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tài
píng
shān

朝代:南北朝作者:孔稚圭浏览量:2
shí
xiǎn
tiān
mào
fēn
lín
jiāo
róng
quē
yīn
jiàn
luò
chūn
róng
hán
yán
liú
xià
xuě

译文

山石险峻陡峭,仿佛把天空的容貌都分割开来,树林交错纵横,使得日光被遮蔽,看起来天的容貌似乎都有所残缺。阴暗的山涧里,春天的花朵已经凋落,寒冷的岩石上还留存着夏天的积雪。

逐句剖析

"石险天貌分":山石险峻陡峭,仿佛把天空的容貌都分割开来,

# 分:分隔。,天貌:天空的样貌。,石险:山势险峻。

"林交日容缺":树林交错纵横,使得日光被遮蔽,看起来天的容貌似乎都有所残缺。

# 日容:日光。,交:交替,交错。

"阴涧落春荣":阴暗的山涧里,春天的花朵已经凋落,

# 春荣:春天的花。,阴涧:背阴的山涧。

"寒岩留夏雪":寒冷的岩石上还留存着夏天的积雪。

# 夏雪:实则冬雪,因山势高峻,冬雪经春不化,至夏犹存,故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太平山》为南朝文学家孔稚珪所作,诗中构思奇巧:以苍穹为衬凸显山势之险,借日光流转烘托林莽之幽,用春日繁花隐喻仕途浮沉,以寒峭岩壁比拟高洁风骨。全诗对仗精严而意象层叠,在清丽景致的铺陈中,暗含着诗人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大约创作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是诗人与友人同游太平山时留下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绝句。通过描绘​​险峻的山石、交错的林木、幽涧的春花与寒岩的夏雪​​等自然景象,以凝练的笔触展现了太平山的奇崛清幽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深情体悟和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

2. 分段赏析

“石险天貌分”一句是描写太平山的远景与整体风貌。“石险”二字直接点明太平山石头险峻的特点,给人一种直观的视觉冲击,让人仿佛看到山石嶙峋、陡峭嶙峋的景象。“天貌分”则进一步强调了山石险峻的程度,仿佛高耸的山石将天空的容貌都分割开来。一个“分”字用得极为精妙,它不仅写出了山石的高耸和陡峭,更赋予了静态的山石一种动态的力量感,使静止的山石顿时充满了雄浑的气势,展现出太平山的壮美与独特,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林交日容缺”一句描绘了太平山林木茂密、光线幽微的景象。“林交”指树林交错纵横,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生长得十分茂密,枝叶相互交织的状态。“日容缺”则进一步描绘出由于树林的交错遮挡,使得日光无法完整地洒下,天空的容貌仿佛都有所残缺。此句通过对树林和日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太平山的清幽与神秘,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特的审美感受。“阴涧落春荣”一句描写了太平山阴暗山涧中春天花朵凋零的景象。“阴涧”点明了山涧的环境是阴暗潮湿的,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落春荣”则描绘出春天的花朵在这样阴暗的环境中已经凋零飘落的情景。此句暗示出太平山环境的清冷和恶劣,即使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阴暗的山涧里依然显得萧瑟凄凉。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在恶劣环境中难以长久留存的惋惜之情。“寒岩留夏雪”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突出了太平山的寒冷与独特。“寒岩”指寒冷的岩石,强调了岩石的温度之低。“留夏雪”则更是令人惊叹,即使在夏天,寒冷的岩石上仍然有积雪留存。这一景象打破了人们对夏天炎热的常规认知,展现出太平山气候的寒冷和环境的独特。此句以强烈的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进一步强化了太平山的奇异景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出诗人对太平山独特自然风貌的惊叹与赞美。

3. 作品点评

本诗以细腻笔触勾勒太平山景致的独特风貌,展现出两大艺术特色:其一,诗人对景物描绘力求穷形尽相,通过新颖独到的语言表达,使自然景物焕发新意;其二,全篇四句皆聚焦写景,精准再现了太平山的真实风貌。这座位于诗人故乡山阴城南78里(今浙江绍兴)的名山,既是其常游之地,也是他最为熟稔的写景对象。正因对山中景致谙熟于心,诗人方能运笔如神,既做到形神兼备的逼真刻画,又能在语言上突破前人窠臼,以创新的表达方式传神地展现太平山的独特风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全从视觉形象落墨,寥寥二十字,极其巧妙地勾勒出太平山雄伟、幽深、静谧、肃穆的景象,令读者沉浸于这种境界中,得到美的享受.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主佑《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谢朓《咏落梅》

下一篇:南北朝·柳恽《七夕穿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