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学射":列子学习射箭,
# 射:射箭。,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是老子和庄子之外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中矣":列子射中了靶心。
# 中:射中靶心。
"请于关尹子":去请教关尹子。
# 子:你。,请:请教。
"尹子曰":关尹子问:“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 者:原因。,之所以:……的原因。
"对曰":列子回答说:“
# 对:回答。
"弗知也":不知道。”
# 弗:不。
"关尹子曰":关尹子说:“
# 曰:说。
"未可":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
# 未可:不可以(算学会)。
"退而习之":列子回去再练习。
# 退:回去。
"三年":过了三年,
"又以报关尹子":列子又把练习情况报告给关尹子。
# 报:汇报。
"尹子曰":关尹子又问:“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曰":列子说:“
"知之矣":知道了。”
# 知之矣:知道了。
"关尹子曰":关尹子说:“
"可矣":现在可以了,
"守而勿失也":(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
# 守而勿失:牢牢记住,不要忘掉。守:掌握。勿:不。
"非独射也":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
# 独:只是。
"为国与身皆如之":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 为国与身: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身:自己。
"故圣人不查存亡":所以圣人不关心结果,
# 存亡:结果。,查:一作察。
"而察其所以然":而注重清楚地了解整个过程。”
# 所以然:过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短文,描绘了列子学射的故事。列子学会射箭并射中后,关尹子问其是否明白射中缘由,列子不知,关尹子认为其还未真正学会。列子经过三年练习,再次汇报时表示知晓原因,关尹子认可并点明此道理不仅适用于射箭,在治国与修身方面同样如此。表达了做事不能只看结果,要探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的道理。
2. 分段赏析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此段以简练的笔触展开故事。列子学射“中矣”,看似学有所成,却在关尹子追问射中原因时无言以对。关尹子仅以“未可”二字否定,形成强烈反差。这简短的师徒对话,不仅制造悬念,更直接点明学习不应只满足于表面成果,“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重要性,为后续情节发展奠定基础。“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退而习之。三年”高度凝练了列子刻苦钻研的过程,凸显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历经三年沉淀,列子能清晰知晓射中缘由,关尹子才给予认可,并叮嘱“守而勿失”,强调掌握事物内在规律后,需持续巩固深化,不可轻易遗忘或荒废,将学习从偶然成功引向必然掌握。“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关尹子将射箭之理上升到治国、修身的高度。“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直击本质,强调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个人立身处世,都不能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或最终结果,而应深入探究背后的因果逻辑。这一论断赋予文本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古人对认知规律和实践智慧的深刻思考。
上一篇:先秦·佚名《貍首诗》
下一篇:先秦·佚名《论语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