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ín
wèi
huái
nán
wáng

朝代:魏晋作者:佚名浏览量:2
chǐ
shàng
féng
dǒu
shàng
chōng
xiōng
èr
rén
xiāng
róng

译文

一尺布,还能缝。一斗粟,还可以舂来做饭。可是啊,哥哥富有天下之后,竟然容不下自己的弟弟了。

逐句剖析

"一尺布":一尺布,

"尚可缝":还能缝。

# 尚:还(hái),仍然。

"一斗粟":一斗粟,

# 粟:谷子,去皮后称作小米,即可煮饭做粥。,斗: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尚可舂":还可以舂来做饭。

#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兄弟二人不相容":可是啊,哥哥富有天下之后,竟然容不下自己的弟弟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民为淮南厉王歌》是汉代流传的一首民间歌谣。作品以“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的日常意象起兴,通过平民家庭与帝王之家的对比,犀利讽刺汉文帝刘恒与淮南王刘长兄弟相残的史实。全诗语言质朴直白却蕴含深刻批判,采用比兴手法揭露统治阶级虚伪伦理,短短四句浓缩了文帝六年(前174)刘长因谋反被流放绝食而死后,民间对皇权倾轧的愤懑。作为汉代代表性讽刺民谣,其尖锐的社会批判性和凝练的艺术表达,成为研究古代时政歌谣反抗精神的重要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民为淮南厉王歌》是汉代流传的一首民歌。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74年,汉文帝之弟淮南王刘长因谋反罪被流放蜀地,途中绝食而亡。此事引发民间舆论震荡,百姓以“一尺布尚可缝”的隐喻,暗讽帝王家“兄弟不能相容”的残酷现实。歌谣作者虽不可考,然其创作动机明显是针对皇室权力倾轧的尖锐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揭露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民歌。诗歌借布粟可共享的日常景象,类比兄弟本应和睦,却以“不能相容”对比,揭示了权力争斗下亲情异化的残酷现实。

2. 写作手法

比兴:诗的开篇以“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的日常生活意象起兴,用布可缝补、谷物可共舂的平凡场景,引出要比喻兄弟,他们本应如布粟般相互依存。这种"先言他物"的比兴手法,既为后文铺垫了质朴的情感基调,又以具体可感的物质共享反衬精神世界的割裂。铺垫:诗歌用“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的朴素场景为下文作铺垫,布帛可缝补、谷物可共舂的细节暗示了物质共享的合理性,意思是在平凡事物中积累起“兄弟本该和睦”的情感基础。末句“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却突然转折,前文的温暖意象与残酷现实形成强烈对比。布粟本是贫民维系亲情的纽带,帝王兄弟却连这点基础都无法做到,这种反差使批判更具穿透力。

3. 分段赏析

首句“一尺布,尚可缝”选取百姓最常见的布料,强调即便微小如布头也足够缝补衣物,暗含底层民众对物尽其用的朴素认知。次句“一斗粟,尚可舂”延续日常劳作场景,描绘谷物再少也能舂米充饥的生存智慧,凸显普通人家在物质匮乏中仍能相濡以沫的生活态度。前两句以重复的“尚可”句式形成节奏,将劳动工具与生活必需并置,铺垫出民间互助共生的温暖基调,为后文转折蓄势。第三句“兄弟二人”突然从生活场景转向政治现实,以平直称谓消解皇室威严,将帝王降格为寻常家庭关系。“不相容”三字如重锤落地,与前半部形成强烈对比:百姓珍惜寸布粒粟维系亲情,帝王坐拥天下却容不下手足。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由物及人的递进,使讽刺效果更为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歌辞用语俚俗,直承《诗经》国风兴而比的手法,以细微而又不值钱的一尺布、一斗粟起兴作比。末句与前相对比,揭示题旨,讽刺有力。

现代学者李泉《中国诗学大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嵇康《六言诗十首 其九》

下一篇:魏晋·佚名《黄龙中童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