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ān
tīng
bǎi
shé

朝代:南北朝作者:韦鼎浏览量:2
wàn
fēng
yān
niǎo
xiāng
jīng
néng
duì
yuǎn
hái
zuò
xiāng
shēng

译文

离乡万里风光习俗都不相同,忽然它一叫感到心惊。怎么能对着远方的来客,发出故乡熟悉的乡音。

逐句剖析

"万里风烟异":离乡万里风光习俗都不相同,

# 风烟异:风土景物不同。异,不同。

"一鸟忽相惊":忽然它一叫感到心惊。

# 忽相惊:忽然感到心惊。

"那能对远客":怎么能对着远方的来客,

# 远客:作者自称。

"还作故乡声":发出故乡熟悉的乡音。

# 还作故乡声:旧注:《类聚》九十二。文苑英华三百二十九并作陈聘使韦鼎在长安听百舌诗。《诗纪》百六。故乡声:指这里的鸟叫和自己故乡的鸟叫声音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安听百舌》是南北朝韦鼎创作的五言绝句。此诗围绕诗人客居长安时的经历展开,前两句描绘在异乡听闻鸟声的情景,以异地风烟与鸟声的反差起笔;后两句借对鸟儿的“埋怨”,将内心深处的乡国之思巧妙托出,不直抒胸臆,却尽显思乡之切。前两句营造出异乡氛围,鸟声打破寂静,引发诗人情绪波动;后两句以埋怨鸟儿作结,看似无理,实则将乡思之情表达得格外深切。该诗写法新颖,含蓄蕴藉,不直白却能让读者深刻感受诗人浓烈的乡恋、故国之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北朝时期官员、诗人,博通经史,善阴阳相术,工于诗,历仕梁、陈、隋三朝

韦鼎(515~593)字超盛,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梁时,累官至中书侍郎。陈时,官为黄门郎。陈宣帝太建年间,为聘周主使,累官至太府卿。陈亡入隋,授任上仪同三司,除光州刺史。史称韦鼎博通经史,又通阴阳相术,善于逢迎,亦有政绩,现存诗作一首。另有同名后唐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长安听百舌》是韦鼎所作。韦鼎历仕梁、陈、隋三朝,祖籍京兆杜陵,却久居江南。陈宣帝太建年间,他以廷尉卿身份出使北周,在长安停留较长时间。身处万里之外、风烟殊异的长安,听到百舌鸟叫声,因这声音勾起对故乡的思念,遂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诗。诗中通过描写诗人作客他乡时听到百舌鸟叫声这一典型瞬间,不直接抒情,而是以对鸟儿“埋怨”的独特方式,巧妙表达出客居异地之人强烈的乡恋之情与故国之思,写法新颖,韵味无穷。

2. 分段赏析

第一句“万里风烟异”,此句开篇便营造出雄浑且阔大的意境。“万里”一词,以夸张之笔勾勒出空间上的遥远辽阔,展现出诗人所处之地与故乡相距甚远。“风烟”二字,既描绘出北方独特的自然景象,那种雄浑苍茫、风云弥漫之态跃然纸上,又暗示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差异。一个“异”字,更是诗眼所在,它不仅直白地点明北方与诗人熟悉的江南在风景上的截然不同,更深刻地寄寓了诗人作为客居异乡之人,内心深处因环境差异而生发的陌生感与疏离感。长期生活在山明水秀、景致温婉的江南,初到北方,诗人对北方的荒凉空旷难以适应,这一“异”字,瞬间勾起了他对江南故乡的深切怀念,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思乡基调,同时自然地引出后文因环境差异而产生的种种感触。第二句“一鸟忽相惊”,“惊”字在此句中堪称精妙之笔,它紧紧承接上句的“异”字,生动地描摹出诗人在异乡的特殊心境。当诗人沉浸于对江南故乡的回忆与思念之中时,百舌鸟的鸣叫如同一记重锤,猛然打破了他的思绪。这声鸣叫,仿佛是春天到来的信号,让诗人惊觉时光的流逝,意识到又一个春天已经悄然来临。在江南,此时应是草长莺飞、景色旖旎,那是多么令人魂牵梦绕的画面。而自己却在这异乡滞留已久,归期未定。百舌鸟的叫声本是日常中熟悉的声音,然而在这异乡的土地上听到,却让诗人倍感惊心。这种惊心,源于对故乡的思念,源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更源于久客难归的惆怅。一个“惊”字,将诗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第四“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这两句诗以一种近乎无理的责问语气呈现,却饱含着至深至切的情感。诗人在异乡本就饱受思乡之苦的折磨,而此时百舌鸟那熟悉的如同故乡的声音传来,不但未能带来慰藉,反而加剧了他内心的痛苦。诗人并非真的要指责百舌鸟,只是因为对故乡的思念已经浓烈到难以承受,以至于将这份痛苦的根源归咎于百舌鸟的鸣叫。这种看似无理的指责,实则是诗人情感极度浓烈时的自然宣泄。通过这种反跌的手法,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更加曲折。读者能从这两句诗中,深切感受到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无奈,以及那如潮水般汹涌的乡国之思。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避免了情感的直白表露,让诗歌更具韵味与张力,也充分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使诗歌在短小的篇幅中蕴含了无尽的情思。

3. 作品点评

《长安听百舌》在诗歌发展历程中颇具意义,其风格绝似唐人绝句,堪称为唐人绝句的先声。此诗善用绝句短小之形式,秉持含吐不露之贵,于含蓄委婉间传情达意,尽显独特韵味与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不说已之不忍听,反说彼那能作此声,对面扑题,最耐咀味。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

# “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诗人化惊喜为责备,深一层地写出了在异域他邦尽管人鸟相逢,他乡遇故知,但加重的只是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此诗借闻百舌啼叫而发思乡之情,物我互应而兼味,表达婉曲而深致。

现代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

# “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鸟是无辜的,但诗人的埋怨,却真切地表现出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一个“那能”就生动地表现了“远客”内心世界里思乡苦情的浓烈和敏感。而这样的感情用一句显得“温柔敦厚”的问语,以对鸟怨恨的形式道出,确是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性格和心境。

现代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

下一篇:南北朝·佚名《企喻歌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