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óng
jūn
xíng

朝代:隋作者:卢思道浏览量:2
shuò
fāng
fēng
huǒ
zhào
gān
quán
cháng
ān
fēi
jiàng
chū
lián
jiàn
liáng
jiā
bái
jīn
xiá
shào
nián
píng
míng
yǎn
yuè
tún
yòu
zhú
zuǒ
xián
zhōng
shí
jīng
xián
jiàn
shān
shàng
jīn
rén
céng
tiān
tiān
qióng
mén
tiáo
sān
qiān
zhāo
jiàn
lǐng
huáng
shā
wàng
lóng
chéng
zhèn
yún
tíng
zhōng
shù
kān
pān
sài
wài
zhēng
rén
shū
wèi
huán
bái
xuě
chū
xià
tiān
shān
wài
yún
zhí
shàng
yuán
jiān
guān
shān
wàn
yuè
shuí
néng
zuò
duì
fāng
fēi
yuè
liú
shuǐ
běn
duàn
rén
cháng
jiān
bīng
jiù
lái
shāng
biān
tíng
jié
huá
dōng
xiàn
qiū
shuāng
chūn
xiē
cháng
fēng
xiāo
xiāo
shuǐ
lái
guī
yàn
lián
lián
yìng
tiān
cóng
jūn
xíng
jūn
xíng
wàn
chū
lóng
tíng
chán
wèi
qiáo
jīn
bài
jiāng
jūn
chù
gōng
míng

译文

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偃月”之阵,夜幕临近时便以“鱼丽”之阵战胜驱除匈奴的左贤之官。历战的山谷中都留下了状如李广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无穷的故事,山岭上则是汉将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的的美传。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今北京城北)迢迢三千里之遥。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看见的是匈奴王庭处的兵阵如云。(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心如飘雪随夫远至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的五原城中。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别离后的时光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那塞外的苦战和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塞外的节气与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的逝向天边。参加军队去行军,将军再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欲战不能的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

逐句剖析

"朔方烽火照甘泉":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

# 照甘泉:代指向朝廷报警。甘泉:甘泉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本秦宫。汉武帝增筑扩建,在此朝诸侯王,飨外国客;夏日亦作避暑之处。,朔方:北方。郡名。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所在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

"长安飞将出祁连":似同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

# 祁连:山名。匈奴语意为“天山”。广义的祁连山是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边境山地的总称,绵延一千公里。狭义的祁连山系指最北的一支。,飞将:飞将军李广。

"犀渠玉剑良家子":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

# 犀渠玉剑良家子:“犀渠”二句:《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箫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犀渠:用犀皮制成的盾牌。古代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中山经》:“(釐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犀:乐府误作作群。玉剑:玉具剑,剑鼻和剑镡用白玉制成的剑。良家子:好人家的子弟。

"白马金羁侠少年":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

# 金羁:金饰的马络头。羁:文苑云。一作鞍。

"平明偃月屯右地":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偃月”之阵,

# 右地:匈奴右贤王的领地。西部地区。对“左地”而言。左地,汉代匈奴左贤王辖下的上谷以东地区。,偃月:横卧形的半弦月。这里指半月形的阵营。,平明:犹黎明。

"薄暮鱼丽逐左贤":夜幕临近时便以“鱼丽”之阵战胜驱除匈奴的左贤之官。

# 左贤:匈奴的左贤王。左:《御览》作右。,鱼丽:鱼丽阵。《东周列国志》:“(郑)庄公曰:‘鱼丽阵如何?’高渠弥曰:‘甲车二十五乘为偏,甲士五人为伍。每车一偏在前,别用甲士五五二十五人随后,塞其阙漏。车伤一人,伍即补之,有进无退。此阵法极坚极密,难败易胜。’”,薄暮:傍晚。

"谷中石虎经衔箭":历战的山谷中都留下了状如李广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无穷的故事,

