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duì
hóu
wèn

朝代:先秦作者:左丘明浏览量:2
hóu
zhì
tián
yàn
shì
chuán
tái
yóu
chí
ér
zào
yān
gōng
yuē
:“
:“
wéi
!”
!”
yàn
duì
yuē
:“
:“
tóng
yān
wéi
?”
?”
gōng
yuē
:“
:“
tóng
?”
?”
duì
yuē
:“
:“
gēng
yān
shuǐ
huǒ
hǎi
yán
méi
pēng
ròu
chǎn
zhī
xīn
zǎi
zhī
zhī
wèi
xiè
guò
jūn
shí
zhī
píng
xīn
jūn
chén
rán
jūn
suǒ
wèi
ér
yǒu
fǒu
yān
chén
xiàn
fǒu
chéng
jūn
suǒ
wèi
fǒu
ér
yǒu
yān
chén
xiàn
fǒu
shì
zhèng
píng
ér
gān
mín
zhēng
xīn
shī
yuē
yǒu
gēng
jiè
píng
zòu
yán
shí
yǒu
zhēng
xiān
wáng
zhī
wèi
shēng
píng
xīn
chéng
zhèng
shēng
wèi
èr
sān
lèi
shēng
liù
yīn
fēng
jiǔ
xiāng
chéng
qīng
zhuó
xiǎo
duǎn
cháng
āi
gāng
róu
chí
gāo
xià
chū
zhōu
shū
xiāng
jūn
tīng
zhī
píng
xīn
xīn
píng
shī
yuē
yīn
xiá
jīn
rán
jūn
suǒ
wèi
yuē
jūn
suǒ
wèi
fǒu
yuē
fǒu
ruò
shuǐ
shuǐ
shuí
néng
shí
zhī
ruò
qín
zhī
zhuān
shuí
néng
tīng
zhī
tóng
zhī
shì
。”
。”

译文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制,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商颂·烈祖》中说:‘汤羹调和,滋味平和而适中,献羹神明享用,秩序井然无争抢。’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风·狼跋》说:品德名声没有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一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逐句剖析

"齐侯至自田":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

"晏子侍于遄台":晏子在遄台随侍,

# 遄台:遄台又叫歇马台、戏马台。关于这个名称的来历,一种说法是,先秦齐国时这里是进入都城的最后一个驿站。信使来到这里,要进行适当的休息,故有歇马台之称;另一种说法是,当年齐王经常和那些贵族、大臣们在这里赛马,故称戏马台。传说台下平地是齐国的赛马场,孙膑指导田忌赛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

"子犹驰而造焉":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

"公曰":景公说:“

"唯据与我和夫":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

"晏子对曰":晏子回答说:“

"据亦同也":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

"焉得为和":哪里能说是和谐呢?”

"公曰":景公说:“

"和与同异乎":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

"对曰":晏子回答说:“

"异":有差别。

"和如羹焉":和谐就像做肉羹,

"水火醯醢盐梅":用水、火、醋、酱、盐、梅,

# 醯醢:指鱼肉做成的酱。

"以烹鱼肉":来烹调鱼和肉,

"燀之以薪":用柴火烧煮,

# 薪:柴火。,以:用。,燀:炊。

"宰夫和之":厨工调配味道,

"齐之以味":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

"济其不及":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

"以泄其过":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

"君子食之":君子吃了这种肉羹,

"以平其心":用来平和心性。

"君臣亦然":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

"臣献其否以成其可":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

"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

"是以政平而不干":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制,

# 不干:指行为不违礼制。干:违背。

"民无争心":百姓没有争斗之心。

"故《诗》曰":所以《诗·商颂·烈祖》中说:

"‘":‘

"亦有和羹":汤羹调和,

"既戒既平":滋味平和而适中,

"鬷嘏无言":献羹神明享用,

# 嘏:原诗作“假”,通“格”,指神至。,鬷:通“奏”。进,指献羹。

"时靡有争":秩序井然无争抢。

"’":’

"先王之济五味":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

"和五声也":使五声和谐动听,

"以平其心":用来平和心性,

"成其政也":成就政事。

"声亦如味":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

"一气":由一气,

"二体":二体,

"三类":三类,

"四物":四物,

"五声":五声,

"六律":六律,

"七音":七音,

"八风":八风,

"九歌":九歌,

"以相成也":各方面相配合而成。

"清浊":由清浊,

"小大":小大,

"短长":短长,

"疾徐":疾徐,

"哀乐":哀乐,

"刚柔":刚柔,

"迟速":迟速,

"高下":高下,

"出入":出入,

"周疏":周疏,

"以相济也":各方面相调节而成。

"君子听之":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

"以平其心":可以平和心性。

"心平":心性平和,

"德和":德行就协调。

"故《诗》曰":所以,

"‘":《诗·豳风·狼跋》说:

"德音不瑕":品德名声没有瑕疵。

"’":’

"今据不然":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

"君所谓可":国君认为可以的,

"据亦曰可":他也说可以;

"君所谓否":国君认为不可以的,

"据亦曰否":他也说不可以。

"若以水济水":如果用水来调和水,

"谁能食之":谁能吃一下去?

"若琴瑟之专一":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

"谁能听之":谁听得下去?

"同之不可也如是":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晏子对齐侯问》出自春秋末年左丘明所撰的《左传》,以齐侯误将臣子梁丘据的附和当“和”为引,晏子借烹饪羹汤、音乐演奏类比,阐述“和”是不同元素协调互补,“同”是单一重复。文章先叙事铺垫,再以比喻、引用《诗经》深入论证,最后对比点明梁丘据“同而不和”。此文不仅展现古代政治智慧,还强调君臣应相互匡正以达政平人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以君臣对话为题材的历史散文。围绕齐侯将臣子梁丘据的附和视为“和”展开。文章不仅深刻展现古代政治智慧,强调君臣应相互匡正以安邦治国,其蕴含的尊重差异、促进交流的理念,也为现代社会治理与人际交往提供了宝贵借鉴。

2. 分段赏析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三句是叙事开篇,点明事件背景。简洁交代齐侯打猎归来,晏子在遄台侍奉,子犹(梁丘据)骑马赶来,为后文对话埋下伏笔,使读者明晰人物所处场景与关系,叙事直白,却暗含人物身份地位的差异。“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此句以齐侯的感叹起笔,直接呈现齐侯将梁丘据的一味迎合误当作“和”的错误认知,为下文晏子的反驳提供了明确的话题切入点,语气肯定,凸显齐侯对梁丘据的认可,也暗示出其对“和”的误解之深。“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晏子直接回应,言辞简洁有力,明确指出梁丘据的行为是“同”而非“和”,否定了齐侯的观点,引发读者对“和”与“同”差异的好奇,为后续深入论述做好铺垫,体现出晏子直言敢谏的性格。“公曰:‘和与同异乎?’”齐侯的疑问推动了对话的进一步发展,引出晏子对“和”与“同”差异的详细阐释,使文章自然转入核心论述部分,展现出齐侯此时的疑惑与求知欲。“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晏子以“和如羹焉”设喻,生动形象地展开论述。将“和”比作烹饪,列举水火、调料、鱼肉等元素,说明各种原料相互配合,厨师调和味道,弥补不足、减轻过度,最终使人食用后内心平和。以生活常见之事作比,将抽象的“和”的概念具体化,便于齐侯理解,也展现出晏子善于运用类比说理的智慧。“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晏子由烹饪之“和”类比到君臣关系,指出君臣之间也应相互匡正。君主认为可行的事若存在不足,臣子应指出不足使其完善;君主认为不可行的事若有合理之处,臣子应提出合理部分以去除不合理部分,如此便能政治平稳、百姓无争。此段将抽象的治国理政道理与具象的类比相结合,逻辑清晰,点明了“和”在君臣关系与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意义。“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晏子引用《诗经》语句,借助经典增强论述的权威性与说服力,表明先王调和五味、五声以平和内心、成就政治,进一步强调“和”的重要性与历史传承性,使自己的观点更具可信度与厚重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晏子又以音律作比,详细列举音律中的各种元素及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关系,说明和谐的音律能使人内心平和、品德和谐,再次以类比深化“和”的内涵,从不同角度丰富对“和”的阐释,使论述更加全面、深入。“故《诗》曰:‘德音不瑕。’”再次引用《诗经》,进一步强调“和”所带来的美好结果,即品德高尚、政令无缺,与前文引用相呼应,强化论点,增强文章的整体连贯性。“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子回到现实,直指梁丘据的行为,指出其一味迎合君主,如同用水加水、琴瑟只发一个音调般毫无意义,通过两个形象的比喻,鲜明地对比出“同”的弊端,有力地反驳了齐侯最初的观点,使文章论述首尾呼应,逻辑严谨,观点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成王冠辞》

下一篇:先秦·诗经《葛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