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míng
táng
jiǔ
shǒu
·
·
bái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庄浏览量:2
bǎi
chuān
jìng
tiān
shuǎng
qiě
míng
yún
chōng
shèng
zài
jīng
chū
xià
dòng
tíng
shǐ
yáng
guāng
chè
fān
shuāng
zhào
xuán
shù
lèi
shōu
chéng
suì
gōng
xíng
níng
jiā
fèng
qìng
chéng
qiū
líng

译文

众多的河流如同镜子一般平静清澈,天地间清爽而明亮。云朵翻腾,雾气升腾,高尚的品德在于纯净的精神。树叶开始飘落,洞庭湖开始泛起波浪。月光照亮大地,如霜的月光映照在银河上。万物都已成熟收获,一年的农事即将结束趋于安宁。大地都承受着上天的恩泽,整个宇宙都承载着秋天的神灵之气。

逐句剖析

"百川如镜":众多的河流如同镜子一般平静清澈,

"天地爽且明":天地间清爽而明亮。

"云冲气举":云朵翻腾,雾气升腾,

"德盛在素精":高尚的品德在于纯净的精神。

"木叶初下":树叶开始飘落,

"洞庭始扬波":洞庭湖开始泛起波浪。

"夜光彻地":月光照亮大地,

"翻霜照悬河":如霜的月光映照在银河上。

"庶类收成":万物都已成熟收获,

"岁功行欲宁":一年的农事即将结束趋于安宁。

"浃地奉渥":大地都承受着上天的恩泽,

"罄宇承秋灵":整个宇宙都承载着秋天的神灵之气。

# 罄宇承秋灵:《宋书》乐志。《乐府诗集》二。《文选》补遗三十四。广《文选》十一。《诗纪》五十五。又《类聚》四十三引明、精二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宋明堂歌九首(其七·歌白帝)》是南北朝诗人谢庄所作的郊庙乐歌。该诗以秋神白帝为颂咏对象,开篇通过澄澈秋水、清朗天地等意象,展现秋日的明净肃杀之气,暗合白帝司掌的秋时特征;继而以落叶纷飞、洞庭波起、月光似霜等景致,渲染季节更替的苍凉与神灵的威严;最后以万物丰收、天下蒙受恩泽作结,既呼应秋收的时序规律,亦表达对神灵护佑的尊崇。全诗将自然景象与宗教祭祀巧妙融合,语言庄重典雅,在清肃的意境中传递出对自然时序的敬畏与对神灵赐福的歌颂,体现了南朝郊庙文学借物抒怀、礼赞天地的创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刘宋辞赋家、诗人

谢庄(421~466),南朝刘宋辞赋家、诗人。字希逸,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吏部尚书,明帝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他要求收复北方,反对与北魏议和,又主张不限门阀,广泛任用人才。谢庄能文章,善诗赋。其中辞赋代表作《月赋》,拟托曹植在清夜怀念亡友,抒情气氛十分浓郁。其杂言诗介于诗赋之间,在诗体演变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如《怀园引》抒写其怀念中原地区、欲归不得的悲愁,寄寓着对于元嘉北伐失败的哀痛。另有《北宅秘园》也为佳作。明人辑有《谢光禄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百川如镜,天地爽且明”: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广阔而纯净的画面。“百川如镜”运用比喻手法,将众多河流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流的清澈与平静,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天地爽且明”进一步强调天地间清爽宜人、一片澄澈,“爽”字写出气候的宜人及精神上的愉悦,“明”字与“百川如镜”相呼应,共同展现出一个清晰、明亮的世界。“云冲气举,德盛在素精”:“云冲气举”描绘了云层在天空中升腾、云气涌动的动态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德盛在素精”则将自然景象与道德相联系,暗示高尚的品德如同这清气升腾,纯净而深远,体现了古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木叶初下,洞庭始扬波”:这两句诗描绘了秋季的典型景象,“木叶初下”写树叶开始飘落,展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寓意着生命的轮回与不息。“洞庭始扬波”描绘了洞庭湖开始泛起波澜,动态的湖水与静态的落叶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同时也暗示了季节的更替。“夜光彻地,翻霜照悬河”:“夜光彻地”写月光照亮大地,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翻霜照悬河”中,“翻霜”形象地写出了霜的洁白和闪烁,仿佛是月光将霜翻起,照亮了银河,此句通过对月光、霜和银河的描写,创造出一种奇幻而美丽的意境。“庶类收成,岁功行欲宁”:这句诗表达了万物丰收的景象,“庶类收成”体现了农作物和各种生物的成熟收获,展现了大自然的恩赐。“岁功行欲宁”则表达了一年的劳作即将结束,人们即将迎来安宁的生活,体现了古人对农业丰收的喜悦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浃地奉渥,罄宇承秋灵”:“浃地奉渥”意思是大地都承受着上天的恩泽,“浃地”强调了恩泽的广泛,“奉渥”突出了上天对万物的滋润与关怀。“罄宇承秋灵”指整个宇宙都承载着秋天的神灵之气,“罄宇”表示整个天地,“承秋灵”则将秋天的神灵之气赋予了整个宇宙,使诗歌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梁鼓吹曲十二首 其五 忱》

下一篇:南北朝·吴均《登钟山燕集望西静坛诗》

猜你喜欢