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侯至自田":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
"晏子侍于遄台":晏子在遄台随侍,
# 遄台:遄台又叫歇马台、戏马台。关于这个名称的来历,一种说法是,先秦齐国时这里是进入都城的最后一个驿站。信使来到这里,要进行适当的休息,故有歇马台之称;另一种说法是,当年齐王经常和那些贵族、大臣们在这里赛马,故称戏马台。传说台下平地是齐国的赛马场,孙膑指导田忌赛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
"子犹驰而造焉":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
"公曰":景公说:“
"唯据与我和夫":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
"晏子对曰":晏子回答说:“
"据亦同也":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
"焉得为和":哪里能说是和谐呢?”
"公曰":景公说:“
"和与同异乎":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
"对曰":晏子回答说:“
"异":有差别。
"和如羹焉":和谐就像做肉羹,
"水火醯醢盐梅":用水、火、醋、酱、盐、梅,
# 醯醢:指鱼肉做成的酱。
"以烹鱼肉":来烹调鱼和肉,
"燀之以薪":用柴火烧煮,
# 薪:柴火。,以:用。,燀:炊。
"宰夫和之":厨工调配味道,
"齐之以味":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
"济其不及":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
"以泄其过":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
"君子食之":君子吃了这种肉羹,
"以平其心":用来平和心性。
"君臣亦然":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
"臣献其否以成其可":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
"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
"是以政平而不干":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制,
# 不干:指行为不违礼制。干:违背。
"民无争心":百姓没有争斗之心。
"故《诗》曰":所以《诗·商颂·烈祖》中说:
"‘":‘
"亦有和羹":汤羹调和,
"既戒既平":滋味平和而适中,
"鬷嘏无言":献羹神明享用,
# 嘏:原诗作“假”,通“格”,指神至。,鬷:通“奏”。进,指献羹。
"时靡有争":秩序井然无争抢。
"’":’
"先王之济五味":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
"和五声也":使五声和谐动听,
"以平其心":用来平和心性,
"成其政也":成就政事。
"声亦如味":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
"一气":由一气,
"二体":二体,
"三类":三类,
"四物":四物,
"五声":五声,
"六律":六律,
"七音":七音,
"八风":八风,
"九歌":九歌,
"以相成也":各方面相配合而成。
"清浊":由清浊,
"小大":小大,
"短长":短长,
"疾徐":疾徐,
"哀乐":哀乐,
"刚柔":刚柔,
"迟速":迟速,
"高下":高下,
"出入":出入,
"周疏":周疏,
"以相济也":各方面相调节而成。
"君子听之":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
"以平其心":可以平和心性。
"心平":心性平和,
"德和":德行就协调。
"故《诗》曰":所以,
"‘":《诗·豳风·狼跋》说:
"德音不瑕":品德名声没有瑕疵。
"’":’
"今据不然":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
"君所谓可":国君认为可以的,
"据亦曰可":他也说可以;
"君所谓否":国君认为不可以的,
"据亦曰否":他也说不可以。
"若以水济水":如果用水来调和水,
"谁能食之":谁能吃一下去?
"若琴瑟之专一":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
"谁能听之":谁听得下去?
"同之不可也如是":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以君臣对话为题材的历史散文。围绕齐侯将臣子梁丘据的附和视为“和”展开。文章不仅深刻展现古代政治智慧,强调君臣应相互匡正以安邦治国,其蕴含的尊重差异、促进交流的理念,也为现代社会治理与人际交往提供了宝贵借鉴。
2. 分段赏析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三句是叙事开篇,点明事件背景。简洁交代齐侯打猎归来,晏子在遄台侍奉,子犹(梁丘据)骑马赶来,为后文对话埋下伏笔,使读者明晰人物所处场景与关系,叙事直白,却暗含人物身份地位的差异。“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此句以齐侯的感叹起笔,直接呈现齐侯将梁丘据的一味迎合误当作“和”的错误认知,为下文晏子的反驳提供了明确的话题切入点,语气肯定,凸显齐侯对梁丘据的认可,也暗示出其对“和”的误解之深。“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晏子直接回应,言辞简洁有力,明确指出梁丘据的行为是“同”而非“和”,否定了齐侯的观点,引发读者对“和”与“同”差异的好奇,为后续深入论述做好铺垫,体现出晏子直言敢谏的性格。“公曰:‘和与同异乎?’”齐侯的疑问推动了对话的进一步发展,引出晏子对“和”与“同”差异的详细阐释,使文章自然转入核心论述部分,展现出齐侯此时的疑惑与求知欲。“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晏子以“和如羹焉”设喻,生动形象地展开论述。将“和”比作烹饪,列举水火、调料、鱼肉等元素,说明各种原料相互配合,厨师调和味道,弥补不足、减轻过度,最终使人食用后内心平和。以生活常见之事作比,将抽象的“和”的概念具体化,便于齐侯理解,也展现出晏子善于运用类比说理的智慧。“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晏子由烹饪之“和”类比到君臣关系,指出君臣之间也应相互匡正。君主认为可行的事若存在不足,臣子应指出不足使其完善;君主认为不可行的事若有合理之处,臣子应提出合理部分以去除不合理部分,如此便能政治平稳、百姓无争。此段将抽象的治国理政道理与具象的类比相结合,逻辑清晰,点明了“和”在君臣关系与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意义。“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晏子引用《诗经》语句,借助经典增强论述的权威性与说服力,表明先王调和五味、五声以平和内心、成就政治,进一步强调“和”的重要性与历史传承性,使自己的观点更具可信度与厚重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晏子又以音律作比,详细列举音律中的各种元素及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关系,说明和谐的音律能使人内心平和、品德和谐,再次以类比深化“和”的内涵,从不同角度丰富对“和”的阐释,使论述更加全面、深入。“故《诗》曰:‘德音不瑕。’”再次引用《诗经》,进一步强调“和”所带来的美好结果,即品德高尚、政令无缺,与前文引用相呼应,强化论点,增强文章的整体连贯性。“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子回到现实,直指梁丘据的行为,指出其一味迎合君主,如同用水加水、琴瑟只发一个音调般毫无意义,通过两个形象的比喻,鲜明地对比出“同”的弊端,有力地反驳了齐侯最初的观点,使文章论述首尾呼应,逻辑严谨,观点鲜明。
上一篇:先秦·佚名《成王冠辞》
下一篇:先秦·诗经《葛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