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粮杖轻策":准备好食物拿起手杖,
# 杖轻策:拿起轻便的手杖。,裹粮:准备好食物。
"怀迟上幽室":蜿蜒曲折的爬上风景清幽之地。
# 幽室:石室,山洞。此指风景清幽之地。,怀迟:犹逶迤,迂回曲折貌。
"行源径转远":沿着小路向溪流的源头越走越远,
# 径:小路。,行源:溯流而上,向溪流的源头前进。
"距陆情未毕":到了上岸的地方沿溪而游的兴致还十分浓厚。
# 情未毕:意谓沿溪而游的兴致还十分浓厚。,距陆:到上岸处。
"澹潋结寒姿":水波微微动荡的样子凝结成孤寒的姿色,
# 结:凝结。,澹潋:水波微微动荡的样子。
"团栾润霜质":竹子经霜愈见青翠光润。
# 润霜质:谓竹性耐寒,经霜愈见青翠光润。,团栾:犹檀栾。竹秀美貌,这里指代竹。
"涧委水屡迷":涧水弯曲故屡屡不辨水流的去向,
# 水屡迷:谓因为涧流弯曲,故屡屡不辨水流的去向。,涧委:涧水弯曲。
"林迥岩逾密":丛林深远岩石也越来越密。
# 林迥:丛林深远。
"眷西谓初月":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可能已是夜晚,
# 眷:眷顾,细细观看。
"顾东疑落日":再向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
# 顾:回顾,回头看。
"践夕奄昏曙":从早到晚,一会儿就过去了,
# 奄昏曙:谓从早到晚,一会儿就过去了。
"蔽翳皆周悉":山岩和林木的最隐蔽幽深之处都已经完全熟悉了。
# 周悉:完全熟悉。,蔽翳:指山岩和林木的最隐蔽幽深之处。
"蛊上贵不事":虽然身在仕途,但却不为所累,
# 蛊上:指《易经·蛊卦》上九。句用《易·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之意,意谓虽然身在仕途,但却不为所累。
"履二美贞吉":在永嘉太守任上游玩其乐无穷,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
# 贞吉:谓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履二:指《易经·履卦》九二。此句用《易·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之意,说明在永嘉太守任上优游的乐趣。
"幽人常坦步":我自己经常安然地步行,
# 坦步:安然地步行。,幽人:指隐者,诗人自称。
"高尚邈难匹":都难以与绵邈的高尚相匹敌。
"颐阿竟何端":颐阿之间本来相差很远,
# 何端:有何区别。这句意谓颐阿之间本来相差很远,但在老子看来,却并没有多少区别。,颐阿:应诺与呵责,指善良与罪恶。或谓颐阿即伊我,你我之间,借指不事王侯的隐士和凡夫俗子。
"寂寂寄抱一":但在老子看来,却并没有多少区别。
# 寄抱一:将思想感情寄托于玄理。抱一,道家谓专精固守不失其道。一,指道。
"恬如既已交":恬静和智慧既然已经有了,
# 恬如:恬静和智慧。
"缮性自此出":涵养本性就是从此处变现出来的。
# 缮性:即涵养本性之意。以上二句概括《庄子·缮性》篇的主要思想,说明自己已经得到本性的自然,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此诗借“澹”“団来”暗喻品格,以“眷西”深邃之景。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登永嘉绿“顾东”强化漳山的所见所感。
2. 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开篇“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诗人启程登山,沿溪溯源,小径纡回间游兴愈浓。“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勾勒出清冽水光与经霜草木的独特风韵。继而“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溪涧曲折致方位难辨,岩林幽邃显空间纵深。诗人游踪所至,时空感知随之变幻:西望似见新月,东顾疑落夕阳,方位转换引发时间错觉。从晨光初照到暮色四合,“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在整日跋涉中,随着脚步移动,山峦叠嶂、林泉清涧的景致次第铺展,全面展现永嘉绿嶂山的清幽与神秘,更透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体察与沉醉。情景交融:前半段“潋寒姿、团栾霜质”凝练山中清冷润泽的视觉特质,寒霜意象既显物象本真,又暗含孤寂心绪;“涧委水迷”“林迥岩密”通过溪涧迂曲、岩林幽邃的空间纵深,烘托出诗人凝神观照时恍入化境的恍惚心境,西月东日的时空错觉更显沉浸之深。后半段借《周易》“蛊上”“履二”之典,将山水审美升华为处世哲学——主张守持中道、养性修真,使前文清寂山景与后文玄远理趣自然交融。全诗以景入思,将山水清音转化为精神栖居的道场,在移步换景间完成物境与心境的双向建构。化用:“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化用《周易》。“蛊上”出自《周易·蛊卦》,其蕴含着有所不为的处世智慧;“履二美贞吉”源自《周易·履卦》,强调践行美德能获吉祥。诗人借此表达自己不追逐世俗事务、坚守美好品德以获吉祥的人生理念,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中“幽人”典故,常指隐士。诗人以幽人自比,表明自己如古代隐士般坦然前行,追求高尚品格,体现出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精神境界的期许。这些典故的运用,使诗歌在表达上更为含蓄典雅,让读者能透过典故感受到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与思想。用典:“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中“幽人”典故,常指隐士。诗人以幽人自比,表明自己如古代隐士般坦然前行,追求高尚品格,体现出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精神境界的期许。