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秦伯围郑":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
#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秦穆公(?—前621),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 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指郑国。无礼于晋:指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于,对于。
"且贰于楚也":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 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于楚: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 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扎。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秦军氾南":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 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 郑伯:指郑文公(?—前628),名捷,郑国国君。,佚之狐:郑国大夫。
"“":“国家危险了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
# 见:拜见,进见。,使:派遣。,若:假如。
"师必退":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 师:军队。
"公从之":郑文公同意了。
# 从:听从。
"辞曰":烛之武推辞说:
# 辞:推辞。
"“":“我壮年的时候
# 壮:壮年。古时男子三十为“壮”。,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犹不如人":尚且不如别人;
# 犹:尚且。
"今老矣":现在老了,
"无能为也已":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无能:不能。为:做。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已,同“矣”,语气词,了。
"公曰":郑文公说:
"“":“我没有及早重用您
# 用:任用。
",":,
"今急而求子":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
#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寡人:诸侯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过,过错。
"然郑亡":然而郑国灭亡了,
# 然:然而。
"子亦有不利焉":对您也不利啊!”
"许之":烛之武答应了。
# 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夜缒而出":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
#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见秦伯":见到秦穆公,
"曰":烛之武说:
"“":“秦、
"晋围郑":晋围攻郑国,
"郑既知亡矣":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
# 既:已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
#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了。
#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敢,自言冒昧的谦辞。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越国以鄙远":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
#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国,指晋国,地处秦、郑之间。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
"君知其难也":您知道这不好办,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
#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邻之厚":邻国实力增强,
# 邻之厚: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君之薄也":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
# 君之薄也: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贵国使臣经过,
#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外交使者。
"共其乏困":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资粮,
# 乏困:在食宿方面的不足。,共:同“供”,供给。
"君亦无所害":这对您也无坏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
# 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为,给予。赐,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
"许君焦、瑕":曾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
# 许君焦、瑕:(晋惠公)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焦、瑕,均在今河南三门峡一带。
"朝济而夕设版焉":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
# 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指版筑的工事。
"君之所知也":这是您所知道的。
"夫晋":那个晋国,
"何厌之有":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
#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厌”。厌,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既东封郑":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
# 既东封郑: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封:疆界,这里作动词,意为疆界。
"又欲肆其西封":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
# 肆其西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意思是,晋国灭了郑国以后,必将进攻秦国。肆,延伸、扩张。
"若不阙秦":如果不损害秦国,
# 阙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侵损、削减。
"将焉取之":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 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焉,从哪里。
"阙秦以利晋":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
"唯君图之":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 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表示希望、祈请。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秦伯说":秦伯很高兴,
# 说:同“悦”,愉快、高兴。
"与郑人盟":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 盟:结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就率军回国了,
# 戍:戍守,即守卫郑国。,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国的大夫。
"乃还":秦伯就回国了。
# 还:撤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
# 子犯:晋国大夫狐偃(晋文公的舅舅),字子犯。
"公曰":晋文公说:“
