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月":夏季四月,
"取郜大鼎于宋":从宋国取得郜国大鼎,
# 宋:国名,春秋时为十二诸侯之一,开国国君为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其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之间。,鼎:古代的一种烹饪器物,又因常常用作旌功记绩的礼器,所以又作为传国重器,其形制一般为三足两耳。,郜:国名,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一个庶子,春秋时为宋国所灭,其故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
"纳于大庙":安放在太庙,
# 大庙:即太庙,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的祖庙。
"非礼也":这是不合礼制的。
"臧哀伯谏曰":臧哀伯规劝(桓公)说:“
"君人者":统治百姓的君主,
"将昭德塞违":应彰显美德,杜绝邪恶,
"以临照百官":以此监察百官;
# 临照:管理和监察。临,统管,治理。照,察看。
"犹惧或失之":尚且担心有所疏失,
"故昭令德以示子孙":因此显扬美德以垂范子孙。
# 令德:美德。令,美好。德:美德。
"是以清庙茅屋":所以太庙用茅草屋顶,
# 清庙:即祖庙,因其肃穆清静,故称。
"大路越席":祭天车驾铺草席,
# 越席:用蒲草编织的席子。越,通“括”,束,结。,大路:也作“大辂”,即大车,特指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祭天时所乘的车子。
"大羹不致":肉汁不调五味,
# 不致:指不调五味,不加各种作料。,大羹:即太羹,也作“泰羹”,古代祭祀时所用的肉汁。
"粢食不凿":祭品不用精米,
# 不凿:不舂,这里指不精细加工。,粢食:用黍稷加工品制作的饼食,祭祀用作供品。粢,黍稷,泛指谷类粮食。
"昭其俭也":昭示节俭;
"衮冕黻珽":礼服礼冠蔽膝玉笏,
# 珽: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所持的玉制朝板,即玉笏。,黻:通“韨”,古代用做祭服的熟皮制蔽膝。,冕:古代帝王、公卿、诸侯所戴的礼帽。,衮:古代帝王及公卿祭祀宗庙时所穿的礼服。
"带裳幅舄":腰带下衣绑腿木鞋,
# 舄:双底鞋,着地的一层为木底,这里泛指鞋子。,幅:古代自足至膝斜缠在小腿部的帛条或布条,形似如今的绑腿。,裳:古代男女穿的裙式下衣。,带:指束在腰间的革带,皮带。
"衡𬘘纮𫄧":冠簪垂带系带盖版,
# 綖:古代覆在冠冕上的一种长方形饰物,以木板为干,外包黑色布帛。,纮:古代冠冕系在颔下的带子。古人戴冠冕时,先用簪子别在发髻上,再用纮挽住,系在簪子的两端。,紞:古代垂在帽子两旁用以悬挂塞耳用的玉瑱的带子。,衡:把冠冕稳定在发髻上的横簪。
"昭其度也":昭示等级制度;
"藻率鞞鞛":玉垫刀鞘饰物,
# 鞞鞛:佩刀刀鞘饰物,上饰为鞞,下饰为鞛。鞞:刀剑套。鞛:佩刀刀鞘的饰物。,藻率:一种用来放玉的木垫儿,外包熟皮,并绘有水藻形图案。率:通“帅”,佩巾。
"鞶厉游缨":革带飘带马鞅,
# 缨:套在马胸部的革带,即马鞅。,游:同“斿”,古代旗帜上下垂的饰物。,厉:下垂的大带。或谓“鞶厉”:是一个词,指束腰革带与革带下垂的部分。,鞶:绅带,又名“大带”,束衣用。
"昭其数也":昭示礼数等差;
# 数:礼数。
"火龙黼黻":火纹龙纹斧纹弓纹,
# 火龙黼黻:都是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如火形者为“火”,如龙形者为“龙”,黑白色相间如斧形者为“黼”,黑青色相间如“亚”形者为“黻”。
"昭其文也":昭示服饰纹彩;
"五色比象":五色绘制物象,
# 比象:指比照天地万物所画出的各种图像。,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昭其物也":昭示器物用色;
"钖鸾和铃":马额铃车衡铃旗铃,
# 钖鸾和铃:都是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铃铛,系在马额头上的叫“钖”,系在马嚼子上的叫“鸾”,系在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上的叫“和”,系在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竿头的叫“铃”。
"昭其声也":昭示声音节奏;
"三辰旂旗":日月星辰旌旗,
# 旂:旗面绘有龙形图案,竿头系有小铃铛的旗子。,三辰:指日、月、星。
"昭其明也":昭示光明。
"夫德":德行,
"俭而有度":需节俭而有法度,
"登降有数":增减需有节制。
# 有数:指有节度、节制。(注意此处的“数”字与上文“昭其数也”句的“数”字在词义上的区别。),登降:增减。登为增,降为减。
"文物以纪之":用典章制度记录它,
"声明以发之":用声音色彩彰显它,
"以临照百官":以此监察百官,
"百官于是乎戒惧":百官因此警醒畏惧,
"而不敢易纪律":不敢违反法纪。
"今灭德立违":如今毁灭德行树立邪恶,
"而置其赂器于大庙":却将贿赂之器置于太庙,
"以明示百官":公然昭示百官。
"百官象之":百官若效仿此事,
# 象:同“像”,法式,式样,这里是榜样的意思。
"其又何诛焉":又能惩罚谁呢?
