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wáng
zhēng
yuè

朝代:先秦作者:公羊高浏览量:2
yuán
nián
zhě
jūn
zhī
shǐ
nián
chūn
zhě
suì
zhī
shǐ
wáng
zhě
shú
wèi
wèi
wén
wáng
wèi
xiān
yán
wáng
ér
hòu
yán
zhēng
yuè
?”
?”
wáng
zhēng
yuè
yán
wáng
zhēng
yuè
tǒng
gōng
yán
wèi
chéng
gōng
chéng
gōng
zhī
gōng
jiāng
píng
guó
ér
fǎn
zhī
huán
wèi
fǎn
zhī
huán
huán
yòu
ér
guì
yǐn
zhǎng
ér
bēi
wéi
zūn
bēi
wēi
guó
rén
zhī
yǐn
zhǎng
yòu
xián
zhū
pān
yǐn
ér
zhī
yǐn
shì
yān
ér
wèi
zhī
huán
zhī
jiāng
qiě
huán
kǒng
zhū
zhī
néng
xiāng
yòu
jūn
fán
yǐn
zhī
wèi
huán
yǐn
zhǎng
yòu
xián
zhǎng
xián
guì
zhǎng
huán
guì
guì
guì
guì
guì
guì

译文

“元年”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是指国君即位的头一年。“春”字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王”指的是谁?是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因为是周文王时所订周历的正月。为什么说周王朝的正月?是因为天下广大而统一。对于隐公为什么不说“即位”?是为了成全隐公的意愿。为什么说是成全隐公的意愿?因为隐公准备把国家治理好后再归还给桓公。为什么还政于桓公?因为桓公虽然年纪小,但地位尊贵,隐公年纪大,但地位较低。他们的地位高低相差很小,国都里的人也不知道。隐公年长又贤明,大夫们都推举他,立他为国君。隐公要是在此时辞让而不即位,就不知道桓公将来是否一定能做鲁国的国君了;况且如果桓公立为国君,就怕大夫们不能辅助年幼的君主。因此,大凡隐逸之士的出现,是为了衬托齐桓公的贤明而设立的。隐公年长而又贤明,为什么不适合登位?因为立正妻的儿子是立年龄最长的,而不看是否贤明,立偏房的儿子是立地位最尊贵的,而不看是否年龄最长。桓公为什么地位尊贵?因为他的母亲地位尊贵。母亲尊贵,为什么儿子就尊贵?儿子因为母亲而尊贵,母亲因为儿子而尊贵。

逐句剖析

"元年者何":“元年”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 元年:指鲁隐公元年。

"君之始年也":是指国君即位的头一年。

# 君之始年:人君即位开始的那一年。

"春者何":“春”字是什么意思?

"岁之始也":是一年的开始。

# 岁之始也:一年的开头一个季节。

"王者孰谓":“王”指的是谁?

"谓文王也":是指周文王。

# 文王: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周王朝的第一代君主。

"曷为先言":为什么先说“

# 曷:何。

"王":王”

"而后言":而后说“

"正月":正月?”

"王正月也":因为是周文王时所订周历的正月。

# 王正月:指周历正月。古时改朝换代即改正朔(正月的第一天)。周历以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

"何言乎王正月":为什么说周王朝的正月?

"大一统也":是因为天下广大而统一。

# 大一统:指整个天一统在天子下,服从天子的命令。

"公何以不言即位":对于隐公为什么不说“即位”?

# 公:指鲁隐公,名息姑鲁惠公弗皇之子。惠公元妃为孟子。孟子卒,续娶声子为妾,生隐公后又娶宋武公之女为夫人,生桓公轨。惠公卒,桓公年幼隐公摄政,所以《春秋》在隐公元年就没有书“公即位”三字。这句说,《春秋》在隐公元年为什么不书“公即位”呢?是为了成全隐公本人的意愿。

"成公意也":是为了成全隐公的意愿。

"何成乎公之意":为什么说是成全隐公的意愿?

"公将平国而反之桓":因为隐公准备把国家治理好后再归还给桓公。

# 平国而反之桓:隐公打算平治鲁国后,把政权归还桓公。

"曷为反之桓":为什么还政于桓公?

