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金谷重新声":石崇家的金谷园最看重新的歌舞伎艺,
# 金谷:园林名。石崇在洛阳西北金谷涧所建。,石家:石崇家。石崇:晋代青州人,官至卫尉卿。因经商巨富。
"明珠十斛买娉婷":不惜用十斛明珠买下美妓绿珠。
# 娉婷:美女,指绿珠。,斛:古代量器。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
"此日可怜君自许":今天啊,真可怜你对我情意自许,
# 怜:爱。
"此时可喜得人情":此时呢,我庆幸能得到你的喜爱。
# 人情:指人的愉悦之情。,喜:一作爱。
"君家闺阁不曾难":你家里的歌妓舞女本就没有被藏着掖着,
# 难:一作关。,不:一作未。,闺阁:内室。
"常将歌舞借人看":时常把我的歌舞借给别人看。
# 借人:借给别人。
"意气雄豪非分理":而那凭意使气逞雄作豪而不讲理的,
"骄矜势力横相干":骄横傲慢的势力蛮横地加以干涉。
# 横相干:横加干涉。,矜:一作奢。
"辞君去君终不忍":与你辞别终究是不忍分离,
# 辞君去君终不忍:一作辞君去去终未忍。
"徒劳掩袂伤铅粉":只能徒劳地掩袖拭泪擦毁了粉妆。
# 铅粉:粉妆。
"百年离别在高楼":本以为能和你相伴百年,没想到却要在这高楼之上生离死别,
# 百年:意为永别。
"一旦红颜为君尽":一旦红颜,便为君而殒尽。
# 尽:死。,旦:一作代。
初唐诗人
乔知之(?~690?),唐代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唐高祖李渊外孙,同州刺史乔师望的儿子。武则天时,累除右补阙,迁左司郎中。后受到魏王武承嗣栽害,坐罪处死。其有俊才,以文词闻名,所作诗篇,时人多吟诵,与陈子昂交谊甚厚,多相互酬唱。有诗《苦寒行》《羸骏篇》《绿珠篇》等。有《乔知之集》20卷,已佚。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全诗借绿珠的故事,先是叙述绿珠初进石家受宠,接着指出其悲剧命运根源,最后叙写其惨死,抒发了诗人对侍婢窈娘的爱恋以及对武承嗣的怨愤。
2. 写作手法
复沓:“此日可怜君自许,此时可喜得人情”两句运用复沓手法,通过重复“此日”“此时”,从不同角度展现男女双方对爱情遇合的热烈情感,加强了感情的表达,强调了双方相互喜爱的深情,也为后文绿珠以身相殉的情节做了情感铺垫。对比:“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中,“百年”与“一旦”形成鲜明对比,“百年”本指长久的时间,象征理想中情侣长相厮守的状态;“一旦”则表示短暂的时间,凸显因横暴势力干涉而不得不面对生离死别的残酷现实。通过这种强烈的时间对比,更深刻地表现出绿珠誓死相殉的决绝感情,以及对横暴势力的反抗,使悲剧色彩更加浓重。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明珠十斛买娉婷”,“明珠十斛”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石崇购绿珠时挥金如土的豪奢之举,深刻凸显石崇对绿珠超乎寻常的重视与赏爱,这种重金相求的情节设置,不仅为绿珠进入石家提供背景,更为后文她与石崇之间的情感发展以及悲剧结局埋下关键伏笔。“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两句,以简洁凝练的语言交代故事开端,“金谷”点明地点,“新声”暗示绿珠的才艺,让读者对绿珠初入石家的情景有了直观认知。“此日可怜君自许,此时可喜得人情”,采用复沓的句式,回环往复地强化情感表达效果。从男女双方不同视角,细腻入微地展现出对爱情遇合的热烈情感。“可怜”一词,生动描绘出绿珠得到石崇垂青时的欣喜与自我肯定,“可喜”则刻画出石崇因得遇绿珠而产生的满足之情,使绿珠这一普通下层歌女可爱、纯真且渴望爱情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体现出两人相互爱慕的真挚情感,为绿珠日后以身相殉的选择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中间四句“君家闺阁不曾关,好将歌舞借人看”,表面上陈述石崇不秘藏闺中声伎,常将歌妓舞女的才艺展示给外人观赏的事实,实则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隐患,看似平常的举动,却成为致祸的直接诱因。“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运用一系列感情色彩极为浓烈的词语,如“意气雄豪”“骄矜势力”“非分理”“横相干”,通过铺陈的表现手法,如同锋利的画笔,将权豪势力骄矜自得、专横无理、气焰熏天的丑恶凶暴面目揭露无遗。这里表面写的是孙秀向石崇索要绿珠的事件,实际上影射的是当时当权的武承嗣,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这种强权压迫的强烈怨愤之情,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借古讽今的创作意图,以及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批判。