"不可":不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晋文公曾在外流亡十九年,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微,没有。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
# 敝:损害。,因:依靠。
"不仁":这是不仁义的;
"失其所与":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 与:结交、同盟。
"不知":这是不明智的。
# 知:同 “智”。
"以乱易整":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
# 易:替代。,以:用。
"不武":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 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 其:表示祈使。
"亦去之":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
# 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编年体历史散文,也是一篇以外交谋略为题材的叙事佳作。文章记述了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面临危机之时,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凭借对局势的分析与恰当的言辞,从秦国利益出发,陈述利弊,促使秦穆公撤军,化解了秦晋联盟对郑国的威胁。文中通过局势叙述与人物对话,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政治博弈与外交交锋,刻画了烛之武深明大义、机智善辩的形象,体现了《左传》在叙事上客观详实、精于记述行人辞令的特点,以简洁的文字,呈现出当时的政治局势与社会状况。
2. 写作手法
伏笔:文章开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短短一句点明秦晋围郑缘由,同时暗示秦郑存在联盟的潜在可能,为后文烛之武凭借对秦晋矛盾的精准把握,成功说服秦伯埋下关键伏笔。此句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后续烛之武分析“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正是基于开篇秦郑无直接矛盾的伏笔,展开对秦国利益得失的论述,使情节发展合理自然,故事结构严谨连贯。照应:从整体结构来看,前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交代秦晋围郑原因,与后文烛之武说秦伯时“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相照应,烛之武正是利用秦晋之间并非牢不可破的联盟关系,从秦国利益出发进行游说。烛之武推辞时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与郑文公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相互呼应,前后对话将郑国局势的危急以及烛之武最终决定出使的合理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故事的逻辑性和可信度。对比:秦晋联盟的强大与郑国的弱小形成鲜明对比,“晋侯、秦伯围郑”,秦晋作为强国陈兵城下,而郑国“国危矣”,力量悬殊如“蚍蜉撼大树”,凸显郑国处境艰难,也为烛之武的出场营造紧张氛围。同时,晋文公面对子犯请击秦军时的理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与子犯的冲动“子犯请击之”形成对比,一静一动间,更显晋文公的政治远见,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衬托:以乐景衬哀情,秦晋围郑对秦国而言本是“乐事”,但烛之武指出亡郑仅利晋,秦伯最终放弃攻郑,“乐景”与无功而返的“哀情”对照,凸显说辞说服力;以动衬静,“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的军事行动为“动”,反衬郑国朝堂起初无对策的“静”,突显局势危急与烛之武临危受命的紧迫感;以静写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平静举动,暗藏关乎郑国存亡的外交博弈,以“静”写出局势转变的“动”;以虚衬实,“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设想为“虚”,灭亡郑国对秦不利的现实分析为“实”,虚实映衬,增强烛之武说辞说服力;以实写虚,秦伯撤兵结盟是“实”,却暗含秦晋联盟破裂、格局变化的“虚”,引发对春秋局势的遐想;以美衬丑,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美”,反衬晋国“朝济而夕设版”的忘恩负义之“丑”,凸显人物形象与时代黑暗;以乐衬苦,秦伯围郑时的志得意满为“乐”,听劝后放弃攻郑的无奈为“苦”,衬托烛之武说辞威力与决策落差。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开篇便营造出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秦晋两大强国联手围攻郑国,战争一触即发,恰似引而待发的利箭。此般局势,为后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埋下伏笔。同时,文中暗藏两处伏笔:一是郑国曾对晋国无礼,与秦国并无瓜葛;二是晋、秦两国军队分驻两地,并非铁板一块,这为后续故事发展预留了空间。第二段:聚焦烛之武临危受命的情节。在郑伯真诚的恳请与透彻的局势剖析下,烛之武放下个人过往的失落与利益考量,毅然挑起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重担,尽显其深明大义的高尚情怀。其中,佚之狐举荐烛之武,以及烛之武先推辞后应允的情节设置,使行文波澜起伏,充满戏剧性张力,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第三段:作为全文核心,亦是说退秦师的关键段落,可细分为四个层次。其一,烛之武站在秦国立场发声,瞬间拉近与秦伯的距离,赢得对方好感;其二,深入剖析灭亡郑国仅对晋国有利,“亡郑”“陪邻”“舍郑”种种情形,皆对秦国有百害而无一利;其三,阐述保留郑国,能为秦国带来诸多实际好处;其四,回顾秦、晋两国往昔纠葛,旧事重提,戳中秦伯痛点,指明晋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本性,并犀利指出晋国贪得无厌,日后势必损害秦国利益。烛之武这番说辞,逻辑缜密,字字句句直击要害,令人不寒而栗,凭借强大的逻辑力量,成功促使秦穆公认清晋强必危秦的严峻形势,进而与郑国订立盟约,甚至派兵协助郑国防御。第四段:主要叙述晋师撤离郑国的过程,从中彰显出晋文公作为一代霸主的卓越政治远见。此段行文节奏张弛有度,先是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气氛陡然紧张;紧接着文公果断拒绝,局势稍缓;直至晋军最终撤离,读者悬着的心才得以彻底放下。这段描写,生动展现了晋文公的冷静与睿智,为故事画上圆满句号。
4. 作品点评
《烛之武退秦师》以精妙笔触勾勒出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当秦晋联军如黑云压城般围困郑国,在社稷将倾的生死关头,烛之武抛却往昔未被重用的郁愤,于夜色中缒城而出,孤身涉险闯入秦营。他凭借对时局的精准洞察,从秦国利益的微妙处切入,层层剖析、步步为营,以利相诱、以害相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瓦解坚不可摧的秦晋联盟,以一人之力改写战争走向,其临危不惧的胆识与拳拳爱国之心令人动容。同时,文章借秦晋围郑的剑拔弩张、烛之武的智谋交锋、晋师撤退的微妙抉择,将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纵横捭阖的权谋博弈、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如抽丝剥茧般徐徐展开,深刻展现出那个风云变幻时代斗争的波谲云诡与残酷本质。
# 郑近于晋,而远于秦秦得郑而晋收之,势必至者。越国鄙远,亡郑陪邻,阙秦利晋,俱为至理。古今破同事之国,多用此说。篇中前段写亡郑乃以陪晋,后段写亡郑即以亡秦,中间引晋背秦一证,思之毛骨俱悚。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郑,而且戍郑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一)
# 得势全在“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二语,先令人气平了一半。以后纡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悦而且戍也,固宜。
清过珙(《详订古文评注全集》卷一)
上一篇:先秦·诗经《潜》
下一篇:先秦·诗经《君子于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