# 谷中石虎经衔箭:《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石虎:即虎形之石。经:曾经。衔箭:以口含箭。犹中箭。出自李广射石虎典故。

"山上金人曾祭天":山岭上则是汉将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的的美传。

# 山上金人曾祭天:汉将霍去病出征西域,获胜,“收休屠祭天金人”。金人:铜铸的人像。指佛像。《史记·匈奴列传》:“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张守节正义:“金人即今佛像。”

"天涯一去无穷已":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

# 无穷已:原指路途遥远,这里代指将士们遥无归期的征战生活。穷已:穷止,穷尽。

"蓟门迢递三千里":战场距蓟门(今北京城北)迢迢三千里之遥。

# 迢递:遥远貌,连绵不绝貌。,蓟门:即蓟丘。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古蓟门》:“京师古蓟地,以蓟草多得名……今都城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是古蓟门遗址,亦曰蓟邱。”

"朝见马岭黄沙合":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

# 合:合起。聚集。,马岭: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马岭村。关名。在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南马岭山上。

"夕望龙城阵云起":晚上看见的是匈奴王庭处的兵阵如云。

# 龙城:有说汉时匈奴地名。为匈奴祭天之处。有说龙城是指河北卢龙。

"庭中奇树已堪攀":(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的大小,

# 堪攀:能够攀折。,奇树:少见之树种。

"塞外征人殊未还":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

# 殊:过期。很,甚。,塞外:边塞之外。泛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叫“塞北”。

"白雪初下天山外":心如飘雪随夫远至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

# 天山:亚洲中部大山系,东段在中国新疆中部。,雪:乐府作云。

"浮云直上五原间":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的五原城中。

# 五原: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上:乐府作向。文苑云。一作向。

"关山万里不可越":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

"谁能坐对芳菲月":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

# 芳菲:芳香,花草盛美。

"流水本自断人肠":别离后的时光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

# 本自:原本自然。原本出自。本来就,一向是。

"坚冰旧来伤马骨":那塞外的苦战和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

# 伤马骨:出自陈琳的“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旧来:原来,从来,向来。一作“归来”。

"边庭节物与华异":塞外的节气与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

# 与华异:与中华大地不同。,节物:时节和物品。,边庭:边境的朝堂。

"冬霰秋霜春不歇":冬秋长而春季短。

# 春不歇:在春天里都不能停歇。,冬霰:冬天空中降落的白色小冰粒。

"长风萧萧渡水来":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

# 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形容凄清、寒冷。,长风:远风,暴风,大风。

"归雁连连映天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的逝向天边。

# 映天:映照在天空。,连连:连续不断。

"从军行":参加军队去行军,

"军行万里出龙庭":将军再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

# 出龙庭:代指出征之远。龙庭: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

"单于渭桥今已拜":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

# 拜:拜服。,渭桥: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离别之地。,单于:匈奴的君长的称号。

"将军何处觅功名":欲战不能的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

# 将军何处觅功名:文苑英华百九十九。《乐府诗集》三十二。《诗纪》百二十二。又《御览》三百三十五引贤一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从军行》是南北朝诗人卢思道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古乐府《从军行》大多描写军旅生活的艰辛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痛楚,本篇同样如此。诗的前半部分着重塑造了飞将军李广的人物形象,以李广来代指当时的征战将士,采用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既是对汉代名将李广卓越业绩的赞扬,又是对当时征战将士真实生活的写照,将历史情境和现实场景巧妙地揉合在一起。诗的后半部分则叙写了将士和他们妻子之间的两地相思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卢思道是由北朝入隋的文臣,受古乐府影响,历经多年战乱,浸染于北人尚武风气,因而将诗笔转向江山与寒漠,在乐府古题中融入现实感慨。《从军行》为乐府古题,多写军旅生活之苦与征人思妇两地相思之痛。卢思道此篇《从军行》延续这一传统,且其“军旅苦辛之辞”有现实根基,是基于北齐、北周至隋代数十年间征战不断、烽烟不息的社会生活而有感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塑造飞将军李广形象代指征战将士,既赞其英勇又写照军旅艰辛,还刻画将士与妻子的两地相思,表达对征人疾苦的同情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化用:曹植《白马篇》中“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细致描绘了身着华丽装备、奔赴西北战场的游侠形象。卢思道在《从军行》中化用为“白马金羁侠少年”,保留“白马”“金羁”等核心意象,省去铺陈叙事,以七个字高度凝练地勾勒出英姿飒爽的少年将士,语言更为简洁精悍,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既承袭原句豪迈气质,又巧妙融入自身诗中,展现出征部队的昂扬风貌。用典:“谷中石虎经衔箭”化用汉代李广射虎的典故,据《史记》记载,李广外出打猎,误将草丛中的石头认作老虎,一箭射出,箭镞竟深深没入石中。诗句借此暗示出征将军如同李广般武艺高强、神勇善射。“山上金人曾祭天”运用霍去病破匈奴的典故,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击败匈奴休屠王,缴获其祭天用的金属铜人,摧毁了匈奴的宗教象征物。诗中借此典故暗示汉军取得战争胜利,展现出军队的强大威力。对比:“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以树成材可攀与征人未还对比,突显时光流逝与归期无定;“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以战争结束与将军求功名不得对比,暗含对穷兵黩武的批判。渲染:开篇“朔方烽火照甘泉”以“烽火”这一战争符号,叠加“照甘泉”的紧迫感,将北方边境的战火威胁直抵朝廷的危急态势层层铺开,极写军情如火的紧张氛围;“长安飞将出祁连”则以“飞将”的威名与“出祁连”的果敢动作,强化汉军出征的迅猛气势,一“照”一“出”前后呼应,从局势危急到军队出动,多角度渲染出大战将发的浓烈战争氛围,瞬间抓住读者注意力。

