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谁说没有衣服穿?
"与子同袍":与你同穿战袍。
# 袍:外面的长衣。闻一多说:“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旧时军人相称曰“同袍”,也称相互间的友谊为“袍泽之谊”,本此。
"王于兴师":君王出兵打仗,
# 兴师:起兵。,于:语助词。,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代国家。
"修我戈矛":修整我那戈与矛。
# 戈矛:皆古代长柄兵器。戈,平头横刃,用以横击、钩杀。矛,尖头侧刃,用以直刺。,修:整治。
"与子同仇":与你共同对敌!
# 同仇:同伴。仇,匹偶。一说共同对敌。
"岂曰无衣":谁说没有衣服穿?
"与子同泽":与你同穿内衣。
# 泽:通“襗”,贴身内衣,如今之汗衫,因易染汗垢,故名。
"王于兴师":君王出兵打仗,
"修我矛戟":修整我那矛与戟。
# 戟:古代长柄兵器,合戈矛为一体,既可横击又可直刺。
"与子偕作":与你一起出发!
# 偕作:同起,一起行动。作,起。
"岂曰无衣":谁说没有衣服穿?
"与子同裳":与你同穿战裙。
# 裳:下衣,此指战裙。
"王于兴师":君王出兵打仗,
"修我甲兵":修整甲胄与兵器。
# 甲兵:铠甲与兵器。
"与子偕行":杀敌与你共前进!
# 行:往。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诗,也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描绘了秦人踊跃备战、携手赴战的场景,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彰显出慷慨豪迈的战斗意志与团结一心的家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重章叠唱: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通过“同袍”“同泽”“同裳”的反复咏叹,生动展现秦军将士共披战袍、共御外侮的深厚情谊。诗中“王于兴师”点明战事,“修我戈矛”“偕作”“偕行”等语句,层层递进地描绘出秦人踊跃备战、携手赴战的场景,彰显出慷慨豪迈的战斗意志与团结一心的家国情怀。
3. 分段赏析
首先,每章以问答式句法开篇,极具感染力。“岂曰无衣”一句,似自责又似反问,饱含着压抑不住的愤慨,宛如火种,瞬间点燃众人复仇的激情。紧接着,无数战士齐声回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营造出热烈的呼应氛围,凸显出战士们团结一心的坚定信念。从情感与行动的递进来看,首章“与子同仇”聚焦于情绪层面,明确了战士们有着共同的敌人,凝聚起同仇敌忾的情绪;二章“与子偕作”,“作”意为起,标志着战士们从思想共鸣迈向实际行动;三章“与子偕行”,“行”即前往,展现出战士们即将奔赴前线,共同奋勇杀敌的决心,层层推进,完整呈现出战士们从情绪到行动的过程。其次,诗歌语言动作性极强。“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短短语句,生动勾勒出战士们磨刀擦枪、操练兵器的热烈场景。这些充满力量感的诗句,极具节奏感与表现力,仿佛一场激昂的战前动员,可歌可舞,宛如一部扣人心弦的热血活剧,将战士们奔赴战场前的高昂斗志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秦风・无衣》主旋律激越向上,诗里的战士们投身战事有着明确目标,行动上高度自觉,对战争前景怀揣坚定乐观的信念。这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显著影响,像屈原的《楚辞・九歌・国殇》、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王褒的《关山篇》、吴均的《战城南》,都不同程度地展现出战士们的英雄气概与献身精神,唐代王昌龄和岑参的边塞诗亦有着这样的基调。
# 赋也。秦俗强悍,乐于战斗。故其人平居而相谓曰:岂以子之无衣,而与子同袍乎?盖以王于兴师,则将修我戈矛,而与子同仇也。其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苏氏曰:秦本周地,故其民犹思周之盛时,而称先王焉。或曰:兴也。取“与子同”三字为义。后章放此。
宋朱熹《诗集传》
# 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清吴闿生《诗义会通》
# 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
清陈继揆《读诗臆补》
上一篇:先秦·庄周《北冥有鱼》
下一篇:先秦·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