"国家之败":国家衰败,
"由官邪也":源于官吏邪行;
"官之失德":官吏丧失德行,
"宠赂章也":因恩宠贿赂公开。
# 章:明显。与下文“章孰甚焉”句之“章”义同。
"郜鼎在庙":郜鼎置于太庙,
"章孰甚焉?":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吗?
"武王克商":周武王灭商,
"迁九鼎于雒邑":迁九鼎至洛邑,
# 雒邑:也作“洛邑”,东周都城所在,相传周武王克商后由周公姬旦营建,其故地见《周郑交质》一文的题解。,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用以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作为政权的象征,成为传国之宝。
"义士犹或非之":义士尚且批评他,
"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何况公开陈列悖礼之贿器。
"其若之何":这又该当如何?”
"公不听":桓公不听劝谏。
"周内史闻之":周朝内史听闻此事,
"曰":说:“
"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臧孙达的后代在鲁国必长享禄位吧!
"君违":国君违礼,
"不忘谏之以德":他仍不忘以德行劝谏。”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编年体史书散文。介绍了宋庄公以不正当手段继位后,用郜鼎贿赂鲁国,鲁桓公将鼎置于太庙,臧哀伯提出异议并进行劝谏的经过;借谏言旁征博引、正反对照,体现《左传》行文特色,表达对维护礼法、防止因接受不当馈赠导致官员腐败乃至国家败亡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与前文“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形成对比,前者是鲁桓公“灭德立违”的具体行为,后者是君主应有的正道,通过正反对照,凸显桓公行为的失当。引用论证: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引自《郑庄公戒饬守臣》)定义“礼”的内涵,为臧哀伯批判桓公“非礼”之举提供理论依据,让谏言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夏季四月,鲁国从宋国获取郜国的大鼎,并将其安置在太庙,这一行为不合礼制。末句“非礼也”直接点明此事违背规矩,言简意赅,为后文阐述其不当之处埋下伏笔。“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此处臧哀伯开始劝谏鲁桓公。他首先阐明君主的本分:应彰显美德、杜绝过错,为百官树立典范;即便如此,仍需担心有所疏漏,故而要宣扬美德以传示子孙。这番话先确立了基本准则,为后续批评桓公的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𬘘纮𫄧,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此段全为实例,从不同方面展开。清庙用茅草搭建、大车铺着蒲席,是为彰显节俭;礼服礼器的规制,是为彰显法度;器物装饰的等级,是为彰显礼数;礼服上的花纹,是为彰显文采;器物的五色象征,是为彰显物象;车马的铃铛声响,是为彰显声威;旗帜上的日月星图案,是为彰显光明。通过诸多具体事例,将“昭德”的内涵阐释得清晰明了,让桓公知晓何为正确的行为规范。“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这几句是对前文事例的总结,指出美德的核心在于节俭有度、尊卑有节。借助礼器、文采、声音、光明等将其记录并展现出来,百官目睹后便会心生敬畏,不敢违反纪律。此乃进一步深化道理,说明君主行为得当,下属方能恪守规矩。“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至此,开始直指桓公的过错。如今君主弃绝美德、行违背礼制之事,将受贿所得的器物置于太庙,公然展示给百官。若百官效仿此举,届时又怎能去责罚他们呢?话语直接点出桓公行为可能导致的坏影响,凸显此事的不妥。“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继续阐述其危害:国家衰败源于官吏作恶,官吏丧失德行则因宠信贿赂之事公开化。如今将郜鼎置于太庙,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受贿之举吗?层层深入,让桓公明白此事不仅不合礼制,更可能动摇国家根基。“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臧哀伯援引事例:周武王攻克商朝后,将九鼎迁至雒邑,尚且有义士批评此举,更何况将这种象征违礼乱法的贿赂之物置于太庙,这怎么可行呢?以古人之事作比,让桓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比武王迁鼎更为不妥,劝其及时改正。“公不听。”仅三字,交代了鲁桓公未听从劝谏的结果。简洁的表述,既说明了事情的结局,也暗含了对臧哀伯良言未被采纳的无奈。“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最后是周内史的评价,他认为臧哀伯(臧孙达)在鲁国必定会有后代兴盛,因为君主行为失当之时,他仍不忘以道德进行劝谏。这从侧面肯定了臧哀伯劝谏行为的价值,也让读者知晓其劝谏的意义所在。
上一篇:先秦·诗经《都人士》
下一篇:先秦·佚名《商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