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luò
méi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朓浏览量:2
xīn
chū
rǎn
rǎn
chū
ruǐ
xīn
fēi
fēi
féng
jūn
hòu
yuán
yàn
xiāng
suí
qiǎo
xiào
guī
qīn
láo
jūn
zhǐ
zhāi
zèng
nán
wēi
yòng
chí
chā
yún
fěi
cuì
guāng
huī
zhǎng
líng
luò
jūn
ēn
zhuī

译文

新生的嫩叶多么娇媚,刚绽放的蓓蕾是那样秀美。欣逢主公后园设宴,宫中美人相随欣然到来。劳烦主公亲动玉指,折梅赠给宠爱的嫔妃。她插一枝到云髻上,光彩胜过美玉翡翠。一到黄昏花儿零落,主公的恩爱啊,也将一去不复回。

逐句剖析

"新叶初冉冉":新生的嫩叶多么娇媚,

"初蕊新霏霏":刚绽放的蓓蕾是那样秀美。

"逢君后园讌":欣逢主公后园设宴,

"相随巧笑归":宫中美人相随欣然到来。

"亲劳君玉指":劳烦主公亲动玉指,

"摘以赠南威":折梅赠给宠爱的嫔妃。

"用持插云髻":她插一枝到云髻上,

"翡翠比光辉":光彩胜过美玉翡翠。

"日暮长零落":一到黄昏花儿零落,

"君恩不可追":主公的恩爱啊,也将一去不复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落梅》是南朝齐诗人谢朓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分为三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以梅花嫩叶的柔弱“冉冉”和新蕊的飘落“霏霏”,暗示自己的政治并不是很稳定。中间六句为第二部分,以美人自拟,写诗人同随王的亲密关系,表达受到随王宠幸的感激之情。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语气一转,由乐转忧,以梅花之落喻指君恩之衰,委婉地向随王吐露出真情,担心斗争失败而招来杀身之祸。这首诗运用比兴、暗喻、象征等艺术手法,结构起伏有致,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语言流畅婉转。对于只求形似的六朝一般咏物诗来说,是一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齐诗人,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与同族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因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故称谢宣城、谢吏部。后卷入废立的政治斗争中,遭人诬陷,死于狱中。谢脁是永明诗体的代表诗人,与沈约、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他的诗长于写景,风格清俊,善于熔裁,圆美流转,平仄协调,对偶工整。谢脁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著有《谢宣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齐武帝永明八年(490年),谢朓由随王萧子隆镇西功曹转为随王文学,担任荆州刺史的随王开始亲自主持府州事务,谢朓也随之前往荆州江陵。在江陵,他不慎卷入皇室内部的矛盾争斗之中,深陷政治漩涡。这一境遇使他内心忧虑不安、惶恐难宁,于是作者借咏落梅来表达深沉的政治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咏落梅》是南朝诗人谢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通过描写落梅初发、受宠荣遇及日暮零落的过程,以梅自喻,抒发因卷入政治斗争而产生的君恩易逝、仕途危艰之忧惧,暗寄深沉的政治感慨。

2. 写作手法

比喻:“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笔锋突转,情调自欢愉坠入忧思。以寒梅凋零的意象,暗喻君王恩宠如花期般渐次衰减,将盛时荣宠与暮时凉薄的反差凝于笔端,借花事阑珊的自然之景,婉转道出恩遇易逝的怅惘,以物象的凋零轨迹隐喻君恩的消褪历程,在景物描摹中深蕴人事代谢的苍凉意绪。这末两句,从篇幅来说,只是全诗的五分之一,然而从中心思想而言,却是全诗的主干与核心。也可以说,担心斗争失败,反而招来杀身之祸,这才是他借咏落梅委宛地向随王吐露出来的真情。

3. 分段赏析

“新叶初冉冉,初蕊新霏霏”,起首两句便暗藏忧惧之意。“冉冉”状写梅花嫩叶的柔弱轻盈,恰似诗人初涉仕途时的稚嫩无依;“霏霏”摹绘新蕊随风飘落的姿态,暗喻其政治地位的岌岌可危。表面是对落梅的细腻描摹,实则是政治境遇的隐喻写照。从“逢君后园讌”至“翡翠比光辉”,六句以美人自喻,极写与随王的亲密往还。诗人以战国美女南威自比才德,自陈得以参与随王后园宴饮,如《诗经·卫风》中“巧笑倩兮”的美人般相随而归;更言随王亲摘梅花相赠,自己将其插于云髻,光华竟胜翡翠美玉。此般铺陈,尽抒对随王知遇之恩的感戴,亦隐含初获重用的欣悦。“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结尾两句笔锋陡转,由乐转忧,以梅花凋零喻君恩衰减。这份对君恩式微的忧虑,实源于卷入皇室权力纷争的危惧——正如“时菊委严霜”的草木之叹,亦为仕途风波的惊心之语。虽仅占全诗五分之一篇幅,却如脉络主筋,牵起全篇内核:诗人借落梅盛衰,委婉向随王倾诉对政治斗争的隐忧,更暗藏对祸事临头的深切惶恐。

4. 作品点评

咏物诗至六朝已蔚然成格,然宫体诗中的咏物传统多耽溺于“形似”之境,以极尽描摹物象为能事。与谢朓革新山水诗风、将客观写景转向主观抒情相似,其咏物诗亦突破六朝窠臼,从单纯追求形似转向深植寄托。谢朓的咏物创作既承袭六朝工笔写物的余绪,又汲取《诗经》《楚辞》以来“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于物象中寄寓主观情志,达成形神交融之境。其《咏落梅》一诗堪称典范:诗中“落梅”既为香草,又为美人,双重意象在似与不似间流转——梅瓣零落暗喻士人飘零,南威赠佩暗指君臣遇合。这种“不即不离,不粘不脱”的象征体系,既延续了《楚辞》香草美人的隐喻传统,又开创了咏物诗“托物寓志”的审美范式。由此完成了中国咏物诗从“形似”到“神似”的历史性跨越,其“不粘不脱”的艺术境界,遂成唐宋咏物诗词的最高法度,标志着谢朓在咏物诗史上承前启后的枢纽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从诗中看,梅不过是皇帝手中的玩物、美人头上的装饰点缀。这样来写梅,在后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太不符合后人心中高洁、坚贞的梅的形象了。谢朓这样写,说明在齐梁时期梅的形象还没有固定。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德明《古代咏物诗精选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酒后诗》

下一篇:南北朝·孔稚圭《游太平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