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秋风入汉关":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
# 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月:一作“雪”。朔:北方。边:边境。
"更催飞将追骄虏":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
# 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沈佺期诗:“薄命由骄虏。”,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更催:再次催促。
"莫遣沙场匹马还":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 沙场:战场。,莫遣:不要让。
中唐诗人
严武(726~765),唐代诗人。字季鹰,华州华阴(今陕西)人。弱冠以门荫为太原府参军事,后累迁殿中侍御史。肃宗至德中,拜京兆少尹。广德二年,破吐蕃七万众,加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严武善诗,笔力雄健,诗有奇趣,与杜甫、岑参、羊士谔等人友善,往来多有赠答之作。杜甫曾称赞其诗:“政简移风速,诗清立意新。”主要作品有《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酬别杜二》《巴岭答杜二见忆》等。《全唐诗》存其诗六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军城早秋》是唐代名将严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全诗通过描绘初秋边关阴沉肃杀的夜景与激烈战斗的场面,借“秋风入关”“朔云边月”的萧瑟景象暗喻战事紧迫,又以“催将追虏”“不使敌还”的豪迈场景,表达了将领对敌情的敏锐洞察、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以及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
2.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两句以苍凉秋景暗喻军事态势,在自然景象的铺陈中暗藏主将的战略洞察力。昨夜萧瑟秋风潜入汉关,以"入"字赋予风以动态侵略感,既实写边塞秋寒,又暗喻敌军趁秋高马肥之际蠢蠢欲动的紧张局势;朔方阴云与边关冷月笼罩西山,"满"字将静态景物赋予压迫性张力,勾勒出敌军兵临城下般的危殆氛围。
3. 分段赏析
“昨夜秋风入汉关”,表面是对边塞秋景的描写,实则蕴含深意。在古代,西北和北部少数民族武装常趁秋高马肥之际进犯中原,“秋风入汉关”恰似战争来临的信号,意味着边境局势进入紧张状态。“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主将能如此敏锐且及时地捕捉到“秋风”的变化,足见其作为边关统帅,对时局保持着高度关注,对敌军作战规律了如指掌。一个“入”字,赋予秋风动态侵略感,仿佛敌军正裹挟着秋寒悄然逼近,为全诗奠定紧张基调。“朔云边月满西山”承接上句,展现主将对“秋风”作出的敏锐反应。他第一时间将目光投向西山,这份警觉与敏感,暗示着他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寒云低压,冷月高悬,“满”字将西山笼罩在阴沉肃穆的氛围之中,恰似大战前夕的寂静,又似风云突变的前兆。诗人通过对天象与地理的描绘,勾勒出“眼中形势”,而优秀将领“眼中形势胸中策”的作战规律在此悄然体现。诗中虽未明写“胸中策”,但省略的部分恰彰显出严武作为用兵行家的自信与从容。“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如战鼓骤响,暗示战事已按照主将的战略部署顺利推进。诗人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展现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飞将”化用李广典故,喻指勇猛善战的将领;“莫遣沙场匹马还”则彰显出主将全歼敌军的坚定决心,字字千钧,将其刚毅果断的气魄与胜券在握的神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战斗的辉煌结局虽未明写,却已暗含其中,正如古人所言“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余韵悠长,令人遐想。整首诗从局势预警到战略部署,再到决胜信念,层层递进,将边塞主将的军事智慧与豪迈气概展现得酣畅淋漓。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笔力雄健,章法跌宕跳跃,字里行间洋溢着豪迈壮阔的气概,行文利落干脆,尽显统帅的卓然风范。其思想情感的抒发与语言风格的呈现,均深具作者独特的个性印记,读来令人感受到一种刚劲果决的大将气度。
# 风格矫然,唐人塞下诸作为第一。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气概雄壮,武将本色。
明田子艺《唐诗广选》
# 《军城早秋》自写英雄本色耳。武《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云:“腹中书籍幽时晒。”道得此语出,大非粗材。
明末清初贺裳撰《载酒园诗话又编》
# 英爽与少陵作鲁、卫。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前二句写早秋,即切定军城;三四句就军城生意,又不能脱早秋。盖秋高马肥,正骄虏入寇时也。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绝类高达夫,结更气概雄伟,不掩大将本色。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此等诗不必有深思佳论,只须字字饱绽,气格并胜。阮亭于此种多取之,而凡有意而气不完者,不入选。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意尽句中矣,而雄健可喜。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上二句气势雄阔,后二句有誓扫匈奴之概。如王昌龄云:“不破楼兰终不还”,少陵《和郑公》之“更夺蓬婆雪外城”,虽皆作豪语,而非手握军符。此作出自郑公,弥见儒将英风。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首二句写军城秋景,三四句杀敌雄心。
近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