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qiè
bāng
zhī
jié
zhí
shū
wèi
wáng
qián
zhī
dōng
shǒu
fēi
péng
gāo
shuí
shì
wéi
róng
gǎo
gǎo
chū
yuàn
yán
gān
xīn
shǒu
yān
xuān
cǎo
yán
shù
zhī
bèi
yuàn
yán
shǐ
使
xīn
mèi

译文

我的丈夫真威猛,真是邦国的英雄。我的丈夫执长殳,做了君王的前锋。自从丈夫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膏脂哪样还缺少,为谁修饰我颜容?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丈夫,想得头痛也心甘。哪儿去找忘忧草?听人说这种草是长在树的阴面。一心想着我丈夫,使我伤心病恹恹。

逐句剖析

"伯兮朅兮":我的丈夫真威猛,

# 朅:勇武高大。,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诗中系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邦之桀兮":真是邦国的英雄。

# 桀:同“杰”,杰出。

"伯也执殳":我的丈夫执长殳,

# 殳:古兵器,杖类。长丈二无刃。

"为王前驱":做了君王的前锋。

# 王:诸侯在自己的地盘内也可以称王。

"自伯之东":自从丈夫东行后,

# 之东:去往东方。

"首如飞蓬":头发散乱像飞蓬。

# 飞蓬:头发散乱貌。

"岂无膏沐":膏脂哪样还缺少,

# 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

"谁适为容":为谁修饰我颜容?

# 谁适:即对谁、为谁的意思。适,当;一说悦,喜欢。

"其雨其雨":天要下雨就下雨,

# 其雨:祈使句,盼望下雨的意思。

"杲杲出日":却出太阳亮灿灿。

# 出日:日出。,杲:明亮的样子。

"愿言思伯":一心想着我丈夫,

# 愿言:念念不忘的样子。言:而,语助词。

"甘心首疾":想得头痛也心甘。

# 首疾:头痛。,甘心:情愿。

"焉得谖草":哪儿去找忘忧草?

# 谖草:萱草,忘忧草,俗称黄花菜。

"言树之背":听人说这种草是长在树的阴面。

# 背:屋子北面。

"愿言思伯":一心想着我丈夫,

"使我心痗":使我伤心病恹恹。

# 痗:忧思成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伯兮》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篇四言诗。这首诗讲的是妻子想念外出打仗的丈夫。全部用妻子的口吻来讲述和抒情。第一章开头四句,妻子没有抱怨,反而开心地夸赞丈夫的才华和风采。到了第二章,诗里的情感突然变化,开始描写妻子对丈夫的深深思念。第三章继续描述这种思念,比前面更加强烈。最后一章承接前两章,反复倾诉妻子对丈夫的牵挂。整首诗从称赞丈夫到表达思念,情感一层层加深,故事一步一步推进。通过简单的日常话语,把妻子从满心骄傲到日夜牵挂的心情变化写得真实动人,让人感受到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情感波动。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和背景,《毛诗序》认为:“《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其核心观点是:理想的政治制度不应让百姓承受无度劳役,以致家庭离散。不过细究原诗,并未出现明显批判意图。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通过诗歌传达的儒家仁政理念:即统治者应体恤民情、节制徭役,这与诗中思妇对丈夫平安归来的期盼是相契合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战争思妇诗。描绘了女子对远征丈夫从自豪到思念的情感转变,展现了战争背景下女性对家庭破碎的隐痛与忠贞。既体现个人情感的深度,又折射出古代战争对家庭的撕裂与群体对忠贞的规训。

