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
# 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
"齐师伐我":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 我:《左传》是按照鲁国纪年顺序编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伐:攻打。,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公将战":鲁庄公将要迎战,
# 公:指鲁庄公,鲁国君主。前693-前662年在位。
"曹刿请见":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 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其乡人曰":他的同乡说:“
"肉食者谋之":“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
# 谋:谋议。,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又何间焉":你又何必参与呢?”
# 间:参与。
"刿曰":曹刿说:“
"肉食者鄙":当权的人目光短浅,
#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未能远谋":不能深谋远虑。”
"乃入见":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 乃:于是,就。
"问":曹刿问:“
"何以战":您凭借什么作战?”
#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公曰":鲁庄公说:“
"衣食所安":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
# 衣食所安:“衣食”二句,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指安身。专,独自享有。
"弗敢专也":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对曰":曹刿回答说:“
# 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小惠未遍":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
#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民弗从也":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公曰":鲁庄公说:“
"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
#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弗敢加也":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
# 加:虚夸,夸大。
"必以信":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 信:实情。
"对曰":曹刿回答说:“
"小信未孚":“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
# 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神弗福也":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 福:赐福,保佑。
"公曰":鲁庄公说:“
"小大之狱":“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
# 狱:指诉讼事件。
"虽不能察":即使不能一一明察,
# 察:明察。
"必以情":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
# 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对曰":曹刿回答说:“
"忠之属也":“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 忠之属也:(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 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战于长勺":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 鼓之: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之,起补足音节作用。
"刿曰":曹刿说:“
"未可":还不行。”
"齐人三鼓":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 三:第三次。
"刿曰":曹刿说:”
"可矣":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 败绩:大败。
"公将驰之":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 驰:驱车追赶。
"刿曰":曹刿说:“
"未可":还不行。”
"下视其辙":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
# 下视其辙: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
# 登轼而望之: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曰":这才说:“
"可矣":可以追击了。”
"遂逐齐师":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打了胜仗后,
# 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公问其故":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对曰":曹刿回答说:“
"夫战":作战,
# 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
"勇气也":靠的是士气。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鼓起。
"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
# 再:第二次。
"三而竭":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 竭:穷尽。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
#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故克之":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夫大国":像齐国这样的大国,
"难测也":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
#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惧有伏焉":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 伏:埋伏。
"吾视其辙乱":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
"望其旗靡":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
# 靡:倒下。
"故逐之":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战争题材的散文。文章记载长勺之战这一史实,通过曹刿的言行,阐述战争需“取信于民”,要运用“敌疲我打”方针、选准反攻和追击时机,才能实现以小敌大、以弱胜强,展现古代军事战略智慧与政治民本思想。
2. 写作手法
对比:“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乡人态度(漠然)“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态度(担当),乡人的置身事外,凸显曹刿心系国事的主动担当。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第一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话。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却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是相对于“藿食者”而言的,显然,这是以饭食精粗对执政贵族和平民所作的简单划分。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肉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如今齐军压境,不能再让国家败在他们手中。接下去,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写两军交战的实况。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当齐军未动鲁庄公急于抢先攻击时,曹刿制止道:“未可。”直至齐军三鼓之后,军士勇气衰竭,他才表示:“可矣。”鲁军一鼓作气挫败了齐军。在追击的问题上,曹刿确察虚实而后动,制止了庄公的鲁莽,待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的轨迹、登轼瞭望齐军麾帜旌旗之后,才果断地表示:“可矣。”此战鲁军大获全胜。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夫战,勇气也。”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此外警惕“大国难测”,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现。
# 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近代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上一篇:先秦·无名氏《蒹葭》
下一篇:先秦·屈原《九歌·国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