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有二年春":(鲁僖公)二十二年春天,
# 二十有二年:指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
"公伐邾":鲁僖公出兵攻打邾国,
# 邾: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伐:攻打。
"取须句":占领了须句这个地方。
# 须句:古国名(后被邾国所灭,成为邾地),地名。,取:攻占,夺取。
"夏":夏天,
"宋公、":宋襄公、
# 宋公:宋国国君宋襄公。
"卫侯、":卫文公、
# 卫侯:卫国国君卫文公。
"许男、":许僖公、
# 许男:许国国君许僖公(爵位为男)。
"滕子伐郑":滕国国君(滕子)联合出兵攻打郑国。
# 伐郑:攻打郑国。,滕子:滕国国君(爵位为子)。
"秋":秋天,
"八月丁未":八月丁未日,
# 八月丁未:指八月的丁未日(具体日期)。
"及邾人战于升陉":鲁国军队在升陉这个地方和邾国军队打了一仗。
"冬":冬天,
"十有一月己巳朔":十一月初一(己巳日),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襄公率领军队在泓水边和楚国军队交战,
"宋师败绩":结果宋军大败,溃不成军。
"楚人伐宋以救郑":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公将战":宋襄公将要迎战,
# 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大司马固谏曰":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
# 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天之弃商久矣":上天已经抛弃我们很久了,
"君将兴之":主公想兴复它,
"弗可赦也已":违背天命,是不可饶恕的。”
"弗听":襄公不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冬季,十一月初一日,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 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宋人既成列":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
# 既:已经。
"楚人未既济":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 济:渡过。
"司马曰":子鱼说:“
# 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彼众我寡":对方人多,我方人少,
"及其未既济也":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请击之":请攻击他们。”
"公曰":宋襄公说:“
"不可":不行。”
"既济而未成列":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
"又以告":(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 告:报告。
"公曰":宋襄公说:“
"未可":还不行。”
"既陈而后击之":(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 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宋师败绩":宋军大败,
# 败绩:大败。
"公伤股":宋襄公大腿受伤,
# 股:大腿。
"门官歼焉":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 门官:国君的卫士。
"国人皆咎公":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 咎:怪罪,归罪,指责。
"公曰":襄公说:“
"君子不重伤":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
# 重:重(同从)再次。
"不禽二毛":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禽:通“擒”,俘虏。
"古之为军也":古代用兵的道理,
"不以阻隘也":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 隘:险也。言不迫人于险。,阻:迫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
#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寡人:国君自称。
"不鼓不成列":(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 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子鱼曰":子鱼说:“
"君未知战":主公不懂得作战。
"勍敌之人":面对强大的敌人,
"隘而不列":(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
"天赞我也":这是上天帮助我们。
# 赞:助。
"阻而鼓之":阻碍并攻击他们,
# 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号令进军攻击。
"不亦可乎":不也可以吗?
"犹有惧焉":还有什么害怕的呢?
"且今之勍者":而且现在强大的,
# 勍:强而有力。
"皆我敌也":都是我们的敌人。
"虽及胡耇":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
# 胡耇: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获则取之":能俘虏就抓回来,
"何有于二毛":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
# 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明耻教战":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
# 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
"求杀敌也":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
"伤未及死":(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
"如何勿重":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
"若爱重伤":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
# 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则如勿伤":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
"爱其二毛":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
"则如服焉":不如(对敌人)屈服。
# 服:(对敌人)屈服。
"三军以利用也":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
#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
"金鼓以声气也":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
# 声气:振作士气。,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
"利而用之":利用有利的时机,
"阻隘可也":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
"声盛致志":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
"鼓儳可也":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 儳: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历史散文,也是一篇军事论述文。记叙了泓水之战的过程,介绍了子鱼与宋襄公的军事思想交锋,体现了实用主义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胜利,表达了作者对抓住战机、灵活用兵的推崇和对迂腐仁义的否定。
2. 写作手法
对比:如“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通过宋襄公三次拒绝子鱼建议(“不可”“未可”)的固执言行,与其战后迂腐辩解(“不重伤”“不禽二毛”等)形成 自我矛盾;同时以子鱼层层递进的反驳(“阻而鼓之,不亦可乎?”“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等)构成 正反对照,在行为与言论的双重对比中凸显宋襄公的迂腐和子鱼的务实。
3. 分段赏析
全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宋、楚争霸过程中最关键的泓水之战,成功塑造了宋襄公的形象:死抱假仁假义的政治军事教条,如“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不重伤,不禽二毛”等;高度肯定子鱼的军事见解:扬长避短,及时抓住战机,灵活利用自然环境,及时彻底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等。文中描写的宋襄公已成为一种典型,被称作“宋襄之仁”。全文结构分明,用笔有轻重。可分三段: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交战场面,第三段写战后总结。故事首尾完整,有起有落。记叙重点一是宋襄公“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毛泽东《论持久战》),二是正面彰显子鱼的军事理念。子鱼的军事思想贯穿始终:主张利用地利、先发制人,强调“明耻教战”的核心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他提出“三军以利用”的原则,主张在险隘处阻击、攻击未成列的敌军是合理战术。文中子鱼的驳论以问句形式展开,如“阻而鼓之,不亦可乎?”“何有于二毛?”,层层递进,辞理锋锐,使宋襄公的虚伪仁义不攻自破。至于交战的另一方楚军仅侧面描写,激战场面也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记叙的重点都是理论,理论的形式较抽象,难以判断其正确与否。但作者运用夹叙夹议,自始至终结合实战进行剖析,使理论利弊昭然若揭。贤愚共晓了本文精彩之处是在夹叙夹议中,又有意识地将子鱼的言行与宋襄公的言行互相对照,写来很像今天的正方反方对抗的辩论赛,对照中益见宋襄公之愚蠢、子鱼之正确。《左传》在此篇首创“夹叙夹议”的驳论体例:凸显前者洞察战场本质,后者拘泥形式而殆误战机。这种对照手法,不仅塑造了“宋襄之仁”的典型形象,更揭示战争的核心法则——"兵者诡道也"。
4. 作品点评
此文为《左传》首篇驳论,运用反诘句式增强反驳气势,语言精炼,辞理俱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子鱼论战》,题为论战,实则是对宋襄公愚蠢的战争思想的批评……逐条论说,层层深入,既阐明了正确的战争思想,也为迂腐的宋襄公上了次深刻的军事理论教育课。
现代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建龙《古文类鉴》
上一篇:先秦·佚名《四月》
下一篇:先秦·左丘明《周郑交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