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bié

朝代:唐作者:贯休浏览量:1
hèn
zhǐ
jiǔ
jīn
yǐn
jiē
zuì
zhǐ
kǒng
cháng
jiāng
shuǐ
jìn
shì
ér
lèi
fēi
bèi
sòng
rén
kōng
zài
xiāng
féng
qīng
fēng
dòng
tiān

译文

离别的愁苦如同醇厚的美酒,古往今来所有饮下这杯酒的人皆沉醉其中。唯恐浩荡的长江之水,尽数化作天下儿女的泪水。我并非此等沉溺离情之人,送别时徒然伸手却无心执手。他日若再重逢,清风吹拂天地亦为之震颤。

逐句剖析

"离恨如旨酒":离别的愁苦如同醇厚的美酒,

# 旨酒:美酒。旨:美好。

"古今饮皆醉":古往今来所有饮下这杯酒的人皆沉醉其中。

"只恐长江水":唯恐浩荡的长江之水,

"尽是儿女泪":尽数化作天下儿女的泪水。

"伊余非此辈":我并非此等沉溺离情之人,

# 伊余:犹我。伊为助词,无实义。

"送人空把臂":送别时徒然伸手却无心执手。

# 把臂:握人手臂以示亲密。,空:犹祇。

"他日再相逢":他日若再重逢,

"清风动天地":清风吹拂天地亦为之震颤。

# 清风:清凉或清净的微风,比喻心地清澄静谧,了无挂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曲歌辞·古离别》是五代十国诗人贯休创作的乐府诗。此诗开篇两句以奇崛之笔,将人间离愁别绪的纠缠比作美酒之醉人,直指其令人沉溺难拔之态;三、四句而以长江之水喻儿女离情之泪,借滔滔江流之象,道尽离人泪眼滂沱之苦。五、六句笔锋陡转,自谓“与众殊途”,于离别之际仅能徒然挥袖作别,字里行间尽显怅然无力之态。末尾两句忽作振起,如拨云见日,将诗情从离殇桎梏中挣脱而出,寄望于他日重逢时清风拂面、天地共鉴之盛景。全篇联想瑰丽,余韵悠长,于哀婉中暗藏生机,恰似寒梅破雪,透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昂扬气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唐天复间入蜀,蜀主王建称他“禅月大师”。贯休与陈陶、方干、李频等众多诗人交往唱酬,多奇思奇句,部分作品能反映社会现实。善画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诸像,笔法坚劲,形象夸张,世称“梵相”,存世《十六罗汉图》传为其作。兼善草书,号曰“姜体”,时人比之为阎立本、怀素。著有《禅月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将离恨比作醇厚的美酒。以“旨酒”喻离恨,形象且新颖,因为酒能醉人,而离恨恰似这美酒,从古至今,无论何人,只要沾染上离恨,就如同饮下这酒一般,都会陷入沉醉痛苦之中。“古今饮皆醉”更将这种离恨的普遍性与永恒性展现出来,强调离恨是人类情感中普遍存在且难以摆脱的,引发读者对离恨这一情感的共鸣,也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诗人进一步发挥想象,由离恨联想到长江水,担忧长江之水全是离人的泪水汇聚而成。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长江水的浩瀚来衬托儿女离别时泪水的汹涌,将无形的离恨具象化,极大地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同时,长江作为中国极具代表性的地理意象,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用其来关联离恨,凸显出离别的哀伤之深沉、之绵长。“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伊余”即我,诗人表明自己并非那些沉浸于离恨、为离别而痛苦哀伤的人。“空把臂”描绘出送别时只是徒然地与友人握手的情景,一个“空”字,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超脱。他虽送别友人,却不愿陷入那无尽的离恨之中,这种态度与前文对离恨的渲染形成一种微妙的反差,展现出诗人独特的个性与心境,体现出他在面对离别时的一种豁达与自我调适。“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重逢的期许。“他日再相逢”直接点明对再次见面的盼望,给人以希望之感。而“清风动天地”则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再次相逢时,清风能吹动天地,营造出一种壮阔且美好的氛围。这不仅体现出诗人对与友人重逢情景的美好憧憬,更暗示着这份友情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以及重逢时所带来的精神震撼,将全诗的情感从离别的哀伤中升华,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豁达超脱的情感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贯休诗是三唐好手,不仅冠于诸僧也。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谭用之《赠索处士》

下一篇:唐·鱼玄机《寄国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