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āng
āi
jiàn
gào
dǐng

朝代:先秦作者:左丘明浏览量:2
xià
yuè
gào
dǐng
sòng
tài
miào
fēi
zāng
āi
jiàn
yuē
:“
:“
jūn
rén
zhě
jiāng
zhāo
wéi
lín
zhào
bǎi
guān
yóu
huò
shī
zhī
zhāo
lìng
shì
sūn
shì
qīng
miào
máo
huó
tài
gēng
zhì
zuò
zhāo
jiǎn
gǔn
miǎn
tǐng
dài
cháng
héng
dǎn
𬘘
hóng
yán
𫄧
zhāo
zǎo
bǐng
běng
pán
liú
yīng
zhāo
shù
​huǒ
lóng
zhāo
wén
xiàng
zhāo
yáng
luán
líng
zhāo
shēng
sān
chén
zhāo
míng
jiǎn
ér
yǒu
dēng
jiàng
yǒu
shù
wén
zhī
shēng
míng
zhī
lín
zhào
bǎi
guān
bǎi
guān
shì
jiè
ér
gǎn
jīn
miè
wéi
ér
zhì
tài
miào
míng
shì
bǎi
guān
bǎi
guān
xiàng
zhī
yòu
zhū
yān
guó
jiā
zhī
bài
yóu
guān
xié
guān
zhī
shī
chǒng
zhāng
gào
dǐng
zài
miào
zhāng
shú
shèn
yān
?
wáng
shāng
qiān
jiǔ
dǐng
luò
shì
yóu
huò
fēi
zhī
ér
kuàng
jiāng
zhāo
wéi
luàn
zhī
tài
miào
ruò
zhī
?”
?”
gōng
tīng
zhōu
nèi
shǐ
wén
zhī
yuē
:“
:“
zāng
sūn
yǒu
hòu
jūn
wéi
wàng
jiàn
zhī
。”
。”

译文

夏季四月,从宋国取得郜国大鼎,安放在太庙,这是不合礼制的。臧哀伯规劝(桓公)说:“统治百姓的君主,应彰显美德,杜绝邪恶,以此监察百官;尚且担心有所疏失,因此显扬美德以垂范子孙。所以太庙用茅草屋顶,祭天车驾铺草席,肉汁不调五味,祭品不用精米,昭示节俭;礼服礼冠蔽膝玉笏,腰带下衣绑腿木鞋,冠簪垂带系带盖版,昭示等级制度;玉垫刀鞘饰物,革带飘带马鞅,昭示礼数等差;火纹龙纹斧纹弓纹,昭示服饰纹彩;五色绘制物象,昭示器物用色;马额铃车衡铃旗铃,昭示声音节奏;日月星辰旌旗,昭示光明。德行,需节俭而有法度,增减需有节制。用典章制度记录它,用声音色彩彰显它,以此监察百官,百官因此警醒畏惧,不敢违反法纪。如今毁灭德行树立邪恶,却将贿赂之器置于太庙,公然昭示百官。百官若效仿此事,又能惩罚谁呢?国家衰败,源于官吏邪行;官吏丧失德行,因恩宠贿赂公开。郜鼎置于太庙,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吗?周武王灭商,迁九鼎至洛邑,义士尚且批评他,何况公开陈列悖礼之贿器。这又该当如何?”桓公不听劝谏。周朝内史听闻此事,说:“臧孙达的后代在鲁国必长享禄位吧!国君违礼,他仍不忘以德行劝谏。”

逐句剖析

"夏四月":夏季四月,

"取郜大鼎于宋":从宋国取得郜国大鼎,

# 宋:国名,春秋时为十二诸侯之一,开国国君为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其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之间。,鼎:古代的一种烹饪器物,又因常常用作旌功记绩的礼器,所以又作为传国重器,其形制一般为三足两耳。,郜:国名,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一个庶子,春秋时为宋国所灭,其故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

"纳于大庙":安放在太庙,

# 大庙:即太庙,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的祖庙。

"非礼也":这是不合礼制的。

"臧哀伯谏曰":臧哀伯规劝(桓公)说:“

"君人者":统治百姓的君主,

"将昭德塞违":应彰显美德,杜绝邪恶,

"以临照百官":以此监察百官;