3. 分段赏析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开篇两句以雄浑笔调渲染战争氛围。“朔方烽火”点明匈奴犯边的紧急军情,“照甘泉”借汉代皇宫代指朝廷,暗示战火已威胁中枢,局势危急。“长安飞将”化用汉代李广典故,以“飞将”美称赋予出征将领英勇善战的象征意义,“出祁连”则直接交代进军路线,勾勒出大军奔赴西北边塞的壮阔画面。两句起调突兀,如雷霆乍响,瞬间将读者带入紧张的战争情境,既符合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又为全诗奠定了苍凉雄浑的基调。“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此句承接上文,聚焦出征队伍的具体形象。“犀渠”指犀牛皮制的盾牌,“玉剑”形容剑饰精美,二者以装备精良代指士兵身份——皆为“良家子”,即清白人家子弟,暗含对征人身份的怜惜。“白马金羁”则以华丽的马具刻画“侠少年”的飒爽英姿,化用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句意,却更精炼明快。两句通过工整的对仗,既展现军队的精锐士气,又以“良家子”与“侠少年”的身份对照,隐约透露出战争对年轻生命的征召,为后文写征人思乡埋下伏笔。“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诗人以时间为轴,描绘一天内的战事动态。“平明”(清晨)与“薄暮”(傍晚)形成时间上的递进,“偃月”“鱼丽”分别指两种古代战阵:前者如新月状排列,利于防守;后者如鱼群聚合,利于包抄。“屯右地”表明抢占战略要地的果断,“逐左贤”则展现追歼敌军的迅猛。“左贤”本指匈奴贵族官职,此处代指敌方主力,虚实结合的写法既避免了平铺直叙,又凸显将领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两句以密集的战事节奏,体现征战生活的紧张激烈,同时通过战阵名称的典雅化用,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连续使用两个汉代典故,深化将士的英雄形象。第一典源自《史记》,写李广误将石虎认作真虎,一箭射入石中,以“衔箭”的拟人化表达,突显其神勇无比;第二典指霍去病击败匈奴休屠王,缴获其祭天金人,“曾祭天”三字暗藏对匈奴精神象征的摧毁,暗示汉军的辉煌战绩。两典均以汉代名将比附当下将领,既呼应前文“飞将”之称,又通过历史镜像折射现实战争的意义——既是保家卫国,亦有开疆拓土的功勋色彩。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使诗歌在现实描写中融入历史纵深。“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笔锋陡转,由战事转向征人的内心世界。“天涯一去”以空间的无限延伸,喻指征人归期渺茫;“蓟门迢递”则以具体地名(代指故乡)与“三千里”的距离对比,强化思乡之切。“无穷已”与“迢递”形成情感上的叠加,前者写时间的漫长,后者写空间的阻隔,共同勾勒出征人被战争桎梏的痛苦处境。两句如怨如诉,与前文的豪迈形成鲜明反差,揭示出战争对个体生命的吞噬,为下半篇的“闺怨”主题埋下情感线索。“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以时空跳跃的笔法,展现战争的持续性与残酷性。“马岭”“龙城”均为北方边塞地名,此处虚指战场;“黄沙合”状写风沙蔽日的恶劣环境,“阵云起”则喻指敌军集结的紧张态势。“朝见”与“夕望”形成昼夜循环,暗示征人每日处于警戒状态,不得休憩。两句通过画面的快速切换(如蒙太奇手法),既写出边塞风光的荒寒,亦暗示匈奴势力未灭、战事未了,归期无期的现实。“合”与“起”二字动感强烈,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沙浪翻涌、战云压城的窒息感。“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视角转向闺中思妇,以“奇树”意象连接两地相思。“庭中奇树”化用《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句意,写思妇眼见树木从栽种到枝叶繁茂,时光流逝而丈夫未归。“已堪攀”与“殊未还”形成对比:树木成材尚可攀折寄情,征人却音书断绝、归期无定。