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ùn
zhàn

朝代:先秦作者:左丘明浏览量:2
èr
shí
yǒu
èr
nián
chūn
gōng
zhū
xià
sòng
gōng
wèi
hóu
nán
téng
zhèng
qiū
yuè
dīng
wèi
zhū
rén
zhàn
shēng
xíng
dōng
shí
yǒu
yuè
shuò
sòng
gōng
chǔ
rén
zhàn
hóng
sòng
shī
bài
chǔ
rén
sòng
jiù
zhèng
sòng
gōng
jiāng
zhàn
jiàn
yuē
:“
:“
tiān
zhī
shāng
jiǔ
jūn
jiāng
xīng
zhī
shè
。”
。”
tīng
dōng
shí
yuè
shuò
sòng
gōng
chǔ
rén
zhàn
hóng
sòng
rén
chéng
liè
chǔ
rén
wèi
yuē
:“
:“
zhòng
guǎ
wèi
qǐng
zhī
。”
。”
gōng
yuē
:“
:“
。”
。”
ér
wèi
chéng
liè
yòu
gào
gōng
yuē
:“
:“
wèi
。”
。”
zhèn
ér
hòu
zhī
sòng
shī
bài
gōng
shāng
mén
guān
jiān
yān
guó
rén
jiē
jiù
gōng
gōng
yuē
:“
:“
jūn
chóng
shāng
qín
èr
máo
zhī
wéi
jūn
ài
guǎ
rén
suī
wáng
guó
zhī
chéng
liè
。”
。”
yuē
:“
:“
jūn
wèi
zhī
zhàn
qíng
zhī
rén
ài
ér
liè
tiān
zàn
ér
zhī
yóu
yǒu
yān
qiě
jīn
zhī
qíng
zhě
jiē
suī
gǒu
huò
zhī
yǒu
èr
máo
míng
chǐ
jiào
zhàn
qiú
shā
shāng
wèi
chóng
ruò
ài
chóng
shāng
shāng
ài
èr
máo
yān
sān
jūn
yòng
jīn
shēng
ér
yòng
zhī
ài
shēng
shèng
zhì
zhì
chán
。”
。”

译文

(鲁僖公)二十二年春天,鲁僖公出兵攻打邾国,占领了须句这个地方。夏天,宋襄公、卫文公、许僖公、滕国国君(滕子)联合出兵攻打郑国。秋天,八月丁未日,鲁国军队在升陉这个地方和邾国军队打了一仗。冬天,十一月初一(己巳日),宋襄公率领军队在泓水边和楚国军队交战,结果宋军大败,溃不成军。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上天已经抛弃我们很久了,主公想兴复它,违背天命,是不可饶恕的。”襄公不听。冬季,十一月初一日,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逐句剖析

"二十有二年春":(鲁僖公)二十二年春天,

# 二十有二年:指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

"公伐邾":鲁僖公出兵攻打邾国,

# 邾: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伐:攻打。

"取须句":占领了须句这个地方。

# 须句:古国名(后被邾国所灭,成为邾地),地名。,取:攻占,夺取。

"夏":夏天,

"宋公、":宋襄公、

# 宋公:宋国国君宋襄公。

"卫侯、":卫文公、

# 卫侯:卫国国君卫文公。

"许男、":许僖公、

# 许男:许国国君许僖公(爵位为男)。

"滕子伐郑":滕国国君(滕子)联合出兵攻打郑国。

# 伐郑:攻打郑国。,滕子:滕国国君(爵位为子)。

"秋":秋天,

"八月丁未":八月丁未日,

# 八月丁未:指八月的丁未日(具体日期)。

"及邾人战于升陉":鲁国军队在升陉这个地方和邾国军队打了一仗。

"冬":冬天,

"十有一月己巳朔":十一月初一(己巳日),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襄公率领军队在泓水边和楚国军队交战,

"宋师败绩":结果宋军大败,溃不成军。

"楚人伐宋以救郑":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公将战":宋襄公将要迎战,

# 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大司马固谏曰":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

# 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天之弃商久矣":上天已经抛弃我们很久了,

"君将兴之":主公想兴复它,

"弗可赦也已":违背天命,是不可饶恕的。”

"弗听":襄公不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冬季,十一月初一日,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 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宋人既成列":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

# 既:已经。

"楚人未既济":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 济:渡过。

"司马曰":子鱼说:“

# 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彼众我寡":对方人多,我方人少,

"及其未既济也":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请击之":请攻击他们。”

"公曰":宋襄公说:“

"不可":不行。”

"既济而未成列":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

"又以告":(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 告:报告。

"公曰":宋襄公说:“

"未可":还不行。”

"既陈而后击之":(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 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宋师败绩":宋军大败,

# 败绩:大败。

"公伤股":宋襄公大腿受伤,

# 股:大腿。

"门官歼焉":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 门官:国君的卫士。

"国人皆咎公":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 咎:怪罪,归罪,指责。

"公曰":襄公说:“

"君子不重伤":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

# 重:重(同从)再次。

"不禽二毛":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禽:通“擒”,俘虏。

"古之为军也":古代用兵的道理,

"不以阻隘也":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 隘:险也。言不迫人于险。,阻:迫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

#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寡人:国君自称。

"不鼓不成列":(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 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子鱼曰":子鱼说:“

"君未知战":主公不懂得作战。

"勍敌之人":面对强大的敌人,

"隘而不列":(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

"天赞我也":这是上天帮助我们。

# 赞:助。

"阻而鼓之":阻碍并攻击他们,

# 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号令进军攻击。

"不亦可乎":不也可以吗?

