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i
xiàn
shǔ
zhōng
huà
zhú
chéng
nián
bāo
zhōng
chéng
kuò

朝代:先秦作者:郑燮浏览量:2
zhāi
tīng
xiāo
xiāo
zhú
shì
mín
jiān
shēng
xiē
xiǎo
cáo
zhōu
xiàn
zhī
zǒng
guān
qíng

译文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逐句剖析

"衙斋卧听萧萧竹":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

# 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声。,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疑是民间疾苦声":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

# 吾曹:我们。,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一枝一叶总关情":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 关情:牵动情怀。,枝一叶:用竹子枝叶来比喻百姓们的各种小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是清代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围绕着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表达了其为民情怀与清官之志。首二句写在衙斋卧听萧萧竹声,疑似民间疾苦声;后二句表明自己虽为小官吏,却时刻关心百姓。运用托物言志,借竹声引发联想,表达对百姓的关怀;语言质朴,不用典故,直抒胸臆。作品在清代题画诗中,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展现出独特的人文关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由清代郑燮所作。乾隆十一、二年(1746—1747年),郑燮任山东潍县知县。当时他的年伯包括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郑燮画《风竹图》呈送包括,此诗即为题写在画上之作。他在任期间关心百姓,听闻竹声联想到民间疾苦,借此诗表达自己对百姓的关怀以及身为官吏的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诗人在衙斋卧听竹声,进而联想到民间疾苦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关怀以及身为州县官吏的责任感。本诗借竹声这一景象,写出了诗人心系百姓、为民解忧的情怀。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巧妙点明诗人身份与所处环境,紧紧围绕画中清风拂竹的主题。“衙斋”一词,明确表明诗人的官员身份,却未用“官邸”“府第”等词,既暗示其官阶不高,又流露出谦逊之意。在忙碌之余稍作休憩,静卧之际,听闻似有风雨声,原来是衙署中自己亲手栽种的竹林,在清风中摇曳,发出萧萧之响,于意趣之中,又隐隐透露出几分悲凉凄寒。紧接着第二句,诗人笔触一转,由竹叶的声响联想到民间的疾苦,一个“疑”字,精准地展现出诗人的爱民情怀与勤于政务的态度,充分彰显出他对百姓的拳拳真情。事实上,他在任职期间对百姓关怀有加,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因私自开仓救济百姓,触动了贪官污吏的利益,遭到诬告而被罢官。后两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则进一步展现诗人对待百姓事务的态度。诗人直言自己官职低微,只是一介普通县官,话语虽显自谦,却以“吾曹”一词,将像他这样的基层官员群体涵盖其中,提升到更为普遍的层面。末句一语双关,借题咏竹子表明,但凡涉及民众疾苦之事,无论大小,皆牵挂于心。整首诗从写竹起笔,又以咏竹收束,表面上是在描绘竹子,实则暗喻民间疾苦,虚实结合,意味隽永。这两句诗不仅凸显出为官者为民排忧解难的责任担当,更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与画作的意境和诗题相得益彰。

3. 作品点评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是一首独具韵味的七言绝句。诗的开篇两句,清晰点明诗人的身份以及所处的周边环境,与画中清风拂竹的主题紧密相扣。后两句则着重展现诗人对待百姓之事的态度,无论巨细,皆恪尽职守,满怀关切。此诗起笔描绘诗人在县衙中一夜所闻之声,由耳畔竹声,自然联想到百姓的疾苦,进而抒发了诗人心系民生、以百姓福祉为己任的崇高志向。创作手法上,诗人巧妙运用托物取喻之法,借竹子在风中的声响,含蓄却深切地流露出对百姓命运的高度关切。从语言风格看,全诗质朴平实,摒弃典故堆砌,尽显简洁自然之美。诗中既有诗人自我警醒、砥砺德行的明智之思,更蕴含着与人为善、关怀民众的美好意愿。竹子清雅超拔的形象,与诗人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的高尚节操相互映照,使诗歌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达到了和谐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屈原《九歌·大司命》

下一篇:先秦·吕氏春秋《良狗捕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