"桓幼而贵":因为桓公虽然年纪小,但地位尊贵,

# 桓幼而贵:谓桓公年纪虽小,但因为他的母亲为宋武公之女,其地位贵重。

"隐长而卑":隐公年纪大,但地位较低。

# 隐长而卑:隐长而卑、桓幼而贵:桓公的母亲仲子是鲁惠公的夫人。隐公的母亲声子只是随嫁来的姐妹。

"其为尊卑也微":他们的地位高低相差很小,

# 尊卑也微:意指隐公桓公的母亲都是后娶的姬妾,谁尊谁卑,区别微小。

"国人莫知":国都里的人也不知道。

# 国人:国都内的人。

"隐长又贤":隐公年长又贤明,

"诸大夫扳隐而立之":大夫们都推举他,立他为国君。

# 扳:攀援,攀附。

"隐于是焉而辞立":隐公要是在此时辞让而不即位,

# 隐于是焉而辞立:如果隐公在这个时候辞让君位。相辅佐。

"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就不知道桓公将来是否一定能做鲁国的国君了;

"且如桓立":况且如果桓公立为国君,

"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就怕大夫们不能辅助年幼的君主。

"故凡隐之立":因此,大凡隐逸之士的出现,

"为桓立也":是为了衬托齐桓公的贤明而设立的。

# 为桓立也:意指隐公同意立自己为君,乃是为了将来立桓公而考虑的。

"隐长又贤":隐公年长而又贤明,

"何以不宜立":为什么不适合登位?

"立适以长不以贤":因为立正妻的儿子是立年龄最长的,而不看是否贤明,

# 适:通“嫡”,正妻所生之子。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偏房的儿子是立地位最尊贵的,而不看是否年龄最长。

# 立子:立庶子。子:指庶子,一般姬妾所生之子。

"桓何以贵":桓公为什么地位尊贵?

"母贵也":因为他的母亲地位尊贵。

"母贵":母亲尊贵,

"则子何以贵":为什么儿子就尊贵?

"子以母贵":儿子因为母亲而尊贵,

# 子以母贵:做儿子的地位尊贵,是依靠他母亲地位尊贵而来。

"母以子贵":母亲因为儿子而尊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王正月》是战国时期文学家、思想家公羊高创作的一篇散文,以问答体为形式,对《春秋》中“元年,春,王正月”的经文展开逐层剖析,深入阐释其中蕴含的尊周大一统思想。文中借“隐公摄政不即位”的历史事件,系统阐明“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制度与正名理念,将抽象的礼制规范与具体史实相结合。全文以灵活多变的设问推进论述,“者何”“孰谓”等疑问句式交错使用,使阐释过程跌宕有致,全无生硬说教之感。通过对经文微言大义的挖掘,既展现了儒家维护周王室正统地位的政治主张,也凸显了亲亲贵贵的封建伦理观念,是借助经典解读传递儒家思想的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战国时期经学家

公羊高(?~?),战国时期经学家。一说名寿,东周战国时期齐国人。旧题《春秋公羊传》的作者。相传是子夏(卜商)的弟子,治《春秋》,传于公羊平。其所著的《春秋公羊传》十一卷,是春秋三传之一。《春秋公羊传》最初仅有口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及齐人胡毋生,才“著于竹帛”,流传于世。《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着重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史事记载较简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王正月》出自《公羊传》,相传由孔子再传弟子公羊高始创,旨在阐释《春秋》经文背后蕴含的政治理念与伦理准则。《春秋》作为鲁国编年史书,字句简约却暗含褒贬,公羊高及其后学为挖掘其中“微言大义”,以问答体形式展开解读,通过剖析经文细节,宣扬儒家核心思想。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公羊传》起初仅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师徒间延续,历经数代人记忆与理解的沉淀,直至汉景帝初年,才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将口头传述整理成书面文字。成书之时,正值汉朝逐步强化中央集权、亟需统一思想巩固统治的关键阶段,二人的写定工作既延续了先师对经典的阐释传统,也契合了时代对权威政治理论的需求,通过对“元年春王正月”等经文的解读,系统阐发“大一统”思想,为维护社会秩序、强化王权正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解经说理的议论文,借对《春秋》经文词句的细致剖析,如“元年”“春”“王正月”等概念的追问与阐释,以及对鲁隐公未书“即位”缘由的层层推导,写出了儒家尊周大一统的政治理念、“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制度,展现出古代经学阐释对微言大义的追求与对封建伦理观念的宣扬。