这些典故的运用,使诗歌在表达上更为含蓄典雅,让读者能透过典故感受到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与思想。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诗人首先向读者展示了旅途的起点。他精心准备旅途所需的干粮,手持轻便的手杖,满怀期待地踏上前往幽深之地的旅程。“裹粮”体现出行程的漫长与艰辛,而“怀迟”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悠然与期待,并非匆匆赶路,而是带着一种从容的心态去寻访幽境。“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进一步描述了行程的推进。诗人沿着溪流的源头前行,小路不断蜿蜒伸展,距离陆地(此处可理解为常规之地)越来越远,但他游赏的兴致丝毫未减。这两句完成了叙事的部分,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探访奇景的热情和执着,他不为路途遥远所困扰,一心沉浸在对山水之美的追寻中。进入诗的中部,是长达八句的集中写景部分。诗人沿着溪畔缓缓前行,一幅生动而清幽的山林画卷在他眼前徐徐展开。溪水潺潺流淌,在山湾处汇聚成一个深潭。“澹潋结寒姿”描绘出潭水的清冷姿态,水面波光粼粼,在光影变幻中仿佛凝结着丝丝寒意,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清幽与静谧。“团栾润霜质”则将镜头转向潭边的竹林,修长的翠竹在秋霜的洗礼下愈发显得青翠欲滴,“团栾”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竹子的形貌之美,展现出其坚韧而有生机的姿态。“寒姿”与“霜质”不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更暗示了诗人对坚韧品质的欣赏与向往。诗人继续他的游程,眼前的涧流蜿蜒曲折。“涧委水屡迷”,他沿着溪涧前行,溪流的走向复杂多变,让他多次迷失方向,这种迷失并非是慌乱的,反而增添了一份探索的乐趣。抬眼望去,山林在视野中不断延伸,岩层随着山林的走势越往后越显密集。“林迥岩逾密”写出了山林的幽深与静谧,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随着日暮降临,光线逐渐昏暗,诗人的感官也变得更加敏锐而错乱。“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他朝西看去,山林间隙中漏下的夕阳余晖让他误以为是明月初升;再回首向东,岩壁上淡淡的月色又使他把月色当作夕阳。这种视觉上的错乱,不仅生动地描绘出山林中光线的复杂多变,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微妙变化,他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忘却了时间的概念,完全沉浸在这一片幽深的环境中。诗人通过多感官的细腻刻画,从视觉上的水光、竹色、山形,到错觉带来的独特体验,再到整体的氛围营造,运用远近、明暗的对比,将山林的幽深、神秘、变幻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对这片山水的沉醉。诗的最后八句则是兴情悟理的部分。“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诗人借用《周易》中的概念,表达了一种不事张扬、遵循正道的处世态度。“蛊上”蕴含着有所不为的智慧,“履二美贞吉”则强调践行美德能带来吉祥。这里的“不事”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坚守内心、不为外物所扰的境界。“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诗人以“幽人”自比,“幽人”通常指隐居山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贤士。“坦步”体现出幽人的从容自在,他们心怀坦荡,行走于世间而无拘无束。诗人认为自己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高尚、坦荡的生活,这种境界是世俗之人难以企及的。“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中,“颐阿”源于《老子》的哲理,这里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沉浸于山林,在寂静中思索人生的真谛。“寂寂”一词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诗人将自己置于这种寂静中,把思想感情寄托于道家所追求的“一”,也就是对宇宙万物本质的探索。“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最后,诗人联系《庄子》的“缮性”理论,“恬知交相养”主张恬静无为与智慧知识相互滋养,从而形成一种至为纯粹平和的精神境界。在这里,诗人宣称自己在这种自然的环抱中,已经感悟到“恬知交相养”的道理,从此可以在自然中修养身心,探寻生命的真谛。这部分内容将诗人在山水间的体验提升到哲学思考的高度,体现出诗人对玄理的追求和对自然与人生关系的深刻洞察,也反映出当时文人在山水游历的思潮。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虽然后半部分内容较晦涩,但对山水的描写生动清新。在呈现登山的行程、时间、地点和心境上清晰明了,让读者能感受到登山的趣味。从诗中可知,诗人出发前准备干粮,拄杖开启登山之旅,兴致盎然地朝着清幽之地进发。接着,他逆流探寻溪源,一路兴致不减。登山途中,诗人细致描绘所见之景,如那寒意的水潭、翠绿的竹林,还有蜿蜒的涧流与幽深的山林。待到日暮,光影变幻,诗人还产生了错觉,将夕阳与月色混淆。诗中对时间、地点转换及沿途景象的交代十分准确。尽管后半部分玄理思考让节奏放缓,却也为诗歌增添别样韵味。读此诗,仿佛能跟随诗人的脚步,在山光水色间攀岩泛流,慢慢从与大自然的交融中收获审美上的宁静喜悦,体会到自然独特的魅力。
# 富艳难踪。
南北朝钟嵘《诗品》
上一篇:南北朝·阴铿《五洲夜发》
下一篇:南北朝·韦鼎《长安听百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