最后四句“君今所事不如意,可即从此乘龙去”,连续使用两个“君”字,仿佛绿珠当面对石崇进行哀愤呼告,将她内心的痛苦、无奈与不舍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与情感冲击力。“终不忍”笔锋陡然一转,生动地展现出绿珠内心对石崇万难割舍的深情,这种情感的转折细腻而真实,让读者能深切体会到她在面对困境时的纠结。“掩面羞看北地人,回身忽作空山土”,细致描绘出绿珠在面对强权时,去既不忍、留亦无法的无奈境地,只能空自掩面饮泣,泪湿铅粉,最终选择以死抗争,其形象悲壮而凄美。“百年离别在高楼,一旦红颜为君尽”,“百年”与“一旦”形成强烈鲜明的对照,“百年”代表着理想中长久的相守,“一旦”则凸显现实的残酷与无奈;“在高楼”明确地点出悲剧发生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惊心动魄的氛围。通过这样的对比,将绿珠誓死相殉的坚定感情表现得更为强烈,此句作为全诗感情的结穴和高度凝聚之处,沉痛愤激,直截决绝,既是绿珠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誓言,也是对横暴势力的有力反抗,让读者在感受到悲剧力量的同时,也体会到诗人对绿珠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借绿珠故事抒发对侍婢窈娘的爱恋和对武承嗣的怨愤之情。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第一人称叙事抒情,在古代咏史怀古诗中独树一帜,是借古喻今、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全诗语言风格哀愤交织、如泣如诉,读来仿佛能听见诗人悲愤的倾诉。
# 初唐诗题用“篇”字,如《帝京篇》《明河篇》等作,其诗无不板样,独此诗妙绝。人不可以无情。又:石季伦之与绿珠,不独有情,自是侠性男子所为,所以得堕楼之报。以此心施之君臣、朋友,决不作负心人。持此用众,秦穆食马,楚王绝缨,得人死力,皆是此一副心肠。“君自许”三字,爱惜之甚。“得人情”三字,尽婢媵之妙。“不曾难”三字,真闺阁中温细语气。“歌舞借人看”,自是快事,然“招客亦须择人”,武后此语,何可不熟读。写恶人,恨之,亦笑之也。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一
# “常将歌舞借人看”似追悔见客语。“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常相干”风流扫地,温柔无乡矣。“百年离别在高楼”如此说堕楼,尤觉伤情。“一代红颜为君尽”“一代红颜”,妙于自负。合七字读之,不好色者亦短气矣。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一
# 乔知之《绿珠篇》,有作绝句三首者(按:《万首唐人绝句》分此诗为三首七绝)。观其正意在末二句,是七古体,必非作三绝句也。
明吴乔《围炉诗话》卷二
#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此日可怜君自许,此时可喜得人情。”起甚急遽。“君家闺阁不曾关,常将歌舞借人看。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叙甚切直。“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语甚决绝。盖胸中悲愤填膺,无暇为温柔之音矣。尝思徐生之“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即崔郊“从此萧郎是路人”,皆哀婉而不甚激烈……身不能负人,亦不能忍人负之。绿珠命篇,固以卫尉自拟,直邀之死,期以身殉也。又:钟惺曰:“……‘歌舞借人看’,自是快事,然‘招客亦须择人’,武后之语,何可不熟读。”余意既借人看,承嗣之焰,岂可复拒!与安昌侯仅以卮酒赐彭宣事不同也。“情知点污投泥玉,犹自经营买笑金”,梦得复抱此恨。唐时乃有此恶俗。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乔知之》
# “君家闺阁不曾难”,措词得体,自悔之词。“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一代”,即一生也。钟伯敬乃以为自负之词,犹盖世也,亦可自豪。
清王闽运《手批唐诗选》卷七
# 周补阙乔知之有婢碧玉。姝艳能歌舞,有文华,知之时幸,为之不婚。伪魏王武承嗣暂借教姬人妆梳,纳之,更不放还知之。知之乃作《绿珠怨》以寄之。……碧玉读诗,饮泪不食,二日,投井而死。承嗣撩出尸,于裙带上得诗,大怒,乃讽罗织人告之。遂斩知之于南市,破家籍没。
唐张𬸦《朝野佥载》
# 措词得体,自悔之词。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上一篇:唐·王毂《杂曲歌辞·苦热行》
下一篇:唐·韦应物《夏景园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