。
"君才抑塞倘欲拔":你若因才华被压抑而愤懑,
"不妨斫地歌王郎":不妨像古人王之涣那样“斫地悲歌”,一吐胸臆。
清朝宗室、诗人
敦诚(1734—1791)清宗室,字敬亭,号松堂。阿济格后裔。敦敏弟。曹雪芹知友,所著《四松堂集》为研究曹雪芹生平重要资料。另有《鹪鹩庵笔麈》。
1. 分段赏析
“我闻贺鉴湖,不惜金龟掷酒垆。又闻阮遥集,直卸金貂作鲸吸。”开篇以两组历史典故破题:贺知章(曾任秘书监,号鉴湖)曾用御赐金龟换酒与李白共饮;阮孚(字遥集)任安东参军时,竟卸下金貂(贵重冠饰)换酒痛饮。敦诚以“不惜”“直卸”的强烈动作,勾勒出古人“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狂放底色。“金龟”“金貂”本是身份象征,却被轻易掷入酒垆,这种对物质的蔑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为全诗奠定“狂”的基调。“嗟余本非二子狂,腰间更无黄金珰。秋气酿寒风雨恶,满园榆柳飞苍黄。主人未出童子睡,斝乾瓮涩何可当。”诗人笔锋陡转,自嘲“本非二子狂”——他并非天生豪侠,连“黄金珰”(贵重饰品)都没有;更以“秋气酿寒”“榆柳苍黄”的萧瑟之景,烘托现实的困顿:主人未归,童子酣睡,酒器已干,酒坛堵塞,“何可当”三字道尽无酒可饮的焦灼。此处“寒秋”既是自然之景,亦是诗人处境的隐喻:家道中落(敦诚出身曹雪芹家族,时逢家族衰败)、人生失意,恰似这风雨中的残园,一片萧索。“相逢况是淳于辈,一石差可温枯肠。身外长物亦何有,鸾刀昨夜磨秋霜。且酌满眼作软饱,谁暇齐鬲分低昂。元忠两褥何妨质,孙济缊袍须先尝。我今此刀空作佩,岂是吕虔遗王祥。”转机突现:“相逢淳于辈”——遇到如汉代淳于髡(以海量饮酒著称)般的友人,一石酒足以温暖枯肠!诗人抛却顾虑:“身外长物何有?”昨日刚磨的鸾刀(装饰华美的刀),不如典当换酒;“元忠两褥”(李膺曾以两床锦褥换酒)、“孙济缊袍”(三国孙济穿旧袍仍先饮酒)的典故叠加,更见古人“舍物取乐”的豁达。末句“我今此刀空作佩,岂是吕虔遗王祥”反用典故:吕虔赠王祥刀,预言其“当为三公”,而诗人的刀空挂腰间,既无“赠贤”的荣耀,亦不屑于以此攀附,唯愿以刀换酒,痛快浇愁。“欲耕不值买犍犊,杀贼何能临边疆。未若一斗复一斗,令此肝肺生角芒。”诗人进一步剖白心迹:想归耕却无牛犊(“犍犊”指健壮的小牛),欲报国却无战场(“临边疆”),现实的理想皆成空。既然如此,“未若一斗复一斗”——不如继续饮酒,让胸中块垒化作“肝肺生角芒”的锐气!此句看似颓唐,实则是困厄中的自我激励:即便无法改变现实,也要以酒为剑,在醉意中保持精神的锋利。“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我有古剑尚在匣,一条秋水苍波凉。君才抑塞倘欲拔,不妨斫地歌王郎。”诗末转向友人曹子(或指曹雪芹):他大笑称快,击石而歌,声如琅琅;诗人赞其“诗胆如铁”,与刀的光芒相映。更以“古剑在匣”“秋水苍凉”自喻,将“刀”与“剑”并置——刀可换酒,剑可鸣志。最后一句“君才抑塞倘欲拔,不妨斫地歌王郎”(化用李贺“斫取青光写楚辞”、王之涣“歌诗欲斩王郎”之意),既鼓励友人以诗为剑,突破压抑;亦以“斫地”之态,呼应前文“质刀换酒”的狂放,将友情与豪情推向高潮。
上一篇:清·汪缙《怀古·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