# 临照:管理和监察。临,统管,治理。照,察看。

"犹惧或失之":尚且担心有所疏失,

"故昭令德以示子孙":因此显扬美德以垂范子孙。

# 令德:美德。令,美好。德:美德。

"是以清庙茅屋":所以太庙用茅草屋顶,

# 清庙:即祖庙,因其肃穆清静,故称。

"大路越席":祭天车驾铺草席,

# 越席:用蒲草编织的席子。越,通“括”,束,结。,大路:也作“大辂”,即大车,特指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祭天时所乘的车子。

"大羹不致":肉汁不调五味,

# 不致:指不调五味,不加各种作料。,大羹:即太羹,也作“泰羹”,古代祭祀时所用的肉汁。

"粢食不凿":祭品不用精米,

# 不凿:不舂,这里指不精细加工。,粢食:用黍稷加工品制作的饼食,祭祀用作供品。粢,黍稷,泛指谷类粮食。

"昭其俭也":昭示节俭;

"衮冕黻珽":礼服礼冠蔽膝玉笏,

# 珽: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所持的玉制朝板,即玉笏。,黻:通“韨”,古代用做祭服的熟皮制蔽膝。,冕:古代帝王、公卿、诸侯所戴的礼帽。,衮:古代帝王及公卿祭祀宗庙时所穿的礼服。

"带裳幅舄":腰带下衣绑腿木鞋,

# 舄:双底鞋,着地的一层为木底,这里泛指鞋子。,幅:古代自足至膝斜缠在小腿部的帛条或布条,形似如今的绑腿。,裳:古代男女穿的裙式下衣。,带:指束在腰间的革带,皮带。

"衡𬘘纮𫄧":冠簪垂带系带盖版,

# 綖:古代覆在冠冕上的一种长方形饰物,以木板为干,外包黑色布帛。,纮:古代冠冕系在颔下的带子。古人戴冠冕时,先用簪子别在发髻上,再用纮挽住,系在簪子的两端。,紞:古代垂在帽子两旁用以悬挂塞耳用的玉瑱的带子。,衡:把冠冕稳定在发髻上的横簪。

"昭其度也":昭示等级制度;

"藻率鞞鞛":玉垫刀鞘饰物,

# 鞞鞛:佩刀刀鞘饰物,上饰为鞞,下饰为鞛。鞞:刀剑套。鞛:佩刀刀鞘的饰物。,藻率:一种用来放玉的木垫儿,外包熟皮,并绘有水藻形图案。率:通“帅”,佩巾。

"鞶厉游缨":革带飘带马鞅,

# 缨:套在马胸部的革带,即马鞅。,游:同“斿”,古代旗帜上下垂的饰物。,厉:下垂的大带。或谓“鞶厉”:是一个词,指束腰革带与革带下垂的部分。,鞶:绅带,又名“大带”,束衣用。

"昭其数也":昭示礼数等差;

# 数:礼数。

"火龙黼黻":火纹龙纹斧纹弓纹,

# 火龙黼黻:都是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如火形者为“火”,如龙形者为“龙”,黑白色相间如斧形者为“黼”,黑青色相间如“亚”形者为“黻”。

"昭其文也":昭示服饰纹彩;

"五色比象":五色绘制物象,

# 比象:指比照天地万物所画出的各种图像。,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昭其物也":昭示器物用色;

"钖鸾和铃":马额铃车衡铃旗铃,

# 钖鸾和铃:都是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铃铛,系在马额头上的叫“钖”,系在马嚼子上的叫“鸾”,系在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上的叫“和”,系在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竿头的叫“铃”。

"昭其声也":昭示声音节奏;

"三辰旂旗":日月星辰旌旗,

# 旂:旗面绘有龙形图案,竿头系有小铃铛的旗子。,三辰:指日、月、星。

"昭其明也":昭示光明。

"夫德":德行,

"俭而有度":需节俭而有法度,

"登降有数":增减需有节制。

# 有数:指有节度、节制。(注意此处的“数”字与上文“昭其数也”句的“数”字在词义上的区别。),登降:增减。登为增,降为减。

"文物以纪之":用典章制度记录它,

"声明以发之":用声音色彩彰显它,

"以临照百官":以此监察百官,

"百官于是乎戒惧":百官因此警醒畏惧,

"而不敢易纪律":不敢违反法纪。

"今灭德立违":如今毁灭德行树立邪恶,

"而置其赂器于大庙":却将贿赂之器置于太庙,

"以明示百官":公然昭示百官。

"百官象之":百官若效仿此事,

# 象:同“像”,法式,式样,这里是榜样的意思。

"其又何诛焉":又能惩罚谁呢?

"国家之败":国家衰败,

"由官邪也":源于官吏邪行;

"官之失德":官吏丧失德行,

"宠赂章也":因恩宠贿赂公开。

# 章:明显。与下文“章孰甚焉”句之“章”义同。

"郜鼎在庙":郜鼎置于太庙,

"章孰甚焉?":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吗?

"武王克商":周武王灭商,

"迁九鼎于雒邑":迁九鼎至洛邑,

# 雒邑:也作“洛邑”,东周都城所在,相传周武王克商后由周公姬旦营建,其故地见《周郑交质》一文的题解。,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用以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作为政权的象征,成为传国之宝。

"义士犹或非之":义士尚且批评他,

"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何况公开陈列悖礼之贿器。

"其若之何":这又该当如何?”

