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孔子说:“
"知之为知之":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为不知":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是知也":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 知:同“智”。
"子曰":孔子说:“
"贤哉":多么贤德啊,
"回也":颜回!
"一箪食":一竹筐饭,
# 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一瓢饮":一瓢水,
"在陋巷":住在简陋的小巷里,
# 陋巷:破败简陋的居住区。
"人不堪其忧":别人都受不了这种穷困的忧愁,
# 堪:忍受。
"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却不改变他自得的快乐。
"贤哉":多么贤德啊!
"回也":颜回!”
"子曰":孔子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
# 《诗》:指《诗经》。
"《诗》可以兴":《诗经》可以激发情志,
# 兴:抒发情志。
"可以观":可以观察社会,
# 观:观察(社会与自然)。
"可以群":可以合群相处,
# 群:结交朋友。
"可以怨":可以怨刺不平。
# 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迩之事父":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
# 迩:近。
"远之事君":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还能多知道鸟兽草木的名称。”
# 识:认识,了解,记。
1. 分段赏析
第一则阐述了真正的智慧在于清晰地区分已知与未知,既不混淆,也不怀有虚荣之心,这是一种明智的处世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简洁对话揭示治学态度。孔子强调“诚实”是智慧的根基,反对不懂装懂的虚伪。语言平实却直击本质,通过反复使用“知”字强化认知的纯粹性,体现儒家“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核。此句既是学习准则,亦是对人格修养的要求。第二则赞颂了颜回安于贫贱、乐在其中的高尚品德,彰显了他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与贤德品质。“贤哉,回也”两次感叹,凸显对颜回的赞许。孔子以“一箪食,一瓢饮”的简朴生活为背景,对比“人不堪其忧”,突显颜回在贫困中坚守理想、自得其乐的精神境界。通过具体生活场景的刻画,将抽象的道德追求具象化,展现儒家“穷且益坚”的价值观,语言质朴却饱含感染力。第三则勉励弟子学习《诗经》,指出它能够激发情感、洞察世事、凝聚人群、抒怀寄怨;于近处可以侍奉父母,于远处可以辅佐君王,同时亦能增进对自然万物的认知,充分体现了《诗经》承载的多重价值与教育意义。“小子何莫学夫《诗》”以亲切口吻劝学,提出《诗经》的四大功能:“兴”(激发情感)、“观”(洞察社会)、“群”(促进交流)、“怨”(表达批判)。后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将诗歌与伦理教化结合,强调其社会功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体现诗歌对自然认知的启蒙作用。语言通俗而逻辑清晰,展现孔子对诗歌教育价值的深刻洞察。
上一篇:先秦·列子《关尹子教射》
下一篇:先秦·庄子《秋水(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