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朝代:南北朝作者:邹浩浏览量:2
chì
lóng
shé
zhī
qiān
zhàng
chū
shān
shuǐ
jiān
xià
shàng
wéi
zhī
tóng
yǎng

译文

赤色的道路如像龙蛇,蜿蜒曲折不知有几千丈。出没在山水之间,一会儿向下一会儿又朝上。我到底是为了什么,跟这险恶的道路时俯时仰。

逐句剖析

"赤路如龙蛇":赤色的道路如像龙蛇,

# 赤路:南方称“赤”,又多红土,广西多赤土,道路蜿蜒曲折,故云。

"不知几千丈":蜿蜒曲折不知有几千丈。

"出没山水间":出没在山水之间,

"一下复一上":一会儿向下一会儿又朝上。

# 一:一会儿。

"伊予独何为":我到底是为了什么,

# 何为:为何,为什么。,伊予:即“予”,我。伊,语助词,无义。

"与之同俯仰":跟这险恶的道路时俯时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路》是北宋诗人邹浩在贬谪岭南途中创作的五言古诗。作为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对“路”的细致描摹与深刻思索,巧妙寄寓对人生之路的丰富联想,内涵深邃。开篇点明“路”的主题,描绘赤路蜿蜒曲折之态,暗示沿途环境的险峻;随后以凝练笔触展现道路的绵长、曲折与起伏。诗末两句以质问收束,既饱含对朝中奸佞小人的斥责,又流露出作者对自身人生选择的困惑,更引导读者结合个人经历反思人生道路的选择,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官员

邹浩(1060—1111)字志完,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从诗歌内容判断,此诗为作者贬谪岭南途中所作。邹浩是北宋绍圣年间后的著名谏臣,为人忠正方直,因直言进谏两次被贬岭南。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他因上疏谏立刘后,遭章惇诋毁,被羁管于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宋徽宗即位(1102年)后他得以还朝,却又遭蔡京忌恨再次被贬,不久后被贬往昭州(今广西平乐县),五年后才重返京城。虽然无法确切知晓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但诗中情感却能充分体现他两次流放生涯的复杂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以“路”为咏叹对象,用“龙蛇”喻指漫长曲折的贬谪旅途,在未直述沿途观感的情况下,凭借生动物象,体现了作者于仕途沉浮中坚守本心、俯仰无愧的人生态度,展现出咏物诗微婉兴寄的艺术特色。

2. 写作手法

比喻:“赤路如龙蛇”一句,把“赤路”比喻成“龙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炎荒之路曲折蜿蜒的形态,既表现出路在山水间屈曲延伸、忽隐忽现的态势,又借助“深山大泽,实生龙蛇”的典故,暗示出沿途环境的险恶,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到路途的漫长与艰辛。设问:“伊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通过自问自答,引发读者思考。此问既包含对自己被贬原因的痛愤追问,也暗含对人生道路的反思,同时展现出作者虽遭贬谪却依然坚守自我的心境。照应:首句“赤路如龙蛇”以龙蛇喻路,后文“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紧扣龙蛇出没不定、上下低昂的特点,描绘路在山水间的曲折起伏,前后呼应,使“赤路”形象更鲜明。同时,“与之同俯仰”呼应前文对路起伏状态的描写,将人生境遇与路的形态相勾连。联想:由眼前“赤路”联想到《左传》中“深山大泽,实生龙蛇”的典故,暗示路途险恶;从脚下贬谪之路联想到人生之路、朝廷言路。如由路的起伏联想到仕途命运的沉浮,以“龙性谁能驯”将路与谏官直谏联系,拓宽诗歌意蕴。

3. 分段赏析

首句“赤路如龙蛇”直接点题,所谓“赤路”,指的是炎荒之路。在古代,南方常被称为“赤”,且当地多红土,鲍照在《代苦热行》中以“赤坂横西阻,火山赫南威”,用“赤”字来描绘炎热之地。此外,“赤”字还有空尽无物的含义。诗中仅描绘一条空荡荡的赤土路,路途的漫长寂寥、燥热荒凉之感便不言而喻。将路比作龙蛇,不仅是取其曲折蜿蜒之态,还呼应了《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的典故,让人联想到沿途险恶的自然环境。紧接着,“不知几千丈”用形容龙蛇长度的量词,凸显出路的绵长无尽。“出没山水间”借助龙蛇出没不定的特性,展现路在山水间的曲折蜿蜒;“一下复一上”则以龙蛇上下低昂的动态,生动呈现路的起伏之状,把路在山水间屈曲延伸、忽隐忽现的态势描绘得栩栩如生。“伊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在这漫漫长途上踽踽独行的作者发出疑问。这一问蕴含着多重深意:其一,作者自问究竟因何踏上这条贬谪远荒之路?结合他在《愤古赋》中为屈原“以忠不容而卒葬于鱼龙之腹”而“愤然伤之”的心境,字里行间暗含着对自己无罪遭忌被放逐的痛愤,这实则是对朝中权奸和谗人的有力责问。其二,“独何为”也包含“何苦来”的喟叹。踏上这条迁谪之路,是他一生追求功名的结局,不愿随波逐流、随俗俯仰,却不得不随着贬谪之路上下沉浮。道路的起伏,不禁让他联想到仕途的顺逆、命运的跌宕,所以这一问也是他对自身人生道路的深刻反思。即便处于迁谪流离、屡次濒临绝境的境地,从邹浩在其他诗作中反复提及的“俯仰无愧作”“俯仰不愧何缤纷”可知,他始终以正直不屈、俯仰无愧而深感自豪。进一步来看,诗中所咏之路,还能引发关于言路的思考。谏官若要打破言路闭塞的局面,就需具备敢于直谏、逆批龙鳞的勇气。古人常将皇帝的反复无常比作“龙性谁能驯”,如此一来,邹浩所走之路,恰似一条与龙蛇相俯仰的险途。李纲在邹浩《道乡集》序中提到,当时的台谏官员大多敷衍塞责,甚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独公奋不顾身,犯颜逆鳞,论国事之大者于言路闭塞之时,号凤鸣朝阳”。由此可见,此诗以赤路喻龙蛇,围绕邹浩谪居途中的经历,能引发人们对贬谪之路、人生之路、朝廷言路等多方面的联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同时,“伊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这一问,将作者内心的困惑、愤懑与坚守,通过对路的咏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更能体会其复杂的心路历程与高尚的精神品格。

4. 作品点评

《咏路》作为邹浩的作品,内容涵盖丰富人生感悟,但情感表达上相对平和,未呈现出强烈的愤懑激昂。这种风格特点,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创作背景紧密相关。清代王士祯曾评价邹浩古诗具有白居易诗风,从《咏路》可见一斑,其语言平实易懂,展现出通俗直白的特质。值得肯定的是,该诗虽用词浅白,却能于平易中蕴含深刻哲理,在直白表述下暗藏幽微意旨,凭借这种“浅而能深,显而能隐”的艺术特色,仍不失为一首优秀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却东西门行》

下一篇:南北朝·佚名《陇头歌辞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