思妇触景生情,埋怨中含深婉,既呼应上句征人的“天涯”之叹,又以女性视角的细腻,为边塞诗注入柔肠百转的情致。“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思妇展开想象,描摹征人所在地的苦寒。“天山外”极言地域遥远,“白雪初下”点明时令已入寒冬;“五原间”(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则以具体地名坐实空间,暗示征人辗转征战的足迹。“浮云直向”四字尤具妙处:既写云絮飘飞的自然景象,亦暗喻思妇的心绪随云飘向远方,与征人的行踪遥相呼应。两句以虚写实,将思妇的思念具象化为可触及的风雪云絮,在广袤的边塞图景中融入缠绵的儿女情长,刚柔相济,意境深远。“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直抒思妇的无奈与哀怨。“关山万里”承前“天涯”“迢递”之意,强化物理阻隔的不可逾越;“芳菲月”以春夜花月的美好,反衬思妇独守空闺的寂寞。“谁能”反问语气强烈,既是对自身孤独处境的控诉,亦暗含对战争破坏人间温情的谴责。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用自然美景的永恒与人生欢聚的短暂形成对比,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同时隐隐透露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前句化用古乐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时间隐喻,以“流水”象征一去不返的光阴,思妇青春随流水消逝,肠断神伤;后句化用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以“坚冰伤马骨”极言边塞酷寒,征人躯体与心灵同受煎熬。两句分写两地,“断人肠”写思妇的精神痛苦,“伤马骨”写征人的身体磨难,互为映照,共同揭示战争对人性的双重摧残。意象上刚柔并济(“流水”柔美,“坚冰”刚硬),情感上哀乐交织,体现出诗人对征夫思妇的深切同情。“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进一步铺陈边塞与中原的物候差异。“节物”指季节与景物,“冬霰秋霜春不歇”概写边塞三季(冬、秋、春)均为霜雪覆盖,唯有夏季短暂无寒,凸显环境的极端恶劣。诗人以平淡语气陈述事实,却暗含对征人长期忍受苦寒的悲悯。此句承上启下:既总结前文“白雪”“坚冰”的描写,又为下文“长风”“归雁”的意象做铺垫,使情感脉络连贯自然。“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以景语收束思妇的思绪。“长风萧萧”呼应“边庭节物”的肃杀,风声中似有征人的叹息;“归雁连连”取“鸿雁传书”之意,然雁归人未归,更添怅惘。“映天没”写雁群渐飞渐远,直至消失于天际,既暗示音信断绝的绝望,亦以雁行的“连连”反衬人形的孤孑。两句融情于景,以萧萧风声、悠悠雁影,将思妇的思念与哀怨推向“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余韵悠长。“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以乐府旧题“从军行”直接点题,重复“军行”二字形成顶针修辞,强化行军的漫长与艰辛。“出龙庭”谓深入匈奴腹地(龙庭为匈奴祭祀之地),呼应前文“天山外”“五原间”的远征,既是对战争规模的总结,亦暗含对穷兵黩武的隐忧。此句如战鼓重擂,将全诗的情感基调从缠绵思乡拉回宏阔的战争叙事,为结尾的主旨升华蓄势。“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卒章显志,以双重寓意收束全篇。表层意义上,“单于渭桥拜”化用汉代匈奴单于至长安渭桥请降的典故,代指敌军已臣服,战争结束;“将军何处觅功名”则以反问语气,写将领因无战事可立功名的失落。深层意义上,诗人借“将军”之问,批判统治者为追求个人功名而发动战争,致使“征人殊未还”“庭中奇树攀”的人间悲剧。“何处觅”三字亦庄亦谐,既含讽刺,亦带悲悯——将军的功名建立在无数征夫思妇的痛苦之上,如今战争结束,这种以鲜血换功名的逻辑亦应被反思。两句以史为鉴,直指时政,使诗歌超越一般边塞诗的思乡主题,升华为对战争本质的深刻叩问。

