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ó
zhī

朝代:先秦作者:吕不韦浏览量:2
guó
zhī
rén
wéi
chén
qiè
zhū
hóu
yǒu
néng
shú
zhī
zhě
jīn
gòng
shú
rén
zhū
hóu
lái
ér
ràng
jīn
kǒng
yuē
:“
:“
shī
zhī
shèng
rén
zhī
shì
fēng
ér
jiào
dǎo
shī
bǎi
xìng
fēi
shì
zhī
xíng
jīn
guó
zhě
guǎ
ér
pín
zhě
duō
jīn
sǔn
xíng
jīn
shú
rén
。”
。”
zhěng
zhě
rén
bài
zhī
niú
shòu
zhī
kǒng
yuē
:“
:“
rén
zhěng
zhě
。”
。”

译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领取赎金。子贡从诸侯那里赎回了鲁国人,却推辞不接受国库的赎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做事,能够改变风气习俗,并且可以把教导施加给百姓,不只是适合自己的行为啊。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领取那笔赎金并不会损害品行,不领取赎金,那么就不会再有人去赎人了。”子路救起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感谢他。子路接受了牛,孔子说:“鲁国人一定会有很多去救溺水者的了。”

逐句剖析

"鲁国之法":鲁国有一条法律,

# 法:法令,法规。

"鲁人为臣妾于诸侯":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

# 为臣妾:做奴隶。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称臣,女称妾。

"有能赎之者":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

"取金于府":可以到国库领取赎金。

# 府:指国库。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子贡从诸侯那里赎回了鲁国人,

# 子贡:名赐,孔子的学生。

"来而让不取其金":却推辞不接受国库的赎金。

# 来而让不取其金:而让其金:放弃,此指拒绝。而:表顺承,承接。

"孔子曰":孔子说:“

"赐失之矣":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

# 失:丢弃。,赐:子贡的名,孔子的学生。

"夫圣人之举事":圣人做事,

# 举:做。,之:的。

"可以移风易俗":能够改变风气习俗,

# 移:改变。

"而教导可施于百姓":并且可以把教导施加给百姓,

# 施:给予,传授。

"非独适己之行也":不只是适合自己的行为啊。

# 适:适合。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

# 寡:少。,者:……的人。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领取那笔赎金并不会损害品行,

# 损:损害。

"不取其金":不领取赎金,

"则不复赎人矣":那么就不会再有人去赎人了。”

# 复:再。,则:就。

"子路拯溺者":子路救起一个溺水的人,

# 子路:孔子的学生。

"其人拜之以牛":那个人用一头牛来感谢他。

# 拜:感谢。

"子路受之":子路接受了牛,

"孔子曰":孔子说:“

"鲁人必拯溺者矣":鲁国人一定会有很多去救溺水者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鲁国之法》是秦国吕不韦所作的一篇文章,是春秋战国时期被《吕氏春秋・察微篇》《淮南子》《智囊》等典籍记载的典故,其中《吕氏春秋》由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最早对其进行了系统收录。它记载了鲁国的一项制度: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若有人将其赎回,可从国库领取赎金,这一规定是为了鼓励人们积极救赎同胞。典故中讲述了孔子弟子的两则事例:子贡赎回在诸侯那里做奴隶的鲁国人后,却推辞不领取国库的赎金,孔子认为他这样做不对,因为鲁国富少贫多,领取赎金不会损害品行,不领则会让人们不再愿意去赎人;子路救了溺水者,对方用牛来拜谢,子路接受了,孔子认为这样会让更多鲁国人愿意去救助溺水者。这些内容展现了个人行为与公共规则之间的联系,以及对社会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周礼文化中德政和法制相互结合的特点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战国时期秦国丞相

吕不韦(前292?~前235),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姜姓,吕氏,名不韦,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一作濮阳(今河南)人。吕不韦早年累积家财,后在邯郸结识子楚,并以千金助其登上秦国王位,又献赵姬生秦王嬴政。庄襄王元年,吕不韦被拜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10万户。庄襄王卒,秦王嬴政年幼即位,继任相国,被尊为“仲父”。吕不韦曾模仿战国四公子,招致天下志士。其令食客把自己所学所闻著写成书,汇集而成《吕氏春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处世哲理的文章,借子贡赎人不受金、子路拯溺受牛及孔子对二者的不同评价景象,写出了道德行为需兼顾现实可行性,恰当的利益取舍能推动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道理。

2. 分段赏析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此句讲的是鲁国的一项规定:鲁国人在诸侯那里做了奴仆,要是有人把他们赎回来,就能从官府领取赎金。这项制度的建立,给救助同胞提供了实际帮助,也在不经意间推崇着互助的风气,为后面人物的行为做了铺垫。“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这里说的是子贡赎回同胞后,不肯接受官府的赎金。孔子觉得子贡这样做不太合适,他提到,有德行的人做事,要能改变风气、给百姓做示范,不只是满足自己的行为标准。鲁国穷人居多,领取赎金不会对品行有什么损害,可要是不领,恐怕以后就没人愿意去赎人了,这体现出个人行为要考虑对大众的影响。“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这段讲子路救了溺水的人,对方送牛表示感谢,子路收下了。孔子认为这样一来,会有更多鲁国人愿意去救溺水的人。子路接受馈赠,没有让做好事变得遥不可及,反而让人们觉得做了好事得到回应是正常的,也就更愿意跟着去做,体现出孔子对符合现实的道德激励的认同,认为恰当的回报能促进善举的普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草虫》

下一篇:先秦·孟子《孟子三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