2. 写作手法

比喻:此诗善用比喻,以物喻情。“首如飞蓬”一句,将思妇凌乱发丝比作随风狂舞的蓬草,既具象化呈现无心梳妆的憔悴,又暗喻思念如野草般疯长不息。“其雨其雨,杲杲出日”,以久旱逢晴的日常反喻盼夫归而不得的煎熬,明媚日光反成相思利刃,刺痛望眼成空的心扉。末章“谖草”意象更妙,借忘忧草之名行铭刻忧思之实,欲借自然之物消解愁绪,却反证相思已深入骨髓,化用《诗经》草木寄情传统而翻出新意。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讲述了一位女子满是自豪地说起自己的丈夫。“伯”原本是用来表示兄弟间排行老大的称呼,在这里被妻子用来称呼丈夫,听着特别亲切。她的丈夫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一方面,他身材高大、英武不凡,是全国上下有名的豪杰;另一方面,他非常勇敢,常常作为君王的先锋冲在最前面。从这些描述来看,这位“伯”应该是贵族阶层里的武士。而妻子骄傲的重点,可能主要还是在丈夫的勇敢上。要是“伯”空有高大英武的外表,一到打仗的时候就胆小怕事、不敢上前,那妻子也就没什么好向别人炫耀的了。实际上,人们所认为的光荣,往往是社会普遍认定的,个人在这方面其实很难有独立的判断。到了第二章,自从丈夫出征打仗后,妻子在家里就不再精心打扮自己了。她任由头发乱糟糟的,原本女性最能展现美丽的头发,现在就像一团杂乱的草。她故意不打扮自己,其实是在表明自己对其他异性不再有兴趣,也是在证明她对丈夫的忠诚。不过,作为军人的妻子,她这样做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在古代,女人不能上战场,所以妻子对从军丈夫的忠贞,其实也间接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这就不只是她个人的事了,也是国家对她的要求。想象一下,一个军人在前线冒着生命危险拼命战斗,要是他的妻子在后方整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处串门,就算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这个军人在战场上也没办法安心打仗。这不仅对家庭来说是个隐患,对国家也非常不利。所以,社会特别提倡军人的妻子要对丈夫绝对忠诚。不管这首诗是出自这位妇女自己的讲述,还是别人模仿她的口吻写的,只有这样写才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最后两章,诗人用“其雨其雨,杲杲出曰”这样的描写,把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变成了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画面,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这两句话既起到了起兴的作用,又用了比喻的手法。这位女子是多么盼着下雨啊!她盼着雨水能滋润干渴的大地,也滋润自己干涸的心。可偏偏老天爷不遂人愿,总是大太阳高高挂着。这就好比她天天盼着丈夫能回家,却一直没有丈夫的消息,丈夫也始终没有回来。难怪她会因为过度思念而头疼、心烦意乱了。这把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诗里的女主人公深明大义,为丈夫能“为王前驱”感到无比骄傲,但是一次次盼不到丈夫归来,还是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在古代,对妇女来说,家庭就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幸福也全来自家庭。一旦家庭被破坏,她们的人生也就全毁了。而等待从军的丈夫,和普通的分别相思不一样,这背后藏着深深的担忧和恐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第三、四章里,女主人公那些期待、失望,还有怎么都摆脱不掉的痛苦。她甚至希望自己能忘掉这些忧愁,因为这份忧愁实在让她难以承受了。

4. 作品点评

诗歌必须表达真实情感才能让人感动,但诗人的情感表达往往受社会观念约束。以《伯兮》为例,若只强调妻子为丈夫从军自豪,反而显得不真实;若过分描写妻子思念丈夫甚至反对战争,又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伦理。最终作品呈现的是: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经过道德责任的沉淀,变得含蓄内敛。诗中既有难以排遣的忧愁,却始终保持着克制,既没有激烈的指责,也没有直白的怨恨。这种情感表达既符合社会对女性的行为规范,又真实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女为悦己者容,翻得新妙。

清牛运震《诗志》

# 始则‘首如飞蓬’,发已乱矣,然犹未至于病也。继则‘甘心首疾’,头已痛矣,而心尚无恙也。至于使我心痗,则心更病矣。其忧思之苦何如哉?使非为王出征,胡以至是?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桑中(爰采唐矣)》

下一篇:先秦·左丘明《周郑交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