4. 作品点评

《从军行》本为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多描绘军旅生活。卢思道《从军行》既承袭古题多叙军旅生涯之传统,又有自身突破与革新:变短篇五言诗为七言歌行长篇,将“征夫思妇”题材结合,内容丰实,情感饱满,融柔婉清倩情调于刚健俊逸风格之中,对仗工稳,用典熨帖,较好地融合南北诗风。这首诗整体风格刚劲雄健,体现出北人豪放旷达的性格。刘师培曾言“卢思道长于歌词,发间刚劲,嗣建安之遗响”,此诗便是典型代表。诗人注重炼字,首句写军情紧急,“照”“出”与“飞将”之“飞”结合,使所叙事物呈现急速动态之感。动词运用巧妙,“照”“出”“屯”“逐”“衔”“祭”“合”“起”“攀”“还”“下”“上”“越”“断”“伤”等一连串动词铿锵有力,带来力量美与音乐美。诗中化用历史典故,增添了思想内容。诗人善用层层渲染推进之法增强感情力度,如“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从军行,从军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等句,激发读者情感。对比手法运用娴熟,第一层写征夫出征,第二层转至思妇闺怨,每层内亦有对比,如“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对比强烈,感慨深沉。诗人还善于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描写“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的荒凉塞外,“朝见马岭黄沙合”“冬霰秋霜春不歇”的苦寒气候,在悲凉氛围中烘托征人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感情真挚,兼具哀怨与苍劲骨力,极具艺术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音响格调,威自停匀体气丰神,尤为焕发。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 魏文帝作《燕歌行》,以七字断句,七言歌行之滥觞也。沿至于梁元帝,有《燕歌行集》,其书不传,今可见者,犹有三数篇。于时南北诗集,卢思道有《从军行》,江总持有《杂曲文》,皆纯七言,似唐人歌行之体矣。

清冯班《钝吟杂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隋·佚名《送别诗》

下一篇:隋·《有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