"犹有惧焉":还有什么害怕的呢?

"且今之勍者":而且现在强大的,

# 勍:强而有力。

"皆我敌也":都是我们的敌人。

"虽及胡耇":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

# 胡耇: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获则取之":能俘虏就抓回来,

"何有于二毛":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

# 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明耻教战":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

# 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

"求杀敌也":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

"伤未及死":(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

"如何勿重":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

"若爱重伤":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

# 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则如勿伤":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

"爱其二毛":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

"则如服焉":不如(对敌人)屈服。

# 服:(对敌人)屈服。

"三军以利用也":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

#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

"金鼓以声气也":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

# 声气:振作士气。,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

"利而用之":利用有利的时机,

"阻隘可也":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

"声盛致志":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

"鼓儳可也":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 儳: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子鱼论战》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所作散文。此文记叙了宋楚泓水之战的始末,借对话展现了两种军事思想的冲突。其中重点阐述子鱼的战争观点,其英明远见与宋襄公的迂腐固执形成鲜明对照。全文篇幅精炼,但完整记叙了战役关键过程,成功刻画了人物形象,层次鲜明,言辞有力,读来酣畅痛快。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宋襄公发兵进攻归属楚国的郑国,楚国出兵伐宋救援郑国,十一月,两国在泓水交战。在军力对比上,楚强宋弱但战争初起,宋军占有有利地形。大司马子鱼主张把握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但宋襄公坚持“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迂腐观念,拒绝采纳子鱼的正确主张,以致延误战机,终致失败,自己也负伤而死。本文即为记述并分析这一历史事件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历史散文,也是一篇军事论述文。记叙了泓水之战的过程,介绍了子鱼与宋襄公的军事思想交锋,体现了实用主义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胜利,表达了作者对抓住战机、灵活用兵的推崇和对迂腐仁义的否定。

2. 写作手法

对比:如“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通过宋襄公三次拒绝子鱼建议(“不可”“未可”)的固执言行,与其战后迂腐辩解(“不重伤”“不禽二毛”等)形成 自我矛盾;同时以子鱼层层递进的反驳(“阻而鼓之,不亦可乎?”“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等)构成 正反对照,在行为与言论的双重对比中凸显宋襄公的迂腐和子鱼的务实。

3. 分段赏析

全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宋、楚争霸过程中最关键的泓水之战,成功塑造了宋襄公的形象:死抱假仁假义的政治军事教条,如“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不重伤,不禽二毛”等;高度肯定子鱼的军事见解:扬长避短,及时抓住战机,灵活利用自然环境,及时彻底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等。文中描写的宋襄公已成为一种典型,被称作“宋襄之仁”。全文结构分明,用笔有轻重。可分三段: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交战场面,第三段写战后总结。故事首尾完整,有起有落。记叙重点一是宋襄公“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毛泽东《论持久战》),二是正面彰显子鱼的军事理念。子鱼的军事思想贯穿始终:主张利用地利、先发制人,强调“明耻教战”的核心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他提出“三军以利用”的原则,主张在险隘处阻击、攻击未成列的敌军是合理战术。文中子鱼的驳论以问句形式展开,如“阻而鼓之,不亦可乎?”“何有于二毛?”,层层递进,辞理锋锐,使宋襄公的虚伪仁义不攻自破。至于交战的另一方楚军仅侧面描写,激战场面也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记叙的重点都是理论,理论的形式较抽象,难以判断其正确与否。但作者运用夹叙夹议,自始至终结合实战进行剖析,使理论利弊昭然若揭。贤愚共晓了本文精彩之处是在夹叙夹议中,又有意识地将子鱼的言行与宋襄公的言行互相对照,写来很像今天的正方反方对抗的辩论赛,对照中益见宋襄公之愚蠢、子鱼之正确。《左传》在此篇首创“夹叙夹议”的驳论体例:凸显前者洞察战场本质,后者拘泥形式而殆误战机。这种对照手法,不仅塑造了“宋襄之仁”的典型形象,更揭示战争的核心法则——"兵者诡道也"。

4. 作品点评

此文为《左传》首篇驳论,运用反诘句式增强反驳气势,语言精炼,辞理俱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子鱼论战》,题为论战,实则是对宋襄公愚蠢的战争思想的批评……逐条论说,层层深入,既阐明了正确的战争思想,也为迂腐的宋襄公上了次深刻的军事理论教育课。

现代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建龙《古文类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四月》

下一篇:先秦·左丘明《周郑交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