2. 分段赏析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段以连续问答的形式,对《春秋》经文“元年,春,王正月”逐字进行阐释。先解释“元年”为君主即位的第一年,“春”是一年的开端,点明时间概念;继而追问“王”所指何人,答以周文王,强调周朝礼法的正统传承。尤其对“王正月”的剖析,通过“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的疑问,引出“大一统也”的结论,意在表明《春秋》以“王”冠于“正月”之前,是为彰显天下一统于周王的政治理念,突出尊奉周王室、维护正统秩序的儒家思想内核,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政治伦理基础。“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此段开始聚焦于鲁隐公即位时,《春秋》未书“公即位”这一特殊书法体例,以层层递进的设问,揭示背后缘由。先指出是为了“成公意也”,即成全隐公的心意,随后解释隐公本意并非贪恋君位,而是打算治理好鲁国后,将政权交还给桓公。接着进一步说明此举的根源在于桓、隐二人身份地位的差异,桓公虽年幼但因其母地位尊贵,而隐公虽年长却出身卑贱,这种微妙的尊卑之别当时国人并不清楚。尽管隐公年长且贤能,却因大夫们的推举而暂居君位,为后文深入阐述宗法制度埋下伏笔。“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这几句进一步分析隐公接受拥立的现实考量。若隐公坚决推辞即位,桓公能否顺利继承君位难以预料;即便桓公得以即位,也担心大夫们不愿辅佐年幼的君主。因此,隐公的即位,本质上是为了稳固桓公未来的统治地位,是从大局出发的无奈之举。这段论述将隐公的选择与鲁国的政治稳定紧密关联,展现出历史事件背后复杂的权力博弈与政治智慧,同时也体现了儒家对人物行为动机与结果的细致考量。“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最后一段以问答形式,深入阐释宗法制度的核心原则。针对“隐长又贤却不宜立”的疑问,直接点明“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规则,强调在嫡长子继承制下,血统与母族地位才是决定继承权的关键因素。通过追问桓公尊贵的原因,引出“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的循环关系,清晰展现出母族身份与子嗣地位的相互影响。这不仅解释了隐公与桓公继承差异的根源,更通过对宗法制度的细致解读,反映出儒家所推崇的亲亲贵贵、等级分明的封建伦理观念,使《春秋》经文背后蕴含的微言大义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与升华。

3. 作品点评

该文采用极具特色的问答体,先援引《春秋》经文,再以环环相扣的追问层层剖析,通过“者何”“曷为”等多样化的疑问句式,形成穷根究底的论证气势,力求挖掘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这种写作方式既展现出对经典的深入探索精神,也便于读者跟随论述脉络理解儒家思想内涵。然而,过度追求经典深意,使其在阐释中难免陷入牵强附会,为解读经文衍生出繁复的推理,相较《左传》简洁明了的“不书即位,摄也”,此文虽论述详尽,却可能偏离原作者本意,在文辞上也存在冗余重复之弊。整体而言,其对宗法制度和尊周观念的阐释虽有学术价值,但在解读经典的客观性与简洁性上,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仲子归考宫诸事,但在隐公在位时所行,则桓母之贵可知。且羽父请杀桓公,以求太宰,若桓不当立,隐可公然传子,何待羽父请杀乎?隐不据位,是其贤处,故曰“成公意”。此其定论不刊也。其行文许多曲折,却以数语了之,如利刃断物,应手而碎,且成一片,真千秋仅笔。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二编》卷二

# 透发将“平国而反之桓”句,推见至隐。末一段又因隐桓而表揭立子之义。其下字运句,又跌宕,又闲静,又直截,又虚活,不但以简劲擅长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三

# 胜处在中间两摺,揣度隐公心事,曲而微。意主褒隐,遂混尊卑,其论非允,文特隽。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九

# 年则鲁君之年,月则周王之月也。大一统一语,大义炳如日星。盖春秋之作,率天下以尊周室。正月系王,示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杨升庵曰:“晋曲沃庄伯,改建夏正。当时诸侯,如蜂房蚁穴,不奉天子之朔矣。”春秋所以托始于隐欤!仲子非夫人,桓公非嫡子。篇中所论,诚未允矣。然意主褒隐,遂缪崇桓,而中间发明隐公心事,特曲折深透。至前揭尊王之义,后论立嗣之法,尤为千古不刊。

清高嵣《公羊传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鲁共公择言》

下一篇:先秦·佚名《车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