"公不听":桓公不听劝谏。

"周内史闻之":周朝内史听闻此事,

"曰":说:“

"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臧孙达的后代在鲁国必长享禄位吧!

"君违":国君违礼,

"不忘谏之以德":他仍不忘以德行劝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臧哀伯谏纳郜鼎》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的作品。宋庄公以不正当手段得位后,用郜鼎贿鲁,鲁桓公纳鼎于太庙,臧哀伯谏言反对。文章借此事,旁征博引,以正反对照、排比手法说理,体现《左传》行文特色,批判违礼行为,强调德与礼的重要,其论证充分、词气滂沛,展现古典散文的思辨与文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臧哀伯谏纳郜鼎》由左丘明记载于《左传·桓公二年》。前710年,宋国太宰华父督先杀司马孔父嘉并夺其妻,后杀宋殇公立宋庄公,为使诸侯国默认此事,对华父督对鲁等国行贿。鲁桓公接受宋国送来的郜鼎并置于太庙,鲁国大夫臧哀伯认为此举“非礼”,可能引发官员腐败、国家败亡,故而对桓公进行劝谏,左丘明记录下这一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编年体史书散文。介绍了宋庄公以不正当手段继位后,用郜鼎贿赂鲁国,鲁桓公将鼎置于太庙,臧哀伯提出异议并进行劝谏的经过;借谏言旁征博引、正反对照,体现《左传》行文特色,表达对维护礼法、防止因接受不当馈赠导致官员腐败乃至国家败亡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与前文“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形成对比,前者是鲁桓公“灭德立违”的具体行为,后者是君主应有的正道,通过正反对照,凸显桓公行为的失当。引用论证: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引自《郑庄公戒饬守臣》)定义“礼”的内涵,为臧哀伯批判桓公“非礼”之举提供理论依据,让谏言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夏季四月,鲁国从宋国获取郜国的大鼎,并将其安置在太庙,这一行为不合礼制。末句“非礼也”直接点明此事违背规矩,言简意赅,为后文阐述其不当之处埋下伏笔。“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此处臧哀伯开始劝谏鲁桓公。他首先阐明君主的本分:应彰显美德、杜绝过错,为百官树立典范;即便如此,仍需担心有所疏漏,故而要宣扬美德以传示子孙。这番话先确立了基本准则,为后续批评桓公的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𬘘纮𫄧,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此段全为实例,从不同方面展开。清庙用茅草搭建、大车铺着蒲席,是为彰显节俭;礼服礼器的规制,是为彰显法度;器物装饰的等级,是为彰显礼数;礼服上的花纹,是为彰显文采;器物的五色象征,是为彰显物象;车马的铃铛声响,是为彰显声威;旗帜上的日月星图案,是为彰显光明。通过诸多具体事例,将“昭德”的内涵阐释得清晰明了,让桓公知晓何为正确的行为规范。“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这几句是对前文事例的总结,指出美德的核心在于节俭有度、尊卑有节。借助礼器、文采、声音、光明等将其记录并展现出来,百官目睹后便会心生敬畏,不敢违反纪律。此乃进一步深化道理,说明君主行为得当,下属方能恪守规矩。“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至此,开始直指桓公的过错。如今君主弃绝美德、行违背礼制之事,将受贿所得的器物置于太庙,公然展示给百官。若百官效仿此举,届时又怎能去责罚他们呢?话语直接点出桓公行为可能导致的坏影响,凸显此事的不妥。“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继续阐述其危害:国家衰败源于官吏作恶,官吏丧失德行则因宠信贿赂之事公开化。如今将郜鼎置于太庙,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受贿之举吗?层层深入,让桓公明白此事不仅不合礼制,更可能动摇国家根基。“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臧哀伯援引事例:周武王攻克商朝后,将九鼎迁至雒邑,尚且有义士批评此举,更何况将这种象征违礼乱法的贿赂之物置于太庙,这怎么可行呢?以古人之事作比,让桓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比武王迁鼎更为不妥,劝其及时改正。“公不听。”仅三字,交代了鲁桓公未听从劝谏的结果。简洁的表述,既说明了事情的结局,也暗含了对臧哀伯良言未被采纳的无奈。“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最后是周内史的评价,他认为臧哀伯(臧孙达)在鲁国必定会有后代兴盛,因为君主行为失当之时,他仍不忘以道德进行劝谏。这从侧面肯定了臧哀伯劝谏行为的价值,也让读者知晓其劝谏的意义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都人士》

下一篇:先秦·佚名《商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